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这里的“泾谷”指崆峒山前峡,为颉水与泾水相汇的地方;“泾谷之山”指崆峒山,因黄帝问道而闻名于世。而“泾水出焉”呢?并非说泾水之源在这里。若说起泾水之源来,定会使世人大出意外!
明代《平凉府志》称关山之巅、甘肃庄浪境内的桃木山为湫头山。其文曰:“华亭县北五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深莫测,旱涝无所增损,且北麓为泾之源,南址为汭源。神灵所栖莫宜于斯,而境内千百泉湫,咸朝宗泾汭,在湫头实泾汭之源。”吁戏,桃木山为“泾汭之源”乎?说汭水之源在其山无可非议;而说泾水之源也在其山就有点迷糊了:泾水之源不是在宁夏泾源老龙潭吗?此去老龙潭足有100公里!——原来,这是把泾水上游的二龙河作为泾水之源,因为此河的源头就在其山。
按理来说,泾水之源当以泾水上游最远之河为其根本源头。因为二龙河既超越了泾水北源颉河,又超越了泾水南源老龙潭,所以称桃木山为泾水的根本源头所在地,理当肯定。但古籍中却从来没有如此记载。例如,《山海经》称泾水之源在高山,《淮南子》称泾水之源在薄落山,郭璞《山海经注》称泾水之源在笄头山……也正是由于古籍中对泾水之源的认定不明确,所以历史上的峣山、薄落山、鸡头山、笄头山、幵(jian)头山、南山、溪山、牵屯山就从来没有定论。而史界公认的泾水之源老龙潭所在地长尾山,也就从来没有上述称谓。如新编《甘肃通史●秦汉卷》,将黄帝、秦始皇所登鸡头山,或言崆峒山,或言大陇山,令人费解。
《淮南子》曰:“泾出薄落之山”,这说明泾水之源本来在薄落山;又曰:“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这说明薄落山亦称峣山,泾水亦称薄落水,只因峣山的滑坡,泾水之源在原来的地方看不见了。而新的泾水之源又在哪里呢?明代《平凉府志》曰:“又北曰皛然山,其上曰湫头山,为朝那湫,渟泓五[十]亩,中有微行。又北曰乌龙山,其上曰笄头山,下有百泉流为泾,今号南山。河底西北[高]山,《山海经》所称也。”这说明新的泾水之源搬运到笄头山去了。而当今二龙河的源头分明在桃木山,这说明泾水之源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千年古字会说话,历史上的泾水之源只承认两个源头:第一个源头在甘肃庄浪境内的桃木山;第二个源头在宁夏泾源境内的笄头山——但这只是曾经的说法而不是现在的说法。以泾水的根本源头为标志,历史上的薄落山、峣山、幵头山当为桃木山;鸡头山、牵屯山、溪山、南山当为笄头山。
《山海经》称桃木山为龙首山。其文曰:“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其山是以泾源境内的高山为坐标而言的,说它们之间相距二百里大致相符。说其山的南面有很多黄金,北面有很多铁,也并非虚言。关山共有矿藏16种,其中就有金、铜和铁。如地处关山的庄浪铜矿,不仅有铜而且有金和铁。而苕水者,芮水之通假;芮水者,汭水之通假。其水之源就在桃木山东部的华亭马峡,它越崇信到泾川而注于泾水。古人所言玉大多指制作石器的各种石料,如花岗岩、闪长岩、脉石英,在泾水中比比皆是。
《穆天子传》称桃木山为雷首山。其文曰:“孟冬壬戌,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
首之阿。”周穆王曾先后两次北巡关山,到达颉河流域的禺知、胭脂河流域的焉支、千河流域的钘山等地。那时桃木山西麓有个方国,名曰犬戎,以犬为图腾,序列荒服,接受周王朝教化,不定期为其进贡。某年初冬壬戌之日,戎王大宴周穆王一行,而且还献良马二十四匹。
东周时这里为朝那国都地。《说文解字》称之为“西夷国”。《平凉府志》“卢、彭在西北,后为戎那”,则言其国源流。这里的卢、彭为殷周方国,卢国在宁夏泾源六盘山一带,彭国在宁夏彭阳和甘肃镇原一带。据《中国通史》记载,卢、彭两国曾随周武王参与牧野之战。后来周平王东迁,义渠崛起,兼并其国。据《陇右名物大观》记载,其族人一支侨迁湖北襄阳;一支移居甘肃庄浪朝那湫,进而演变为朝那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其国被先秦兼并。
《山海经》称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为雷泽。其文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
其腹。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其山以千水之源为标志,指华亭境内的五台山:黄帝时称吴山,唐尧时称岳山,殷代称虞山,西周称吴岳,亦有钘山、汧山、岍山之称。汧水今称千河,发源于甘肃华亭五台山东麓,由五水汇合而成,流经陕西的陇县、千阳、凤翔、陈仓而入渭河。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周礼之岳山也”;汧水“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古人论述汧水、汧山与吴山之关系者甚多,而段玉裁之说则是最准确、最全面的。就是说,汧山是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华亭五台山,所以汧山即五台山,五台山即吴山。庄浪在西,华亭在东;朝那湫在西,五台山在东:说庄浪朝那湫为雷泽,恰好与上文所言相符。
《帝王世纪》说伏羲生于雷泽。其文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
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此雷泽可与《山海经》所载雷泽相印证,此蛇身人首可与《山海经》所载龙身而人头相印证,故而伏羲的诞生地当为桃木山西麓的庄浪朝那湫;华胥、女娲的诞生地亦为庄浪朝那湫;《拾遗记》所载“华胥之洲”、《列子》所载“华胥之国”,亦为庄浪朝那湫。
《诅楚文》称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为厥湫。北宋治平年间,“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旁”
的《厥湫》,为先秦《诅楚文》三块石刻之一。它记载了秦楚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的一幕。其文曰:楚王熊相“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背十八世之诅盟……”
试问,当国家处于战争危机之际,秦人为什么要在庄浪朝那湫祭祀?首先那是祈求中华民族人文之祖的保佑。三皇五帝中,伏羲是唯一“继天而王”者,史称“上上圣人”。其中的“皇天上帝”当指伏羲。正如《甘肃通史●先秦卷》所言:金文中的“‘上帝’指在天之先王”。故而庄浪朝那湫当为中华民族最早祭祀伏羲的地方。其次那是祈求秦人之祖的保佑。《史记》曰:秦人崛起于“汧渭之间”。其汧包括甘肃的华亭、张川和庄浪三县市交汇的关山一带。华亭境内的五台山为千水之源所在地,秦汉时代为国家所祭之名山。其山脚下的莲花山,黄帝时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里的吴阳指吴岳之南——今华亭境内的莲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记索引》“盖天好阴,祭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说法,以五台山为背景,在莲花山建畤,正好与此相符。秦亭为秦人的第一个都邑,就在关山之巅的张川境内。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年),有赢姓之人非子,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在秦亭建邦立邑。《后汉书》曰:“汉阳郡有秦亭,秦之先封起于此。”由此可见,秦人始封之人为非子,秦人之称因秦亭而得。《水经注》曰:“水出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于是。”这里的秦谷为后川河和清水河谷地,二源为前两河之源,秦川为前两河流经之地,故秦亭在张川县城所在地张川镇瓦泉村,秦仲为非子后裔。这里以两河之源及其流径为坐标,非常具体地点出了故秦亭所在方位。而庄浪朝那湫作为秦人祭天祭川的地方,这在《诅楚文●厥湫》中说得很清楚,不必赘述。
《史记●封禅书》称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为湫渊。其文曰:华山以西名川四:“水曰河,
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其中秋渊为庄浪朝那湫。这就不禁令人要问,一个小小的朝那湫,为什么能够与黄河、长江和汉水齐名呢?《礼记》曰:祭河必先源而后尾。这说明祭祀朝那湫并不亚于在中途祭祀黄河、长江和汉水。正所谓“一岁的天子,可压倒百岁的臣。”当然,作为独尊儒术的汉王朝,之所以在庄浪朝那湫祭川,根本原因还是要确立其正统地位。
嗟夫!泾水的根本源头所在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肇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