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赏析袁中道《思乡》及其悲情延展考证 [诗话]

胡从发     发布时间: 2025/5/24 8:52:38
阅读:1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三袁,袁中道
赏析袁中道《思乡》及其悲情延展考证



袁中道,字小修,是“三袁”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小修年寿较宗道、宏道(中郎)长,但命运多舛。从小修诗《思乡》,可略知一二。

其原玉为:



思乡



明  袁中道

双泪落灯前,思乡夜不眠。

好风石浦柳,新月斗湖莲。

茶会团邻老,花楼舞少年。

谁怜瓜步客,岁暮阻江边。

此诗选自《珂雪斋集》卷之二。据李子初著《三袁诗文写荆州》引证,该诗是作者万历二十三年(1595)冬在苏州一带游历时所作。字里行间,袁中道为何如此悲情十足?众多疑问,可从其诗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首押安韵的五言律词。起承转合自然,语句流畅,无疑难理解字句。为什么认定为中华通韵的安韵,而不认定为平水韵的先韵?理由是:如果当作平水韵先韵,那么诗中“石”为入声字,造成“石浦柳”三仄尾。有人认为袁中道所生活的晚明时代,并无新韵,通韵呀!原来明朝广泛使用《洪武正韵》‌官方韵书。这部韵书成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八年(1375年),其绝大多数编写者为南方人,他们为根除旧韵蛮音,其编纂原则是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标准,比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刘渊编写《礼部韵略》即平水韵迟123年,这时入声字“石”已划入平声。这样,作为南方人的袁中道,自然而然,将“石”当作平声应用于写作。中华通韵对《洪武正韵》‌是有继存的。故小修诗文合通韵律。

赏析本诗,可以看出:

首联,直抒胸臆,重点陈述自己思家心切。夜幕灯下,孤独一人,双泪沾襟,夜不能寐,想起了远方的家人,他们可还好吗?

颔联,回忆写法,重点写家乡的美轮美奂。“石浦”,是当时流经县城的一条河。“斗湖”,湖名,在县城南郊,是作者家的所在地,即公安县城斗湖堤石浦河畔。石浦河上,小桥飞水,石浦柳下,清风徐来,家舍掩映在十里荷塘岸边。此时,树月初生,斗湖天籁,波澜听涛,荷花绽放,莲香扑鼻,蛙声阵阵,好一派荷塘月色美景,勾起作者童时的美好回忆。

颈联,脑海回放,重点写人们的闲适。家乡的父老,此时此刻,邻里应该围坐茶坊,或划拳击掌,或看戏听曲,或拉手夜话;小孩们围绕戏楼,或追逐,或跳舞,或玩捉迷藏,好不快活。

尾联,呼应首联,陈情自己的悲因。“瓜步”,山名,在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南临大江的瓜步山,山下有瓜步镇。“瓜步客”,代指作者自己。岁暮除夕,瓜山野渡,江水自流,孤舟横渚。隔岸,团年的鞭炮响起,我却阻隔江北,无人知晓和同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情感画面,腾空而出。

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岁暮年关,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夜不眠,双泪落灯前”,非常正常。难眠之夜,自然想起家乡风景美好,家庭温暖,天人和谐,老少相宜,邻里情深,歌舞升平,感念自己的家乡宛如人间天堂。作为瓜步客,暮阻江边,无依无靠,壮志难酬,凄楚、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认真分析该诗的构思意图,其采取了以下写作技巧:

一是倒叙法。诗作一般依情感产生的自然逻辑铺陈,先写景后抒情,触景生情。然而,本诗采取倒叙方式,先表达情感,后产生回忆。

二是蒙太奇法。本诗,采取蒙太奇技巧,使时空跳跃,场景变换,心情跌宕。先写现在的悲伤,再回忆过去的美好,最后又回到当下的孤寂,以此快捷地表达情感。

三是抑扬法。字里行间,先抑后扬,扬后再抑,带入感强。首联为逆,表达悲情。颔联、颈联为扬,表达对家乡怀思、喜爱与眷恋。尾联为逆,表达悲因。

四是夸张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十岁的小修早就能下笔如有神,作赋五千余,不在话下。作文、吟诗、好酒、爱山水的他,应该不会缺少情感的宣泄口。而本诗,仅因思家,就“双泪”垂流,“缺少”男儿气息。历来,性情如秋日蓝天白云的小修,向往自由奔放,不应该有双泪直流态。所以断定是一种夸张的虚实相间写法。

本诗折射出了些许小修个人及那个年代的重要信息:

一是漂泊的小修。隆庆四年庚午(1570)二月初六,小修生于长安村,除二十二岁武昌乡试不中,二十三岁拜晤李贽外,经常来回穿梭于长安村与斗湖堤之间。二十五岁时,又随袁中郎入京。万历廿三年,即乙未年(1595),三十六岁宗道大哥,在京任职;二十八岁的二哥宏道:“乙未,谒选为吴县令”,准备二月离京赴吴。此时二十六岁的小修,春去大同;“九月从大同来吴,已复从吴入越,转之鄣郡”。从中看出,小修写这首诗时,正四处辗转,漂泊为生,面对本应三十而立的年龄,事业未成,充满无限惆怅,难免悲情十足,于是写下了《思乡》。

二是大器晚成的小修。小修生于隆庆四(1570)年,卒于天启三(1623)年,享年五十四岁。而伯修寿四十一岁,中郎寿四十三岁。袁氏三兄弟,小修的年寿最长。但两位兄长功名早达,伯修二十七岁举会试第一,中郎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小修科举,屡战屡败,几濒绝望,直至四十六岁时,方考取进士,充满艰辛,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三是情感丰富的小修。中郎在《叙小修诗》中曾写道:“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沈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中郎对小修的评价,正好对本诗透露出小修的多愁善感,提供了印证。

细品该诗,可看出如下历史:

一、本诗是明朝“高考”相对公正及袁氏三兄弟廉洁的佐证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修殿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小修自幼聪慧。二是两位兄长循循善诱及李贽名师的指点。三是有两位兄长“京官”,不缺人脉。小修面对这么好的条件,却到四十六岁才考取进士,可谓尝尽辛酸。正好证实明朝科考的公正及三袁的不徇私情。细查明朝,曾有三大科考弊案。

一是南北榜案。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考试录取51名考生,全部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子的强烈不满,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士子。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北方士子的试卷确实存在文理不佳、犯禁忌之语等问题。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下令重新考试,最终录取了61名北方士子,比南方人还多,史称为“北榜”或“夏榜”。

二是唐伯虎科场舞弊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唐寅)在会试中被指控与徐经一起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泄露考题。经过调查,唐伯虎和徐经并未参与舞弊,但案件引发了社会“舆情”,皇帝考虑平复民怨,只能牺牲唐伯虎进士资格。

三是万历科场案。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在会试中强取其门生韩敬为第一,被御史孙居相等劾其舞弊。此案因涉及党争,久议不决,成为明朝晚期一大科场丑闻。

从历次事件中,除一起党争外,明时科考总体上是严明的,这涉及国家命运,牵扯到各方利益,所以万家瞩目。这也是当今“高考”立法的前车之所在。

小修家,自幼经受《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等家训家规教导,拥有勤俭持家、廉洁清明的理念。其母亲要求:凡高中进士后,要穿着草鞋回家报喜,以此告诫他们做人要安贫乐道,为官要清正廉明。因此,小修,自力更生,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仍然凭自身力量而坚持不懈,最终得以梦想成真。

二、小修诗文地位

纵观小修《思乡》,感人至深,“思乡夜不眠,双泪落灯前”,几近警句。但让人遗憾的是诗中出现了“莲”“年”连韵小瑕疵。

小修更有自知之明。在三袁中,小修著作数量最多。但他曾自我估价:“近转觉其冗滥”。

中郎的评价也是个很好的印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评价小修:“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说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不过,小修还是头脑很清醒的。小修固然是公安派文学的倡导者与鼓吹者,却不一味为本派叫好。小修写道:“今人好中郎之诗者,忘其疵;而疵中郎之诗者,掩其美。皆过矣。”

众家认为,小修的散文,其成就实胜过于诗。如《梅大中丞传》《李温陵传》《江进之传》《赵大司马传略》等,生动叙述人物的声音笑貌,并忠实反映社会现实,皆是有分量的作品。

特为小修点赞一绝,以作结。

赞小修

功名路上颇心酸,半百人生历尽难。

中榜并非终极地,龙标未达不停鞍。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