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1】赋
身居北国,名震九州。湝湝俊奇,巍巍雄秀。北峙萧关,南依关山,东瞰古都西安,西接金城兰州。林木葱茏,云海翻腾,灵泉喷涌,隘谷深幽。
天下崆峒有七,平凉唯一真迹;寓言若不信,史书有考证【2】。崒峍崆峒山,佳景冠于众峰;神奇问道宫,盛名源于广成。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全国无出其佑;仙山琼阁,三教一洞【3】,世间仅此一尊。华夏之瑰宝,钟灵毓秀;自然之杰作,地造天成。天下第一仙山,自古无双胜境;令世人无限神往,让四海顶礼崇敬。 神姿仙态崆峒山,一百余里幽奇险。马鬃山雄峻屹碧空,蜡烛峰夜皎似参禅【4】。八台九宫朝大顶,三桥五泉隐山岚。箭镞林立四峰列,三崖四岭绝壁悬。云腾雾蒸神仙洞,两水环抱山外边【5】。玄妙奇特十二院,佛门圣地妙难言。日照五山出太阳掌,光射太阴沟现彩练【6】。广成赤松对弈留美名,雨伞化松观棋传佳话【7】。将军松亭亭连云表【8】,仙玄鹤高飞唳碧天【9】。弹筝峡流水有情奏仙乐【10】,翠屏山笄头叠翠巧装扮【11】。 仙丹入石成就饮月石【12】, 魏静脱俗建成茶庵寺【13】。历经五十八道急险弯,始来塔院拜佛【14】;登上三百六十九阶天梯,终去皇城问道【15】。
文化千载传承,崆峒博大精深。细数风云人物,崆峒叠叠层层。广成修道,初在昆仑。女娲造山【16】,功震乾坤。仙气有余,灵气不足,闻听投石,云游崆峒【17】。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道行之深,真风远行。轩辕听闻,屈尊广成,骑象化山【18】,已成永恒。秦皇西巡,率众登临,宫女梳洗,胭脂名闻【19】。汉武厚爱,六次来平,二度登临,封禅尊崇;曾携王母,拜谒二仙【20】,拔银万两,修建两宫【21】。唐宗降旨建祠,崆峒声名远闻;仁智领旨修庙,崆峒气势恢宏【22】。韩王驻藩平凉,王妃崇道尚教;一时土木大兴,太和步入鼎盛【23】。老聃、思邈… …在此地练丹;赤松、八仙… …于此山修身。骊山老母试探真武大帝道行之处--舍身崖【24】,名扬天下;明代有道高僧张氏三丰修道之地--苍松岭,享誉武林。王符司马迁慕名登临,李杜白居易题诗诵吟;皇甫谧隐著《针灸甲乙经》,范仲淹督军作战在峻岭。打儿窝,平凉府韩王喜得贵子【25】;读书台,赵时春嘉靖功成名就【26】。武林始祖飞虹子,隐居崆峒大作为;十代掌派燕飞霞,武术精湛六夺魁【27】。崆峒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凡界难得之仙乐;崆峒武术,变化莫测,出神入化,世间少有之神功。
一山有四季,季季景相宜。春望桃花红满山,疑是湘西武陵源。盛夏云霞时隐见,恍疑身在碧云端。秋雨一林红叶满,赤壁丹崖道路弯。雪隐崆峒苍山远,当羡吾辈不慕仙。
古之崆峒,灵脉通贯,物华天宝,美轮美奂;今之崆峒,浩气凌然,人杰地灵,福祉在前。来崆峒旅游,沐佛光而染瑞色,纳文气而收紫瑶;去崆峒访道,健体与修身齐美,养性与怡情共娇。光华普天下,奇景心头萦;饱眼无尽处,依依忘归程。
注 释: 【1】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由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组成,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马鬃山(也称绝顶)海拔2025米。主峰之后有翠屏山,是崆峒山最高峰,海拔2123米。1994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7月23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自然景观奇险灵秀,是镶嵌在祖国西北黄土高原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2】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汲冢周书》阐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等十部族统归空同。”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曾记录:“吾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张伯魁《崆峒山辨》中有“崆峒无可考,地之东西可考也;崆峒可假借,笄头、萧关不可假借也。”“今考史相方,则黄帝、广成之迹其为平凉崆峒也,必矣。蓟与汝俱不得而冒,其余四崆峒又无容冒也。”
【3】三教洞原是道教场所,后来演化为儒、释、道三教共存,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土生文化和外来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事实。
【4】每当冬雪春融之时,山峰的积雪就像蜡烛消融一样缓缓而下,也就形成了崆峒山景观之一--春融蜡烛。明代诗人罗潮有诗赞曰:“山游若不早,况值青春好;只恐月光移,蜡烛夜皎皎。”
【5】指前峡的弹筝水和后峡的胭脂水。
【6】随着日出,崆峒山西面五道山崖依次被照亮,形如手掌五指;太阴沟流水在半山沟被太阳折射出小彩虹。
【7】相传广成子和赤松子棋艺都非常高明,赤松子经常会输给广成子一两步,这让他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心里一直琢磨如何下赢广成子。在一次下棋中,他施展法术,让天空下起倾盆大雨,赤松子早准备了雨伞为自己遮雨,广成子则被淋湿了,玄鹤童子为广成子打雨伞,雨伞挡住了广成子的视线,使他走错了一步棋,导致满盘皆输,广成子一怒之下,把雨伞扔向悬崖,雨伞就地演化成了观棋松。据说,他们在下棋之前还有一个约定,那就是谁要输了棋,必须连夜去华山背回五棵松树栽植在崆峒山上,现在棋盘岭上的那五棵高大的松树就是广成子从华山背回亲手栽植的。
【8】“将军松”所在地为老营宫,都是为了纪念北宋抗辽英雄杨家将的,老营宫里面供奉的是杨继业、畲赛花。
【9】相传玄鹤乃广成子的仙童所化,是崆峒山的仙禽。
【10】这是泾河流经地,水过峡谷时与岸边的石头相撞,由于石头大小不一,方向角度参差不齐,就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加之两岸岩洞涵蓄,回声相濡就形成如弹筝一样的声音。当夜深人静时,侧耳倾听筝声悠悠扬于山谷,有古诗为证:“晚霞留客住,夜半闻弹筝。巍巍高山志,洋洋流水情。”
【11】在笄头山巅,明代建有“笄头胜慨”亭,这里是崆峒山十二景之一,有“笄头叠翠”之说,有诗这样称颂:“去雨巫峡山,冠笄崆峒矗。谁说山无情,亦自巧装束”。
【12】相传白鹤童子把炼好的仙丹放在浴丹泉里浴好返回时,刚刚飞到 石峡上空,忽然见他的师叔赤松子也驾云迎面而来,他忙于行礼,一不小心将仙丹坠落到一块石头上,不论用多大的劲也取不出来。他正愁怎么向师傅交待之时,广成子已站在他跟前,态度和蔼地问道:“怎么?取不出来了?谁让你粗心大意呢,算了别取它,就让它在这石头上留着吧”。广成子说着随手在石头上划了一下,这块石头上顿时出现了个月亮。他对白鹤童子说:“你看,它象个什么呀?”白鹤童子不敢回答,只是殷切地说:“我看不出来,请师傅定名吧。”广成子才喜言道:“你看,这青石上嵌白日,这说明咱们炼丹很成功,红的过份就成了白色,你再看这圆月,它多么的圆啊,青圆石上有白日,就叫它饮月石吧”。从此,人们就把它叫“饮月石”,也有人叫它为日月石。
【13】茶庵寺,是尼姑居住修行的寺院。据传,在唐朝初年,有个大臣名叫魏烨,他一连生了6朵金花,个个都赛过天仙。前五朵金花都嫁给了王子和有权的官僚。可剩下第六朵金花魏静,她把当朝的一切书籍都看了,也把当时的社会看透了,受释迦牟尼成佛启发,就来到崆峒山削发修行,走与世不争的道路。在月石峡的石崖下,把当初用茅草搭成的一个靠崖小屋,修建成了一座寺院,了结自己的一桩心愿。只因这个寺院在上山的半路上,人们上到这里时已走得口干舌燥,魏静就给人们早早把茶水烧好,供上山的人喝水解渴。所以,魏静给这个寺院起名叫茶庵寺,这个名字从唐始就传了下来。
【14】从崆峒后山山底沿着公路上到东台佛教所在地塔院要经过有五十八个弯道的急险路。
【15】上天梯始凿于唐贞观元年,历代都有维修过。台阶总数为369级,3代表三星高照,6代表六六大顺,9代表九九归一。这里的坡度有45度、65度和75度,45度的天梯就是“黄帝问道处”。民间有首诗形容:“一寸仅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足以说明上天梯的艰险。
【16】传说女娲娘娘见平凉居华夏之中,便选此地炼五色石补天。不想所剩石太多,正愁怎样处置,忽闻泾水潺潺,便灵机一动:“有水无山,岂非美中不足!”于是用五色石精心装点,便有了崆峒山。
【17】广成子曾修道于昆仑,后觉昆仑仙气有余而灵气不足,又闻女娲造崆峒,便云游到此。
【18】传说当年黄帝问道时,带来两只大象,黄帝上山问道,随行众臣无路登山,两只大象在这里找寻到了羊肠小道,众臣子上山去了,只有这对大象因林木茂密,山路陡峭,上不去了,这对大象只能默默地守候在这里,直至变成大象山,至今忠实地守望着。
【19】胭脂河是泾河的一条分支,相传当年秦始皇登临崆峒山时随从众多,仅宫女就带了两百多名,一路远程跋涉,这些宫女走到山脚下时已经非常累,就把清清的河水当作镜子梳洗打扮起来,她们用香巾擦洗时发现飘落在河里的桃花和自己的肤色一样粉嫩粉嫩,河水呈现一片胭脂色,芳香四溢,于是就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20】广成子和赤松子两位大仙。
【21】给西王母修了两处宫殿,一处就是她降生地泾川县瑶池的回山王母宫,一处就是崆峒山下的王母宫。
【22】唐太宗李世民经魏征提醒,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降旨赐崆峒山黄金500两,白银5000两,封地500亩,要佛道两教和睦相处,永世不得相争。仁智禅师领旨谢恩后即破土动工,建轩辕宫、舒花寺、寺、莲花寺、栖云寺、凌云塔等多处寺庙、道观、塔院,使崆峒山规模空前,僧道和谐,气势更加磅礴恢宏。
【23】早在宋初乾德年间就有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由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重新修建,成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物。
【24】西台登皇城的捷径舍身崖,又称鹞子翻身。相传为无量祖师舍身救难的地方。说的是祖师修炼时,一神仙化作美女前来试探,祖师不为所动,美女流泪而去,祖师怕她在山中出意外,便跟随而出,果见女子伤心跳崖寻死,祖师不畏生死扑崖救女,结果因神仙保佑相安无事。清代在这里设置铁桩铁索,为游览者提供方便可抓铁索登攀上下。因路径变化,时左时右,登山者需援索而左右上下,象空中飞翔的鹰一般,当地人就将这段险路称做“鹞子翻身”了。
【25】相传在明代平凉府有个叫韩乐平的府王,他娶妻数年不生养,很烦恼。就到崆峒山石洞投石求子,接连投准两次,从那以后,韩王妻子很快就有了身孕,分娩后果然是个儿子,韩王十分高兴,就专程上崆峒山还愿,并把这个石洞叫作打儿窝,并亲手写了三个字让石匠们凿在了石崖上。
【26】赵时春是平凉城南人,他在崆峒山埋头苦读,三年时间读完了崆峒山所藏的全部经书。明代嘉靖年间全国会试第一,成为嘉靖八大才子之一,官至巡抚,后又做了翰林院的编修。
【27】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终成武林祖师;其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曾在1956年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1957年随中国武术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