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腔拟字声的吟诵艺术 [诗论]

孟 晨     发布时间: 2023/11/2 8:08:36
阅读:1259次      分享到

◎传统诗学中的吟诵“绝学”


                      腔拟字声的吟诵艺术
                       
                                 陈中寅        

        衡湘俗语云:“天生一半,学成一半。”我对吟诵之喜爱亦然。至于研究吟诵,若谈功底,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早年即有音乐天赋,小学唱歌期末考试成绩属班上第一名;青春岁月时简谱歌曲(或歌本)一旦到手,即能视谱而直接哼词且无差错。二是考入岳麓山下湖南师大就学当年,除攻读历史本科外,为了改却方言利于从教,坚持上母校图书馆自学了普通话基本理论。三是长期撰写传统诗词散曲对联和服膺我国古典诗学,对格律声韵及其对等乐音感悟深切。
        诗国吟诵的根基在汉字。汉字伟大而神奇,包含音、形、义三要素。研究其音,遂有音韵学;研究其形,乃有文字学;研究其义,则有训诂学。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在古人眼里都属于夯实基础的“小学”。今则不然,古之“小学”已由显学退至“冷门”而稀缺,转身而入大学矣。同古之文字学衍生出书法学相类,古之音韵学则派生出吟诵学。只是吟诵学古来不发达,加上涉及到音乐艺术而学理交叉,难度大,未有系统理论面世,故一直被学界忽视乃至于轻视。
        尽管古来吟诵在理论上相对薄弱,但在实践上,现今却涌现出了多种吟诵调。这些吟诵调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谁吟诵得更好,相信听者和吟诵者都能品鉴。因此,华夏吟诵不必囿于某派某调。哪种吟诵在理论和实践上结合得更好,更让耳目受用,哪种吟诵就理应受到追捧。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吟诵亦然,此中道理不可不明。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释“吟诵”:吟咏诵读。据此,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是乐音和书声的结合。内中的“吟咏”,其乐音依据于汉字声调(字声)。此种乐音可用拟声法依字行腔得来。因此,从根基上说,吟咏就是腔拟字声。这种获取乐音的最佳途径是区别于西方作曲法的关键。有鉴于此,吟诵与吟诵制谱没必要向西方看齐。时下某些中规中矩的所谓吟诵谱曲大多依西法泡制,十有八九靠不住。笔者推出共同语吟诵三法,完全向汉诗文看齐,敬畏于中华传统文化,得益于昆曲学理和华夏诗乐理论(包括领先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至于制谱和记谱中对数字简谱音的取用,则体现了中西结合。
        腔拟字声的共同语吟诵,最先的灵感来自于发明乐律的“中华乐祖”伶伦。今人试想:上古音字声有几类,则对等拟声之乐音(吟谱)便有几类;中古、近古、现代音字声有几类,则对等拟声之乐音(吟谱)便有几类。不管古今音的字声如何,古今之人皆可用对等(或对应)拟声之乐音吟诵之。如此,则吟诵之真义与法度存焉!遗憾的是,上古、中古音字声的调值(实际读音)目前尚无 科学答案,故没法确定与之对等(或对应)的乐音。庆幸的是,近古音转为现代音之际,汉字五声的调值被奇才与大师赵元任在民国初期率先研究出来;继而又发明“五度标调法”,可供今之吟诵界与学人对等(或对应)拟声而获取乐音。有鉴于此,笔者坦诚昭告于当下:往年拙著所谈古来共同语五声(调值)的乐音(吟谱),不可能符合所有的古代,但符合清代道光以来即19世纪1820年以来的古今实情。不妨再将通过《吟咏揭秘图览》归结的“五声吟谱”录在下边(数字谱加圈为低音,0为休止音):
        阴平吟谱:高咏为5或6,低吟为2、3或⑥。
        阳平吟谱:高咏为35或36,低吟为⑦2或⑦3。
        上声吟谱:高咏为214或215,低吟为⑥⑤1或⑥⑤2。
        去声吟谱:高咏为51或61,低吟为2⑤或3⑤。
        入声吟谱:高咏为50或60,低吟为20、30或⑥0。
        与此同时,有必要提醒今之吟诵者:字声有其本来意蕴,与之对等和对应的乐音亦有其情感意义——
        早在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乐书》便探讨了五种乐音的情感意义:“闻宫音(简谱1),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简谱2),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简谱3),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简谱5),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简谱6),使人整齐而好礼。”(括号内文字系笔者补加)
        清代闽派琴家祝桐君《与古斋琴谱●补义》也对五音的情感意义进行了阐释:“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丽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
        综合司马迁、祝桐君的上述看法,古来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情感意义昭然若揭。现对照“五声吟谱”,试将古今共同语五声的本来意蕴及其对等(或对应)乐音的情感意义作一梳理:

        阴平——声调意蕴为平稳、均衡。高咏谱为5(徵)时,情感意义为乐善好施,它婉愉流利,雅丽柔顺;为6(羽)时,情感意义为整齐好礼,它高洁澄净,淡荡清邈。低吟谱为2(商)时,情感意义为方正好义,它慷壮哀郁,惨怃健捷;为3(角)时,情感意义为恻隐爱人,它圆长通澈,廉直温恭;为⑥(羽,低音)时,情感意义与6(羽)相同。

        以上阴平的乐音为单音谱,而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为双音谱或三音谱,相对而言复杂些,故只谈吟谱落音。

        阳平——声调意蕴为平升、延展。高咏谱为35或36时,落音为5(徵)和6(羽);低吟谱为⑦2或⑦3时,落音为2(商)和3(角)。这四个落音,其情感意义分别参看阴平。

        上声——声调意蕴为婉转、强烈、细小、亲密。高咏谱为215时,落音为5(徵),情感意义为乐善好施,它婉愉流利,雅丽柔顺。低吟谱为⑥⑤1时,落音为1(宫),情感意义为温舒广大,它和平雄厚,庄重宽宏;为⑥⑤2时,落音为2(商),情感意义为方正好义,它慷壮哀郁,惨怃健捷。

        去声——声调意蕴为坚决、分明、长远。高咏谱为51或61,落音均为1(宫),情感意义为温舒广大,它和平雄厚,庄重宽宏。低吟谱为2⑤或3⑤,落音均为⑤(徵,低音),情感意义与5(徵)相同。

        入声——声调意蕴为短促、急迫、快速、痛苦、决绝。高咏谱为50或60(徵音休止或羽音休止),低吟谱为20、30或⑥0(商音休止、角音休止或低音羽休止)。其情感意义与前述阴平相同。

        时人对网上吟诵每多诟病,说得最难听的,是将它等同于毫无美感的“哭丧”。震惊与气愤之余,吟诵界亦须反躬自问:为什么美感不足?怎样提高吟诵的美感性即音乐美?在笔者看来,“哭丧”并不可怕,好的“哭丧”亦具有音乐美,怕的是不好的“哭丧”。孔子当年“弦歌”之余,亦参与丧葬活动并在其中执礼,类似于今之礼生唱“夜歌”。由此看来,古来吟诵原本就有雅俗两途:高雅的用于读书吟诗,此乃向上的一途;通俗的用于丧礼活动,此乃向下的一途。通俗的一途流行于民间,“夜歌”哼唱千年不废。高雅的一途流行于文坛和杏坛,原本伴随“弦歌”而千古不绝,可惜近百年来屡受西方文化冲击而有待复兴。这是看问题的一个视点。
        另一个视点则更加重要:吟诵当具美感,要有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不是西方舶来品,而是泱泱华夏与生俱来的。中华文明数千年,音乐走在前面,东方早于西方。吟诵的美感性何在?笔者结合吟诵实践和对乐理的探讨,觉得主要体现在:①汉字声调对等或对应的乐音美;②诗(文)句乐音的均衡美;③篇章韵字(或句段尾字)的乐音美。这三个环节过了关,吟诵的音乐美方能实现。那些被指责为“哭丧”的吟诵,除了嗓音条件不佳之外,有可能最先栽倒在第二个环节上,即:诗(文)句在高咏低吟有机结合上出了毛病,乐音的均衡美被吟诵者自己破坏了。其次,很有可能栽倒在第三个环节:韵字(或句段尾字)落音最宜同调这一讲究出了问题。打个比方,唱《国歌》是件认真严肃的事情,韵字一再落音于温舒广大的宫调(简谱1)。而你不小心落音于方正好义的商调(简谱2),这不就“跑调”了吗?美感于是荡然无存。对于年龄老大的吟诵长者而言,则往往不是“跑调”,而是气力不够造成乐音模糊,听不清到底落音于哪个调,怪不得找不到美感。当然,更糟的吟诵则同时栽倒在三个环节上,那就真的成了毫无美感的“哭丧”,导致吟诵界集体蒙羞!笔者对字谱的创制、句谱的创制、篇谱的创制煞费苦心,就是要在上述三个环节求真求易求美,从而抵达三性:标准性、实用性、美感性;以期维护汉字母语的本来面目,充分展示出汉诗文吟诵的音乐美。
        古往今来,华夏吟诵调随着朝代更替而起落浮沉,差的淘汰了,好的也失落了。那些沉落的美好的吟诵调,需要今人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打捞,需要今人借助大脑去重新开发。古代没有录音设备,古之吟诵今天再也听不到。然而,根据当代科学研究:人的右脑(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是“祖先脑”,华夏先民的音乐智慧可以通过右脑代代遗传。因此,最好和最美的吟诵,通过右脑遗传给今人不是没有可能。吟诵同写诗一样,有“思接千载”和“情通古人”之说。笔者吟诵时兴会淋漓之际,对此深有感触;而且,研习吟诵过程中小有挫折即遇“神助”,乐音思维柳暗花明而得其所哉!记得吟诵名家陈侣白先生面对采访者谈到:“不敢说我的吟诵调是天下最美的,但我的吟诵调应该是最美者之一。”笔者同出陈门,同为上古虞舜后裔,右脑同样遗传着大舜的歌吟天赋,因此,十分佩服老先生的自信和底气,故而对吟诵探艺充满了信心。
         
        (原载《湖南诗词》季刊2023年第3期)



[作者介绍]

       陈中寅,字孟晨,湖南祁东人。雁城退休教师,高级职称。1977级本科,新中国以来首批历史学学士。诗词写家,吟诵研习者,有专集《待笛轩吟稿》和专著《诗国吟诵存谱》行世。吟诵法式复古开新,计有:国语五声吟诵(民初以来),四声配五音吟诵(盛唐以来),文人昆腔吟诵(明朝以来),湘南祁语吟诵(古今),普通话四声吟诵(现今)。个人吟诵作品,可搜看微信视频号,百度查“国诗吟诵馆”亦可听。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