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林峰《浣溪沙・郑板桥故居》赏析 ---------在平仄里打捞乡愁 [文章]

蔡炳成     发布时间: 2025/4/1 8:27:07
阅读:29次      分享到

作为水乡兴化的游子,读林峰这首《浣溪沙》,恍若看见老宅檐角的蛛网在春风里轻颤。那些浸润着桂香竹影的意象,分明是油菜花田边沾着晨露的青石板,是老巷深处飘着焦屑香的黄昏,更是每个兴化人说起板桥公时,眼底泛起的粼粼波光。
上片:老墙根下的时光切片
"风雨楼头桂色孤,门前竹嫩待人扶",这两句像极了兴化阿奶们在廊檐下纳鞋底时的絮语。斑驳的青砖墙上,桂树在风中摇曳,新竹佝偻着腰需要竹篙支撑 ——这不是文人笔下的孤傲,而是老房子与时光共生的烟火气。林峰没说 "凭吊" 之类的雅词,倒像隔壁三叔公叼着旱烟袋,指着西墙说:"这竹子还是当年板桥家小把戏栽的呢。" 这种把历史说成家常的本事,让故居的匾额都带上了灶糖的甜味。"几曾识得板桥书" 一问,恰似年夜饭桌上长辈对着家谱的喟叹,家常里藏着对文脉的叩问。兴化方言里 "小把戏" 三个字,道尽了板桥公与故乡的血脉牵连——他不是高居庙堂的官员,而是沙沟镇上教蒙童习字的塾师,是乌巾荡边看渔火的闲人,是戴窑镇里和乡亲们唠嗑的老邻居。
下片:水色月光中的生命哲思
"月入芳池疑幻境,霜凝砚海寄真吾",读罢眼前便浮现出得胜湖的粼粼波光。那方芳池或许就是老家屋后的野塘,月光漫过菱叶,搅碎成满池银鳞;砚台凝霜的清晨,恍惚看见板桥公呵着白气挥毫的模样。"难得糊涂" 四字,在林峰笔下化作水乡的月光与寒霜——人生如兴化水网,看似迂回,实则暗藏通达之道。这种将哲理融入渔火炊烟的笔法,与兴化人 "小葱拌豆腐" 的爽利脾性相得益彰。记得小时候在八字桥上玩耍,常听老船工唱着 "水到兴化分九脉" 的俚歌,如今想来,这 "九脉分流" 的智慧,不正是板桥公 "吃亏是福" 的注解?得胜湖的芦苇在风中弯腰,却从未折断,正如水乡人骨子里的坚韧。
最动人的是 "老乡感":把名人故居写成乡愁密码
作为兴化人,最难忘林峰笔下的 "门前竹嫩待人扶"。他没把板桥公供上神坛,而是还原成 "教村里娃写大字" 的邻家老者,让我们想起祠堂里褪色的画像,想起爷爷常说的 "板桥公当年在沙沟镇当差" 的掌故。这种亲切感,恰似他写提案时的民生视角,让诗词接上了地气。"此生难得是糊涂" 一句,初听是俚语,细品却是水乡人浸润千年的生存智慧——如同乌巾荡的芦苇,看似柔弱,却能在风浪中扎根。兴化人常说 "锅底洼里种荷花",这方低洼之地滋养出的,正是板桥公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赤子之心。
林峰用文字完成了一次老宅修缮: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板桥故居重新长出青苔与炊烟。那些被他揉进诗词的桂色竹影、月光寒霜,最终都化作兴化人共同的乡愁密码。当我们读到 "门前竹嫩待人扶" 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故居的新竹,更是每个兴化游子记忆里,那株永远需要扶住的文化根脉。从东门外的拱极台到城墙上的魁星阁,从李园船厅的假山到上方寺的晨钟,兴化的每一块砖石都刻着板桥公的印记。林峰的词作让这些印记重新鲜活起来,如同得胜湖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在每个兴化人的心头。
附:浣溪沙·郑板桥故居
林峰
风雨楼头桂色孤,门前竹嫩待人扶。几曾识得板桥书。
月入芳池疑幻境,霜凝砚海寄真吾。此生难得是糊涂。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