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诗文注析
整理/李红光
酬杨司业巨源见寄①
辟雍流水近灵台②,中有诗篇绝世才③。
渤海归人将集去④,梨园弟子请词来⑤。
琼枝未识魂空断⑥,宝匣初临手自开⑦。
莫道专城管云雨⑧,其如心似不然灰⑨。
(我于2001年,迁居珲春,特别关注历史上渤海国与唐朝文化交流的诗作,略作收集整理,以为存记。也欢迎广大诗友提出批评指正,以供完善。)
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极为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到隋唐五代时期,诗歌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中,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就有将近五万首诗篇。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就有五六十位,古体近体争奇斗艳,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刘禹锡,洛阳人,生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也是中唐时期优秀的诗人,还一度是政治革新运动中的先驱。
①杨巨源(约755-833?),《全唐诗》小传:“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789)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司业:国子监司,帮助祭酒教授生徒。
②辟雍:亦作“壁雍”。最早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还为名。《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此处,代指国子监。灵台:西周台名。《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郑玄笺:“观台而曰灵者,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
③诗篇绝世才:指杨巨源诗才超过众人。白居易《赠杨秘书巨源》:“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
④渤海:唐武后时靺鞨人所建地方政权,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其盛时奄有松花江以南至日本海之地,五代时为辽所灭。集:指杨巨源诗集。此句言杨巨源诗集传入渤海国。
⑤梨园子弟:唐玄宗时曾选乐工三百人,宫女数百人,教授乐曲于梨园。后称歌舞艺人为梨园子弟。
⑥琼枝:比喻美好的人物。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照席琼枝秀,当年紫绶荣。”
⑦宝匣:以宝玉为饰之木匣。此处代指盛诗之匣。
⑧专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宋书·乐志·艳歌罗敷行》:“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云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刘禹锡时为夔州刺史,故有“专城管云雨”之句。
⑨不然灰:即不燃灰,死灰。《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史记·韩长孺传》:“死灰独不复然乎?”
【品评】
《酬杨司业巨源见寄》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在夔州刺史任上酬和杨巨源之作。杨巨源时为国子司业,且亦擅诗,故刘禹锡从国子监起笔,着重推许杨巨源的“绝世”诗歌才能。
其中“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两句,前句乃具体写出其诗歌才能影响与流播的广远;后句则以精通音乐歌舞的梨园子弟之请词,以见其诗歌之高超绝伦,广为名流求索的盛况。
颈联出句用“琼枝”誉美杨巨源,因未能相见而留有不尽的遗憾;对句用亲手打开“宝匣”来表示重视杨巨源的寄诗。
杨巨源寄刘禹锡诗已佚,但刘此诗后两句“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当是酬和杨巨源原诗之意的诗句。“莫道”后的“专城管云雨”,当是杨诗句意。“云雨”既是实物,又有巫山云雨之意,可谓双关之语。刘禹锡巧妙地以“其如心似不然灰”句酬和之,并用以表明自己的情怀,亦有双关之妙,可谓风流倜傥之至。
附录:
杨巨源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九朝(这个时期,正对应渤海国文王、废王、成王、康王、定王、僖王、简王、宣王七朝),自幼到老,不废吟咏,交游极广,且能以诗训导后进。中晚唐的重要诗人白居易、韩愈、刘禹锡、元稹、张籍、王建、王涯、武元衡、权德舆、章孝标、贾岛、马戴、许浑等,均与他有交往唱和。杨巨源诗多散佚,现存世仅160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