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年前的今天
王一川
八十八载的光阴流转,历史的烽烟却从未在民族记忆中消散。当 2025年的晨钟叩响卢沟晓月,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再次聚焦于 1937年7月7日那个浸透血泪的夜晚——日军诡称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这是近代中国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起点。这场以七七事变为标志的,持续八年的全面抗战,是中华民族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战的最高潮和最艰苦阶段,三千五百万同胞的鲜血染红山河,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生命诠释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铮铮誓言。
一、历史的警钟:用伤痛铭刻清醒
卢沟桥的弹痕至今清晰如昨,宛平城墙上的弹孔是侵略者永远无法抹去的罪证。事变前一个月,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昼夜实弹演习,子弹甚至落在城墙上。这种蓄谋已久的侵略,暴露了军国主义者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步步紧逼,妄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在这场浩劫中,半壁河山沦丧,四千二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五千亿美元。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同胞的冤魂,731部队细菌实验的惨无人道,这些罄竹难书的暴行,时刻警示我们: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回避真相只会重蹈覆辙。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当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行径视而不见,当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气焰,中国人民孤立无援却毅然扛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正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中所言:“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全民族抗战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
二、先烈的丰碑:用生命诠释忠诚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书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向绝路,弹尽粮绝后毅然跳崖。班长马宝玉临终前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胡德林、胡福才用石块砸向侵略者,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却终身残疾。他们的壮举正如聂荣臻元帅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临终遗言“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他用生命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还有杨靖宇将军食棉絮、啃树皮坚持战斗,李林烈士怀着身孕率部冲杀,这些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
三、和平的誓言:用发展守护安宁
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1945年9 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这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卢沟桥上的硝烟早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飞驰的高铁和繁华的都市。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高质量发展赢得全球赞许,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切成就,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但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共同守护。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战争重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
四、未来的曙光:用奋斗开创明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我们深知,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守护和平;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传承先烈遗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勇拼搏。正如《论持久战》中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八十八岁的年轮,刻满了苦难与辉煌。站在卢沟桥畔,听永定河水奔涌向前,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是先烈们冲锋的呐喊,是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和平发展的誓言。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让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