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赏析《游中华山、印台文化生态园抒怀(合作版)》 [诗论]

诗意的活着     发布时间: 2025/8/5 22:36:18
阅读:7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中华山 印台 气势磅礴 意象奇崛 雄浑 壮阔 深沉历史感 宇宙意识 张力 刚健凝练
赏析《游中华山、印台文化生态园抒怀(合作版)》

   该诗气势磅礴,意象奇崛,融合了雄浑的自然景观、深沉的历史感和壮阔的宇宙意识,展现了作者(米克迪娜和爱山水)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以下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一、题目与序言解读

题目:《游中华山、印台文化生态园抒怀(合作版》

点明地点(中华山、印台文化生态园)和主旨(抒怀)。

序言:“余登大贵之极,俯涢水之源;返顾印台,春深花燃。”此处是交代登临(大贵之巅,中华山主峰)、俯瞰(涢水源头)、回望(印台)的视角,点明时节(春深,繁花似火)。

“山以骨立,水以血温,遂再删繁就简,留一刀一焰,使万壑可闻、寸心可触。”这是全诗创作理念的核心。作者感受到山的刚劲如骨,水的温热如血,决心摒弃繁杂,提炼出最核心、最锋锐(一刀)、最炽热(一焰)的意象和精神,让壮阔的山河(万壑)能发出声音,让深沉的情感(寸心)能被触摸。这奠定了全诗刚健、凝练、意象鲜明的风格基调。

 “大贵初劈,洪荒一斧痕。”将中华山(大贵)的雄奇险峻,想象为开天辟地时巨斧劈开的洪荒痕迹,赋予其古老、原始、巨大的力量感,为全诗奠定了恢弘的时空背景。



二、正文赏析

1. 石骨撑残甲,松涛卷古鳞。

    意象:“石骨”喻山岩刚劲如骨。“残甲”喻风化剥蚀的山体如同远古战场的残破铠甲。“松涛”喻松林风声如海涛。“古鳞”喻松涛翻卷如同远古巨龙的鳞片。

    赏析:开篇即奇崛。山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支撑着远古战甲(残甲)的坚硬骨架;松涛不再是轻柔的声响,而是卷动着史前巨兽(古鳞)的鳞片。两个比喻将眼前的自然景观瞬间拉入洪荒远古,充满原始力量和苍茫的历史厚重感。视觉(骨、甲、鳞)与听觉(涛)结合,画面雄浑而奇异。

2. 丹阁衔初日,滴霞成火氤。

    意象:“丹阁”指山间红色楼阁。“衔初日”写楼阁仿佛含着初升的太阳。“滴霞”喻朝霞如液体般滴落。“火氤”指霞光滴落蒸腾成火焰般氤氲的雾气。

    赏析:视角转向晨曦。楼阁“衔日”化静为动,赋予其灵性。“滴霞成火氤”想象瑰丽,将霞光液态化、气态化(滴、氤),又赋予其火的炽热质感(火),营造出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绚烂晨景,与上联的洪荒苍茫形成鲜明对比,色彩(丹、火)明亮热烈。

3. 飞檐挑斗柄,漏下夜星银。

    意象: “飞檐”指高耸的屋檐。“斗柄”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漏下”指(星光)如沙漏般洒下。“夜星银”指夜晚银色的星光。

    赏析:视角由日及夜。屋檐仿佛能挑动星斗(斗柄),极言其高峻之势。“漏下夜星银”将星光想象成从斗柄或屋檐缝隙漏下的银色流沙,写出星光的流动感与清冷质感(银)。时空流转,日夜相接,建筑与宇宙融为一体。

4. 血谏石犹赤,春鹃不敢春。

    意象: “血谏石”指传说中因忠臣血谏而染红的石头(或象征历史悲壮)。“春鹃”即杜鹃鸟,其啼声悲切,常与“不如归去”和春暮相联系。

    赏析:由景及史(人文)。赤红的石头仿佛凝固着历史的忠烈之血(血谏),其悲壮肃杀之气,竟让以啼血闻名的春鹃也不敢啼叫(不敢春),暗示此地的历史悲怆之深重,连象征春天的鹃鸟都为之噤声。情感由壮丽转向深沉悲慨。

5. 香烬凝霜气,风过带铁腥。

    意象:“香烬”指香火余烬。“凝霜气”指余烬的冷灰仿佛凝结着寒霜之气。“风过带铁腥”指风中似乎带有铁锈或血腥的气味。

    赏析:继续深化历史感与肃杀氛围。香火已冷(烬、凝霜气),暗示繁华消逝或虔诚的沉寂。风中“铁腥”味,强烈唤起对金戈铁马、战场杀伐的联想。嗅觉(铁腥)与触觉(霜气)的描写,营造出荒凉、冷峻、带着历史血腥气的氛围。

6. 禅影洞犹湿,仙牛背已皴。

    意象: “禅影”指洞中修行者的遗迹或氛围。“洞犹湿”指洞穴依然潮湿阴冷。“仙牛”指传说中仙人的坐骑或遗迹。“背已皴”指石牛背部已布满皱纹(风化痕迹)。

    赏析:转向宗教与传说遗迹。“禅影”、“仙牛”点出此地仙佛文化。“湿”写实景的阴冷,“皴”写风化的沧桑,共同营造出一种悠远、神秘又带着岁月侵蚀痕迹的氛围。宗教的静谧与历史的剥蚀交织。

7. 聂子一挥手,墨雨种湖畇。

    意象:“聂子”指世界文化名人聂华苓女士。“一挥手”形容其挥洒自如。“墨雨”直指聂华苓两大贡献:一是翻译事业,与丈夫合译《毛泽东诗词》,使中国文化“滴落”西方(尼克松访华引用诗词);二是文学计划,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如雨润泽全球作家,莫言、余华等152位中国作家由此走向世界。  “湖畇”既实指印台山下的汶水河,亦隐喻聂华苓的广水血脉——其捐赠建立的文学馆正坐落于此,成为文化种子生根之地。喻泼墨如雨,或指其文化影响如雨滋润。“种湖畇”指(墨雨)洒落在如镜的湖田(畇)之上,喻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赏析:笔锋转向人文创造。想象文人雅士挥毫泼墨(墨雨),其文化精髓如种子般播撒在这片山水田园(湖畇)之中。将文化活动诗化,赋予其播种和生长的生命力,歌颂文化对自然的点化与传承。

8. 旧火蚀山脊,新笋裂苍鳞。

    意象:“旧火”可能指远古地火、历史烽烟或冶炼遗迹留下的痕迹。“蚀山脊”指其侵蚀山脊的痕迹犹存。“新笋”指春天新生的竹笋。“裂苍鳞”喻笋尖破土而出,顶开覆盖的老竹皮(苍鳞)。

    赏析:对比强烈。旧日的破坏力(火蚀)与新生的生命力(笋裂)并存于山脊。自然的新陈代谢(新笋)顽强地突破历史的陈迹(旧火蚀痕、苍鳞),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意象充满张力(蚀/裂,旧/新)。

9.  银河忽倒泻,洗剑出青莲。

    意象:“银河倒泻”喻瀑布飞流直下,气势如天河倾覆。“洗剑”喻瀑布冲刷(或象征涤荡尘俗)。“出青莲”喻洗净后如青莲般纯净高洁(或指瀑布形态)。

    赏析:全诗意象最奇崛壮丽之一。瀑布(银河倒泻)被赋予涤荡乾坤的伟力。想象它是在“洗剑”,洗去历史血污、尘世尘埃,最终洗练出象征纯洁与超脱的“青莲”。将自然景观(瀑布)的壮美、历史的隐喻(洗剑)和精神的升华(青莲)完美融合,气势恢宏,意境高远。

10. 我来倚苍壁,万壑递微呻:“持此浩然气,与世辟清氛。”

    意象:“倚苍壁”指作者背靠青黑色山壁。“万壑递微呻”指千山万壑仿佛传递着低微的呻吟/呼唤。“浩然气”指天地间的正气、刚大之气。“辟清氛”指开辟、涤荡出清新洁净的氛围。

    赏析:作者主体出场。倚靠山壁,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仿佛听到群山在低语(递微呻),传递的是一种呼唤:要秉持这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为浑浊的世间开辟出一片清朗天地(辟清氛)。这是作者在自然感召下发出的时代强音和宏大抱负,是全诗精神的升华点。万壑的“微呻”与作者的“浩然气”形成巨大反差,更显志向之坚定。

11. 松竹齐拔剑,涛卷琥珀樽。

    意象:“松竹拔剑”喻松针竹叶如利剑般挺立。“涛卷”指松涛/竹涛翻卷。“琥珀樽”指美酒盛在琥珀色的酒杯中。

    赏析:自然万物响应作者的壮志。松竹本是高洁坚韧的象征,此刻如同听到召唤,一齐“拔剑”准备战斗(呼应“辟清氛”)。翻卷的松涛竹浪,仿佛在为这壮举举杯(卷琥珀樽),以天地为席,以松涛为酒,豪情万丈。拟人手法生动,场景极具仪式感和浪漫色彩。

12. 振衣最高顶,北斗入掌扪。

    意象:“振衣”指抖擞衣衫(登顶后的动作)。“最高顶”指中华山之巅。“北斗入掌扪”喻仿佛伸手即可触摸到北斗七星。

    赏析:登顶瞬间的豪迈。立于最高处,抖落风尘(振衣),豪气干云。伸手可扪北斗,极言其高,更写出作者胸怀宇宙、气吞斗牛的豪情与掌控感。空间感极大拓展。

13. 山河一丸墨,天地两朱钤。

    意象: “山河一丸墨”喻俯瞰之下,壮丽山河缩略如文人案头的一丸墨。“天地两朱钤”喻天空与大地如同两方鲜红的印章钤盖在这“墨丸”之上。

    赏析:全诗最精妙的比喻之一,体现宏大的宇宙观和艺术观。登顶俯视,万里江山浓缩为“一丸墨”,这是画家胸中的丘壑。而“天地”作为宇宙的主宰,为之盖上“两朱钤”(如日、月?或纯粹象征),仿佛天地对这幅壮丽画卷的认可与封存。将自然山河、宇宙洪荒与文人书画艺术完美融合,构思奇特,气魄极大,意境极高远。

14. 留与后来客,星火认前津。

    意象:“留与后来客”指将此刻的感悟、这片山水精神留给后来者。“星火”喻微光、希望或前人的精神火种。“认前津”指辨认前方的渡口/道路。星火认前津”中“星火”对应聂华苓文学馆的定位:馆藏3000件手稿、书信(含首次公开照片)成为研究火种;该馆作为“湖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吸引5万访客,点燃侨胞文化认同。

    赏析:收束全篇,点明主旨。作者将此行感悟、这片山水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浩然正气,视为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留与后来客)。希望这点点星火(精神火种),能照亮后来者的道路(认前津),指引他们前行。结尾充满传承的使命感与对未来的期许,余韵悠长。

三、总体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游中华山、印台文化生态园抒怀》堪称佳作,其魅力在于以下几点。

1.雄浑奇崛的意象。石骨残甲、松涛古鳞、银河洗剑、山河丸墨、天地朱钤……意象选择极具力度、硬度(骨、甲、剑、斧痕)和奇幻色彩(滴霞火氤、墨雨种田),充满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

2.深广的时空维度。从洪荒斧痕、血谏古石到新笋裂鳞、墨雨湖畇,时间上贯通古今;从俯涢水源、扪北斗星到山河丸墨,空间上囊括天地。构建了极其宏阔的意境。

3.刚健凝练的语言。序言中“删繁就简,留一刀一焰”的理念在诗中完美贯彻。语言高度凝练,字字有力(撑、卷、衔、滴、挑、漏、赤、凝、带、裂、倒泻、洗、拔、卷、振、扪),节奏铿锵。

4.交融的物我境界。自然山水(万壑)与人文历史(血谏、禅影、聂子)、个体感悟(寸心、我来)与宇宙精神(浩然气、天地朱钤)高度交融。作者不仅是观景者,更是与天地对话、感召万物(松竹拔剑)、肩负使命(辟清氛、留星火)的参与者。

5.昂扬的精神内核。 在描绘洪荒之力、历史悲怆、岁月沧桑的同时,更着力于表现新生的力量(新笋)、文化的滋养(墨雨)、精神的涤荡(洗剑出青莲)和豪迈的担当(持浩然气,辟清氛),最终升华为以星火照亮未来的传承精神,基调雄浑而积极。

     全诗以登临为线,串联起对自然伟力、历史沧桑、文化积淀的深刻感悟,最终凝聚成一股欲以“浩然气”荡涤乾坤、开辟清氛并照亮未来的磅礴力量,充分展现了两位作者(米克迪娜、爱山水)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宇宙意识。

   此诗艺术成就极高。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