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赠海东僧》浅析
赠海东僧①
唐·张籍
别家行万里②,自说过扶余。③
学得中州语④,能为外国书。⑤
与医收海藻⑥,持咒取龙鱼。⑦
更问同来伴⑧,天台几处居。⑨
【浅译】
辞别家乡,远离故土,千里迢迢,您告诉我是途经扶余旧土,辗转来到大唐。在这里您不仅学会了中原的语言文化,还能翻译其他国家的佛教典籍。您能用采来的海藻入药为病者治疗疾患,更能用佛法来降服修行路上的魔障而保持内心的祥和。居于您这样优秀,我更想问一问和您一同来此的高僧,都在天台宗何处修行呢?
【笺评】
《赠海东僧》,是张籍晚期的作品。该诗主题鲜明,情感真挚。用语简朴,通俗不失峭炼。凝练不失自然。诗人将渤海僧人集才学、医学、佛学于一身,尚不惮遥程,来到唐朝学习更先进的文化。为进一步提升佛法的认知,为进一步提升故国文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折射出中原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可视为是具有较少政治色彩的民间层面的交流,这也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长时期的友好相处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在这种基础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会深化民族认同、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因此说该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应不为过。
【注释】
①海东,即指“海东盛国”之渤海国。《新唐书·渤海传》载:“初,其王数遣诸生谒京师太学,至是遂成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海东僧:即海东盛国来大唐研修佛法的僧侣。
②家,家乡,亦代指渤海国。万里: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敕渤海王大彝震书:“……远慕华风,聿修诚节。梯航万里,任土之贡献俱来;夙夜一心,朝天之礼仪克备。”
③扶余:扶余,又称夫余,公元前239年建国,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国家,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扶余被勿吉所逐,亡国。扶余旧民与勿吉人融合后衍生浮渝(扶余)靺鞨(即粟末靺鞨)族群。高句丽亡后以粟末靺鞨为主体族群的渤海国立,故渤海国人将扶余旧地称为故土。
④中州:河南,此处代指中原。中州语:狭义上是指以汴州为中心的普通话;广义上代指汉语。
⑤外国:因渤海国唐朝文化同源,是以此外国或指梵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文字),或代指新罗、日本。
⑥海藻: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海蒿子、三角藻等干燥叶状体。可吃可入药,亦可以做僧侣素食。
⑦持咒:佛教用语,即念诵咒语。唐朝·卢纶《送恒操上人觐省》诗:“持咒过龙庙,翻经化海人。”龙鱼:即龙鲤。《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鵠。” 取:作招致解,意同降服。
⑧同来伴:一起来大唐研修佛法的僧侣。
⑨天台:山名,亦宗派名。《佛学大辞典》载:“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西、仙霞岭脉之东支也……隋智者大师依此山而开辟一宗,因之有天台宗之名。”几:代语,相等于:何、什么。
【张籍】
张籍(766-831),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参考资料】
《张籍<赠海东僧>考释》 王孝华 著 《北方文物》杂志社 2012年5月20日稿
《渤海国史》魏国忠 朱国忱 郝庆云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夫余史料汇编》 于波 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