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胡从发作为公安籍的我,偏爱上了近体诗词,喜欢将涉及荆州的文人墨客诗词解析一番,兼作荆州文化考古的一部分。“三袁〞早已进入我视线,但苦于资料欠缺,迟迟没有动笔。幸获李子初老师新辑《三袁诗文写荆州》的内容,方拥佐证资料,欣然开笔。首选诗为“公安派”文学领军人物袁宏道的《江涨》。其原玉为:江涨明 袁宏道滟澦二冬雪,潇湘五月波。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这是一首典型、标准的五言律诗,押五歌韵。作者流畅的笔墨,形象的比喻,将长江涨水状态细腻描述,为着力《江涨》之立意打下基础。首联,起铺陈作用,采取比拟手法,以虚笔写实,对长江涨水景象进行了点染描写。“滟滪”,即滟滪堆,唐代张祜《送曾黯游夔州》诗:“不远夔州路,层波滟滪连。”“潇湘”,指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湖南地区。如唐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二者,均为诗词意象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据李子初老师考证,此诗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的公安县。在公安长江边,从理论上讲,应看不到滟滪堆与潇湘水,也不可能秒刻就从二冬转到五月。《三袁诗文写荆州》里,将“二冬”,注为“指滟澦堆冬高出水面二十余丈的二倍。夸张说法。”如果这样理解,有点句意不通。理由有一,在《古诗文网》,此处为“三冬〞。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书写谬误;二是被多情的校注者,误判此处孤平,将仄“二”改为平“三”,作了个错误的斧正;三是本来就为“三”字。但是,不管原著是“二”,还是“三”,恰能说明此处注解有谬误。“五月”,也应指农历,相当于公历的6月底至7月初。理由是明朝时采用的农历制;从1912年开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才宣布改用公历;只有公历6月底至7月初的梅雨季,才可能出现较高洪水风险。所以,笔者认为作者是采取的比拟手法。大意是:初夏,当看到眼前的长江水涨,似乎汛期较往年来得早了些,像冬季二月滟滪堆浅滩的水流,湍急无比,掀起层层白雪般的浪花,又仿佛像五月潇湘洞庭的波涛,波浪滚滚,此起彼伏。颔联,以实笔写实,由近及远,将江水之流态与气势勾勒,以期描绘长江涨水的壮阔与巨大能量。“远势”,谓远物的气势、姿态,这里指水流,如唐代方干《东山瀑布》诗:“挂巖远势穿松岛,击石残声注稻畦。”本联大意是:近处凝视,湍急的水流迅猛,像地在轮转滚动一般;极目远望,气势仍然不减,水接云天,直冲云霄而去。颈联,承转结合,既可承接上文,继续写水,又从写景转入写人,以人为主角,以水为辅景,将县尉的举动与劳苦大众的辛劳相对比,为尾联的拔升转结做准备。《三袁诗文写荆州》云:“‘巴人下水歌’,犹言蜀地的船夫在驾船下行之时,必须喊着川江的号子,齐心协力,方能通过。”把“下水”注解为行舟的“下行”,可能有偏差。主要原因,一是从句读上理解,颔联应为“221”,颈联句读应为“212〞,至少是“23”结构;如果颈联读作“下水”,则与颔联有句式同构的诗病。二是一般顺流而下,顺风顺水,只要调整好风帆,调节好船舵,共喊“川江”号,齐心划桨调度方向,一般不会下水行舟,或者“下行〞行舟不会很吃力。恰恰相反,长江水涨,河岸被淹,逆水行舟,纤夫需下到水里,负纤拖行,并一起喊着“川江”号子,便于统一使劲。本联大意是:面对洪水,县官大人束手无策,愚昧到江边祭祀水神,祈求不要涨水,那里管得了劳苦大众,赤身光背,溯水行舟,负重前行。尾联,总结升华,把一次普通的长江涨水,提高到忧国忧民,修筑堤防上来。“世平”,应指世道平庸。“孟珙(gǒng)”,是指南宋端平年间荆襄都督,他重视水利建设,曾修过六条防洪堤岸,后人将他主导修建的斗湖堤至杨厂大堤为“孟公堤”。尾联大意是:颇感时局危艰,缺少像孟珙一样勤政的人才来筑堤防洪,老百姓空有遗恨,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读袁宏道《江涨》,虽从言物起兴,却转结于叹世,借长江涨水而托物言志也。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端见袁中郎诗词意趣取向。一般唐诗,中二联必须对仗,明朝更为成熟。但他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前三联均为对仗,追求艺术变化。袁宏道自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从《三袁诗文写荆州》看,律诗或一联,或二联,或三联对仗的例证不少。二是袁宏道拥忧国忧民之心。初夏水涨,虽然只是偶然的一次暴雨,但袁宏道,见景生情,看到水流湍急,水头高涨,联想到可能会发生的灾情,而今溃堤尚没修葺,乱世不平,人才奇缺,人们奔波于生计,苦不堪言,充分说明袁宏道,并非仅仅是一位白面书生,并不是遁于世外之人。人们认为他“置身是非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独善其身,清高闲适”,失之偏颇。三是袁宏道是仗义执言之人。故宏道有“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之叹。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宏道是一位关心民瘼,并敢于替民执言之士。四是隐喻朝廷即将衰弱。1587年,作为明朝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明朝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不上朝、不批奏章、不见大臣,因怠于朝政导致国家运转停摆;这一年,完成对张居正的改革清算,加剧了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这一年,海瑞去世,明朝官场腐败抬升;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困苦;这一年,倭寇侵扰、努尔哈赤攻打哲陈部……。也许是袁宏道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从而以“江涨”隐喻时局。这时,袁宏道年仅二十岁,足见其少年早成,心系国家命运。诗评为结吧!评袁宏道《江涨》中郎无事观江涨,长水滔滔接白云。妙句颈联惊世叹,忧民系国敢狂狺。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1日 20:16:56
分类: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