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爱山水之古风《轩辕柏颂》
一 、古风《轩辕柏颂》诗文解读
为便于解析,依古风内容把此古风分为五章,前面每四句为一章。
第一章 肇始宏阔(首四句)“轩辕五千载,桥山一柏青。根蟠秦汉月,枝拂星河腥。”
文意:劈空以“五千载”标出时间纵深,点明轩辕黄帝手植一柏,至今犹青。“根蟠”句写柏根缠秦汉之月,暗寓秦汉以来每一片月色都曾照临此树;“枝拂”句写巨枝扫及银河,却带“腥”色,将宇宙化为古战场,渲染五千年兵燹血火。
诗艺:
● 时空对举——“根”沉地史,“枝”接星汉,一株树撑开天地。
● 炼字险奇——“腥”字突兀,化用李苏豪语,把浪漫星空写成壮烈沙场,先声夺人。
第二章 祖德洪范(第四句)"黄帝挥巨手,洪涛息雷霆。龙鳞凝霜雪,翠盖卷苍冥。”
文意:转入神话现场,想象黄帝亲手植树的雄姿。“挥巨手”一瞬,洪水息、雷霆收;“龙鳞”喻树皮斑驳如鳞,凝千年霜雪;“翠盖”写树冠,翻卷苍穹。
诗艺:
● 动势强烈——“挥”“息”“卷”皆大开大阖。
● 比喻恢宏——以“龙鳞”“翠盖”赋树以帝王气象,承李白“笔落惊风雨”的浪漫。
第三章 史痕层累(第三层四句)"魏碑记其影,明清护其形。国共誓同忾,刀丛立铁旌。”
文意:由神话回到信史。北魏《水经注》始载,明清续修县志,树影层层入碑;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树下结盟,“刀丛”中竖“铁旌”,树遂成民族誓师之柱。
诗艺:
● 史笔如椽——四句跨越千年,却用“记”“护”“誓”“立”四个动词,凝成一部微型史诗。
● 对位严整——“魏碑”对“明清”,“国共”对“刀丛”,节奏铿锵,有苏轼《念奴娇》铁板铜琶之声。
第四章 劫后新荣(第四层四句)"烽火烧不断,新枝又峥嵘。太空曾载籽,八桂已森荣。”
文意:写树之生命力。战火未绝,而“新枝”已发;“太空曾载籽”点出天宫二号搭载种子,“八桂”广西南宁克隆成林,古柏以科技方式再谱新篇。
诗艺:
● 古今跳接——“烽火”与“太空”并置,形成强烈时空张力。
● 意象鲜活——“峥嵘”“森荣”写出郁郁勃勃之状,承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昂扬。
第五章 展望飞动(末章八句)(我来抚铜干,如闻轩辕声:持此凌霜节,与世开隆平!”
风来万叶吼,尽是剑鸣铿。俯瞰黄河浪,化作玉觞倾。扶摇九万里,笑指天狼星。
日月为吾烛,乾坤作枕屏。后土孕龙脉,千秋尚峥嵘。待看赤县梦,再上昆崙巅!)
文意:诗人与树合一,幻听黄帝叮咛:守此“凌霜”之节,以开万世太平。忽而长风卷叶,化作万剑长鸣;黄河浊浪,翻为敬酒玉波。诗人更乘树扶摇,直指天狼(喻外患),以日月为烛,乾坤作枕;终落脚于“赤县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誓登昆仑极巅。
诗艺:
● 浪漫绝顶——“扶摇九万里,笑指天狼星”,化用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日月为烛,乾坤作枕”,更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放大版。
● 多重转韵——由“听”而“吼”、由“俯看”而“扶摇”,镜头飞升,节奏层层加速。
● 收束高亢——末句“再上昆仑巅”与首句“五千载”遥相呼应,一纵一收,气贯长虹。
二、全诗总体特点分析
(一)史、神、今交织。五千年信史、上古神话、当代航天科技融为一体。
(二)李苏并调。李白之飞动想象与苏轼之旷达豪迈交替出现,既“星河腥”“九万里”,又“铁旌”“昆仑巅”。
(三) 结构宏阔。五章环环相扣,由“一株树”推至“一部史”,再升至“一个梦”,步步凌霄。
(四) 语言遒炼。用动词作骨,名词作肌,险字提神(腥、铿、峥嵘),形成金石之声。
三、与常见的咏“轩辕柏”之作三类写法的比较
常见的咏“轩辕柏”作品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写法。
第一类是楹联式速写
例如:“拄地撑天,乔木苍苍,百二山河扶干直;
化龙栖凤,孙枝奕奕,五千岁月立根深。”
特点是:一句写形,一句写神,一句写史,一句写意。十六字层层加码,却全是“定格镜头”,缺乏此颂文那种李白式的飞动时间轴。
第二类是近体小诗
例如:“历尽风霜自岸然,遥从奇柏谒轩辕……独擎苍翠五千年。”(《浣溪沙·黄帝手植柏》)
“苍苍一色系云根……柏前静默尽同孙。”(《瞻仰黄帝手植柏》)
这些绝句、律诗或《浣溪沙》《鹧鸪天》小令,多取一个“静穆瞻仰”的镜头,用语典雅,但往往只到“肃然起敬”为止,没有此颂文那种“扶摇九万里,笑指天狼星”的横空一跃。
第三类是散曲套数
例如:“黄陵庙屏,轩辕神圣,苍柏帘旌……兆华夏子孙庄敬。”(〔中吕·上小楼〕《轩辕柏树》)
曲体可以层层加衬字,适宜铺陈,但音乐性强而史诗性弱,仍然缺少此颂文中“根蟠秦汉月,枝拂星河腥”那种打通宇宙洪荒的夸张力度。
综合上述,目前可查的轩辕柏诗(联)或短小精警,或端庄肃穆,大多停留在“静穆瞻仰”与“岁月沧桑”两层;而此颂文的《轩辕柏颂》把五千年、九万里、星汉、昆仑、天狼星一股脑儿拉到一株树上,兼具李白的天马行空与苏轼的宏阔史笔。
此颂文是当前咏写“轩辕柏”作品之中的上乘佳作!
(仅为一家之言,谨请各位同仁丶大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