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温庭筠
疆理虽重海①,车书本一家②。
盛勋归旧国③,佳句在中华④。
定界分秋涨⑤,开帆到曙霞⑥。
九门风月好⑦,回首是天涯⑧。
【题解】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32年,即唐文宗大和6年秋(渤海国大彝震咸和2年),这一年,温庭筠三十二岁,在长安写下了这首《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谓此渤海王子系大和6年来朝之大明俊。顾学颉《温庭筠交游考》则谓系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来朝之大延广,其回国或在开成五年。
【浅译】
广袤的大唐与您的故乡虽然远隔层叠的大海,但是我们文同源,车同轨,原本就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祝贺您在长安留学时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更受到陛下的召见封赏,满载殊荣回归故国,您那美好的诗句会长留在大唐广为传颂。
陆海分界,您将在登州上船,正是秋潮水涨之时,我祝福王子挂帆东去早日到达那曙光初现朝霞满天的东方故国。
我想,王子回到渤海国后,一定会时时追忆长安的壮美以及在长安的快乐。当您回首遥望长安,却只能是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互为思念了。
【笺评】
这首《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用典恰切,用词简雅,即显示了渤海国受大唐文化影响之深,又表达了对海东盛国的友好与尊重,惜别之情与推誉之心萦绕句中,颇具泱泱中华大国风度。以诗证史,足可鉴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流的历史,更反映了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史实。
【注释】
①疆理:《左传》:“宾媚人对晋曰:‘先王疆理天下。’”在此指疆域。《随书·高祖纪下论》:“《职方》所载,并入疆理。”重海:层叠的海,此谓渤海国的疆域远隔重海。
②车书: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车书一家,指其文物制度同于中华。《新唐书·北狄传·渤海》:“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成海东盛国。”在唐朝诸附属国中,渤海系受华夏制度文化影响最显著者。
③旧国,即指渤海国。王子
④中华:语出东晋桓温的《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此处泛指大唐。
⑤定界:典出《新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此处代指唐与渤海国的陆海分界。
⑥曙霞:唐代沈佺期 《苑中遇雪应制》诗:“北阙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舞仙家。”温庭筠 《陈宫词》:“淅沥 湘风外,红轮映曙霞。此处代指渤海国。
⑦九门:古代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此处泛指宫禁所在的长安。
⑧天涯:典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三国·魏·曹植《升天行》:“中心陵苍昊,布叶盖天涯。”
【温庭筠】
温庭筠(801一866),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初唐宰相温彦博裔孙。温氏一族经历隋唐两朝,从叱咤风云到逐渐衰微。晚唐时代,政治腐败,朋党勾结,他虽“长于诗赋”,但无人推荐,因而屡试不第;又因为其性格孤傲,得罪当时宰相令狐绹,长期遭到排斥,一生中仅担任过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等低级官职。温庭筠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渤海国】
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大祚荣建立,自号震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参考资料】
《渤海国史》魏国忠 朱国忱 郝庆云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温庭筠全集校注》刘学锴 著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201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