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南峰冯氏老祠堂
文/冯期武
每次回到都昌南峰老家,总忍不住走向那片往南两里许的湖畔。那里曾矗立着一幢雄伟古朴的建筑——冯氏宗祠,我们亲切地称之为“仟四公祠”。尽管它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的模样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仿佛随时可以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走进那段辉煌的过往。
冯氏宗祠建于光绪后期,是冯氏家族的骄傲。它背靠沃野,面临鄱湖,座东北朝西南,占尽风水之利。占地近三千平方米的规模,含文昌阁,徽派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典雅精美。永修“样式雷”著名建筑师的设计,都昌众多名匠的组团施工,以及梅树园四房村冯宗贤之祖父的监造,无一不彰显其非凡的身世。每一次驻足祠堂前,我都仿佛能听到当年工匠们的斧凿声,感受到那份对家族的虔诚与敬畏。
祠堂的平面为台阶三进式,每一进都有其独特的功用与寓意。第一进是戏台、游厅与天井。戏台为四柱三间式,上有藻顶,极为豪华。戏台两边是上下两层“八间头”厢房芜廊,中间的大天井12米见方,天井四周有甬道,拾级而上便可登上第二进。记得儿时,每逢家族重大活动,戏台上便会上演精彩的赣剧,锣鼓喧天,唱腔悠扬。天井中挤满了看戏的族人,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那份热闹与喜庆,至今犹在耳边回荡。
第二进是议事堂,两侧走廊,右廊悬钟,左廊悬鼓。这里的匾额柱楹及壁画图表寓意深远,悬挂着冯氏元祖毕公姬高(周文王第15子,周初四圣之一)、1世祖唐公(入传《史记》)、8世祖异公(东汉开国元勋)、22世祖弘公(北燕昭成皇帝)、28世祖慈明公(隋朝尚书、上柱国,本宗江南始祖)、45世祖延鲁公(南唐户部尚书)、48世祖公甫公(都昌冯氏始迁祖)、54世祖致中公(南峰冯氏始迁祖)、57世祖仟四公(七族五房发祖)之画像以及书刻“大树遗风”、“北燕皇族”、“南唐世家”、“新安郡望”的金匾。议事堂十分宽敞,可摆酒席上百桌。穹顶鹊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天井为10米长3.6米宽,既通风采光,又寓意着“四通八达”。天井两头的台阶直上第三进,那里是享堂寝堂,三开式,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每一次走进这里,都能感受到一股肃穆与庄严,仿佛祖先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
祠堂正大门上方天头安嵌有青石板雕刻的遒劲有力、壮观大方的“冯氏宗祠”牌匾,2米长1.2米高,大门两侧墙上嵌有青石板雕刻的80公分见方的“敦”、“本”二字(光绪九年老谱称“敦本堂”)。这两个字,不仅是家族的堂号,更是家族精神的核心。敦本,即敦崇根本,寓意着做人要有品行,读书要有品味,为官要有品阶。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冯氏族人的心中,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然而,这座承载着家族荣耀与文化的祠堂,并未能完全躲过时代的变迁。1952年,它开始被用作南峰小学校舍,后来更是成为南峰中学师生的宿舍。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曾经的祭祀诵经声,祠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但它依然在默默地奉献着,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后代。直到1998年,一场特大洪灾席卷了南峰,这座历经沧桑的老祠堂未能幸免,在洪水的肆虐中轰然倒塌。后来,虽然祠堂异地重建。原址上新建了南峰中学校舍,但那座古老的、充满故事的老祠堂,却永远地消失了,只留下老一辈人无尽的回忆。
如今,当我再次站在这片湖畔,眼前只有一片空旷和寂静。远处的鄱阳湖依旧烟波浩渺,湖面上的鸥鹭依旧纷飞,但那座曾经雄伟的祠堂已不复存在。唯有那口传说中的“丹泉”依旧在流淌,甘洌的泉水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据记载,这口泉是冯氏先人大中公所学道炼丹时所掘,其水甘洌,曾被明代军师刘基取用,救治军中瘟疫。泉水清冽,至今不绝,仿佛是老祠堂不灭的灵魂。
老祠堂的消失,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湮灭,更是一种家族记忆和文化符号的淡去。它曾经是家族祭祀、议事、庆典的中心,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每一次走进祠堂,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一种源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和家族认同感。如今,这种感受只能存在于记忆和想象中了。
南峰古镇因水运而兴,也曾因水运而衰。老祠堂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座古镇命运的缩影。昔日这里商贾云集,麻石条铺就的街道上人流如织,映湖面上百舸争流,樯帆如云。然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运衰落,古镇的繁华也逐渐褪去,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在念叨着过去的荣光。老祠堂的倒塌,仿佛为这个时代画上了一个句点。
尽管如此,老祠堂的精神并未完全消亡。它所倡导的“敦本”思想、耕读传家的理念,依然在冯氏后人中传承。近年来,各地冯氏族人对于家族文化的重视再度兴起,修谱、联谊、乃至筹建文化场所的活动不时可见。这种文化自觉,或许是对老祠堂最好的纪念。
站在湖畔,闭上眼睛,我仿佛还能看到老祠堂的模样: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我仿佛还能听到祠堂里的钟鼓声、唱戏声、议事声、读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永恒的家族史诗。
老祠堂虽已不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却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一直留在每一个冯氏族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该如何走下去。
怀念南峰老祠堂,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追思,更是对一种文化的致敬,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愿这种怀念,能化作力量,让过去的光辉,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