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湖畔师魂
湖畔师魂文/冯期武 退休八载,那些教书育人的场景却依旧时常闯入我的梦境。梦里,我仍站在南峰中学那间熟悉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梦里,我还在考场巡视,听着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梦里,科组的老师们围坐一起,为了一篇课文的解读各抒己见;而最常梦见的,是晚饭后与同事们沿着鄱阳湖散步的情景,湖水荡漾,余晖洒落,我们的谈笑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 这些梦境如此真切,让我时常恍惚——究竟哪一边才是真实的人生?或许正如那位退休教师李正平所说,文字在,生命在,对教育的热爱从未因离开岗位而消逝。 记得那些湖畔漫步的黄昏。我们一行三五人,踏着夕阳的余晖,沿着湖岸缓缓而行。数学组的余老师总爱指着湖面说:“你们看,这鄱阳湖多像一块巨大的黑板,波浪就是上面书写的文字。”语文组的冯老师则会接过话茬:“不,它更像一页摊开的散文,形散神不散,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深藏着万千气象。”那时我们总会会心一笑,教育的智慧就在这谈笑间流转传承。湖风轻拂,带走一天的疲惫,也滋润着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 教室里的时光更是刻骨铭心。我至今仍能想起讲解《背影》时孩子们眼中的动容,那种心灵的触动不是分数可以衡量的。散文写作的要义在于真情实感,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带领学生品味“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这样的句子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教育的力量——我们在传递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与智慧。那些年,我始终铭记着:不要直白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写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不仅是散文写作的秘诀,也是教育的真谛。 科组研课的时光同样令人怀念。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教学细节争论不休,又因为一个创新的教学设计而共同欣喜。夏日的午后,办公室里风扇吱呀作响,我们却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忘却了炎热。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学的热忱,如今想来,正是支撑我们走过清贫教师生涯的精神力量。散文创作需要生命的激情,教育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种近乎痴迷的热爱? 八年的退休生活,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回味这些往事。我越发理解了什么是“教育情结”——它不只是对一份职业的怀念,更是对一段生命的眷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像鄱阳湖边的芦苇,看似平凡,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也守护着教育的本质。那位退休后仍热心学校公益事业的李正平老师说得对:“能够为学校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很充实、很欣慰!” 如今,当我独自一人再临鄱阳湖畔,湖水依旧,昔日的同行者却已各奔东西。但我知道,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消逝——那就是师者魂。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年在湖畔播种的教育理想,依然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湖风拂面,我仿佛又听到了学生们的读书声,听到了同事们的谈笑声,听到了自己初登讲台时那颗激动的心跳声。原来,教师情结从未离去,它只是化作了湖畔永恒的师魂,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2025,09,29于宜春靖安县城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5日 21:12:25
分类: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