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 诗评袁宏道《游石洲》兼遗迹考证
诗评袁宏道《游石洲》兼遗迹考证公安“三袁”,均有诗文谈及石洲。石洲,也叫彩石洲,锦石滩,“石洲待月”是公安老八景之一。一幅美景浮于眼前:〔中吕●满庭芳〕石洲待月夕阳染赭,石洲待月,沙岛狂蝶。凫舟荡水粼粼夜,薄雾生些。看玛瑙红妆似血,见胭脂绫绮争奢。霄光泻,一江旷野,玉兔好惊嗟。彩石洲在哪里?袁宗道《锦石滩》:“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七里,满洲皆五色石子”,袁中道《东游记》:“彩石洲去公安十里”,袁中道《再游石洲》:“从新安至”;《往游石洲》:“至二圣寺礼佛……,登予泛凫舟,顺流而下,顷刻抵洲”。具体位置在公安县斗湖堤镇以东十里,正处于杨家厂南五洲沿江村附近的长江中。南五洲,是我的出生地,因此带着家乡情愫,来研讨一下袁中郎的诗吧!其原玉为:游石洲明 袁宏道江神发幻思,十里金沙变①。白波荡琳球,云灿复霞溅②。头头螺甲青,点点妖唇茜③。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④。风沙谁刻画,霜雪几陶炼⑤。暴精万余年,今始叹光绚⑥。乡人陋莫知,骚客远难见⑦。付之蛮贾儿,凿火激流电⑧。辟如倾国人,埋没在乡县⑨。灵璧与将乐,下质得高荐⑩。荔枝未登科,百果争娇艳⑪。开卷读云林,续作石潭记⑫。这是一首古体五言长诗,全诗十二朕,计120个字,整体押安韵。为什么定义为古体,而非五言排律,主要是该诗不完全合律,有两处失粘,中间数联缺乏对仗,部分出(对)句句读不一致,没完全统一韵部等。那么袁中郎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原诗来开始分析吧。第一联,从传说和神话谈起。一是传说长江江底有一条潜龙,其头在宜都,尾在公安县;龙头吸三峡之灵气,食三峡之石头,龙尾则在杨厂江中排泄出五色瓜米石,即彩色小鹅卵石。二是神化,袁宏道认为是“江神”突然发生“幻思”,使十里金沙,一部分变成晶莹夺目的彩石;另一部分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沙金。“江神”,就是传说中的龙,指大自然。美妙的传说和神话,给宁静的沙洲平添了些许人文意趣。第一联,着笔说明彩石洲上,沙子好看,彩石剔透的起源。幼时,我见过彩石洲的鹅卵石,有些石头虽不能说“石大于斗〞,但卵石也有重达五至十斤的。我们所讲述的瓜米石,实质为冲散到沙滩上或者夹杂在群石中,相对较小的一类卵石。第二联,表达彩石洲之石多彩的光学原理。“白波”,即白色波浪,说明水的澄明。“琳球〞,指玉石,即彩石,唐代元稹《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赠,束帛藉琳球。”玉般的小石球在白波荡涤和云蒸霞蔚的映照下,显得光灿灿的。这恰恰点明了石头鉴定玩家的经典元素“水”和“光”。在水的滋润与彩光的照射下,可以鉴别石头材质的优劣,袁宏道把这一原理融入了诗词中。第三联,说明彩石的颜色特点。“螺甲”,螺蛳壳;“妖唇”,妩媚艳丽女人的嘴唇。“茜”,红色。这些瓜米石,个个有着螺蛳壳般的青色,有的泛着红红的妖唇。作者考虑篇幅,择取“青”“红”两种典型色彩,加以描绘。其实,彩石是由七色掺和而成的五色子,色调琳琅满目。第四联,彩石洲卵石的纹理特奇。“殷殷”,盛貌状。“丝丝”,形容纹路纤细。本联大意是彩石图案,如玛瑙般的云朵,彩石正反面都交织着丝丝花纹。纹理是石料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袁宏道专门拿出来说明,进一步证明彩石洲卵石纹理的特殊外象。第五联,彩石与彩砂的陶炼特征。大意为不知是谁刻画雕琢过了沙子,闪闪发光,形成柔美沙带;彩石仿佛经过霜雪侵蚀,千锤百炼,历经沧桑。意图表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江沙子,一粒粒的,金光闪亮。小时候,经常见到有人凭此前来淘金。第六联,彩石的时间洗礼。“暴精”,精光暴露于外。“光绚”,闪耀光辉,色彩绚烂。本联是说彩石,历经了千万年,才显露出如此精美之色,才有当今的绚丽多彩。第七联,诗意流,突然转折,谈到石洲的知名度,即开发程度。“陋”,目光短浅,见识不广。“骚客”,诗人,文人,代指懂石之人。大意是如此奇异的彩石,近村人孤陋寡闻,认为是普通的一些石头;因隔水远渡,文人墨客又难以知晓。这里有点影射或吐槽时局,对彩石洲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文人墨客前来妙笔生花。第八联,述说唯利是图的商人,野蛮无礼。“蛮贾儿”,野蛮,蒙昧落后地区来的商人。“凿火激流电”,指挖石子的时候,争相拼抢,挖得火花四溅。大意是这么好的矿产资源,被图利商人狂抢贱卖,缺失怜惜与保护。第九联,感叹发声。仿若李白《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作者认为石洲仍为处女之地,如美人被埋没,表达了惋惜之情。第十联,直言彩石洲缺少伯乐的举荐。“灵璧”,今安徽灵璧县所产之石,中国四大名石之一。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将乐”,县名,属福建省,该县出产的“龙池砚”,为“将乐三绝”之一。“下质得高荐”,谓下乘质地石材却名列名贵石料前茅。此联,作者期望以举证,说明公安石洲,不亚于灵璧石和将乐砚石,差的是缺少伯乐推介与宣传。第十一联,进一步用比拟手法把问题说透彻。大意是荔枝在未出现之前,百果都争相斗艳;当荔枝成为水果之王后,其他水果都黯然失色。作者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荔枝例子,来排除石洲不引人注目的心理障碍。第十二联,归纳总结,想作一篇类似《小石潭记》的新记,以期学古贯今,为彩石滩代言发力。“云林”,即《云林石谱》,为南宋杜绾撰,是一本从产地、形状、颜色、质地、坚硬度、吸湿性、透明度、纹理、光泽、晶形、用途、化石成因、采取方法、等级等石头演进的百科全书,提出了石头“瘦、漏、透、皱”审美哲学。“石潭传”,指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山石潭记》。作者的大意是我通读《云林石谱》“石经”,对石头进一步加深了解,以期比照《小石潭记》,为公安石洲作传,以便弘扬公安彩石洲的奇特与美丽,弥补宣传推介不足的缺憾。通读本诗,发现袁宏道充满着浓浓的家乡情怀。袁宏道诗作的构思是从彩石的历史人文、彩石独特风格、彩石洲被世人淡忘的原因、彩石洲振兴的理念与路径、彩石洲推介的个人努力等方面详述。可以说,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是南五洲彩石洲的文化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更折射出如下文化信息:一是袁宏道写诗特点。袁宏道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本诗得以充分体现。用韵上,努力遵从韵部统一,遵从五排的规律,但平仄又出律,又失粘失替,部分联又放弃对仗。在体式上,既遵从仄韵诗格,但出联应为平时又写为仄。在“字”的重复上,除叠字外,仅“沙〞“云”“乡”“人”等四字重复,占比百分三点六,可谓严格防止重字。作者保留这些重复“字”,是否把“沙云〞“乡人”,暗喻人生如沙粒,命运如浮云,甘愿隐居成为乡野村夫的有意之举,不得而知。二是彩石的价值。从“三袁”诗文来看,彩石洲上的石头,有几大作用。一是斗玩和旅游地,如“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聊博临涡醉,难为拾石留。”“予蚨坐水石间,童子拾得佳者以示予,搏弄少时,仍掷之。”“大抵凡僮仆之巧慧者,必得佳石;其余稍痴,所得者多顽陋无足取。”二是赐福,如“此舟极有灵验,往年初春游此,得佳石者,一年百事皆如意。”“佳!汝今年必有好事。”三是赠人,如“闲来袖得佳石子,付与山中好事僧。”四是卖钱,如“付之蛮贾儿”“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但作者真正立意是提醒人们,把“石洲待月〞的盛景,应当去抓好开发与保护!三是以袁宏道为首的“三袁”梦想成为公安彩石洲的代言人。质色俱佳。如“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略胜一筹。如“宋杜绾云:‘松滋溪水出五色石子,正与真州玛瑙石不异’公安去松滋不远,今此洲上石,似较胜之。”晶莹剔透。如“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形态各异。如“或如玛瑙,或如玉,或如瑟瑟,或光亮如琉璃,或红黄透明如霞彩,或青绿隐见如山水云气,或如指螺纹,或如玳瑁,如刷丝。”四是石洲的消失。从李子初老师《三袁诗文写荆州》,注释说明“后因人们乱采滥挖,……该石龙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消失。至此,从宜都至石首江段,复不产粒石。”笔者对“乱采滥挖”观点持肯定态度,因为石洲有六七里,还有隐藏在水中的洲头洲尾,连绵数十里,范围广阔,卵石又很笨重,部分还隐伏在水体,加上隔岸于江中,非个人能力可以左右,只有国家或集团力量才可撼动。石洲的消失,完全是决策因素所致。我非常幼小时候,走亲戚经过沿江江段,是见过“彩石洲”外貌的。只见碧波荡漾的长江中,一条长长的沙洲躺卧江中。冬季略大,白沙连绵;夏季水涨,洲露变小,岛心常能见到绿盖植被。后来,由于河道疏浚,挖石船从公安杨厂至郝穴段,数年日夜开挖,虽听不到船舶机器声音,但可明显听到石头传输过程中石头碰撞及摩擦铁板的声响。生产过程中,一边挖掘,一边淘洗,一边分筛,将鹅卵石分成大、中、小,再装船运向四面八方。有时,一时难以处置,就沿我家屋后岸堤边暂时堆放,延绵数里。在小直径的鹅卵石堆中,各种彩色石粒较多,非常夺人眼球,正如“三袁”所述,有许多“五色子〞。我们小孩常一起拣彩石玩耍,有时还带回家中存放。据我父亲讲,这批石头,部分用于公石公路S221线的建设。自此,袁宏道极力为公安推介彩石洲的梦想彻底粉碎,“石洲待月”也随之烟灭。如今,挖石船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了。现特吟诗《天净沙》一首,以作尾结与考评。天净沙·石潭新记《游石洲》公安待月沙洲。旧游宏道乡愁。夕照荒江静流。无人知秀。石潭新记歌讴。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4日 08:56:21     分类:其他作品
   20         0
[诗话] 诗评袁宗道《归兴》及地理考证
诗评袁宗道《归兴》及地理考证作为“公安派”文学先行者代表,袁宗道文学成就,不可小觑。牧斋说伯修:“其才或不逮二仲(指中郎、小修),而公安一派实自伯修发之。”钱伯城《白苏斋类集》前言:“公安派文学的主将,毫无疑问是中郎,小修起推波助澜作用。但首开风气的,不能不推伯修。〞其实,伯修自幼聪慧,仕途一帆风顺,十岁能作诗,十九岁中举,二十岁通读先秦两汉全书,二十七岁进士及第,授庶吉士,入翰林院编修,是个典型的少俊才子。钱伯城写道:“倘不是早死,伯修官位升擢之隆,是可预卜的。”依此推断,其文学成就也不可估量。袁宗道进士及第后第一次归故里所作《归兴》,就能透射出才气。其原玉为:归兴明 袁宗道家傍青山曲,门当绿水斜。长峦通畎浍,古木间桑麻。吾欲学为稼,将无遂及瓜。还因归里日,预已惜离家。《归兴》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押麻韵。据李子初老师《三袁诗文写荆州》引证该诗:“选自《白苏斋类集》卷之三。作者万历十七年(1589)册封楚府,便道归里途中所作。”那么,归家途中,为何萌生写作该诗呢?我们先剖解一下吧!首联,起兴写景。家傍青山,门绕绿水,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但要准确把握“曲”“斜”两字,还得经过一番思考。“曲”,有多种意思,但均不通达,只作“弯曲的地方〞,才较为顺畅,如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槐柞等》:“柞: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劳之。”同理,“斜”,指侧斜或曲折地向前延伸,如南朝梁简文帝《行雨山铭》:“玉岫开华,紫水迴斜。”意思是说,家背靠一座青山弯曲的凹部,门对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向远方。颔联,继续写景。“长峦”,长长的小山冈。“畎浍”,读quǎn kuài,为田间水沟。“古木”,隐喻指原生态,即没被破坏的乡间环境。“桑麻”,借指农村。本联大意是长峦上贯通着沟渠,古木下间作有农作物。本诗前两联,极力渲染“归兴”的环境,透视出强烈的农村气息,一幅静谧、原始,有河有桥有溪的山居村野图浮现在眼前,为后四句抒情作好立意准备。颈联,触景生情,引发无限遐想和情思。“为”,应当理解为种植,如《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出句,意思简明,表达想学农种田。难点在于对“将无遂及瓜”的理解。有人认为“将无”,即“将毋”,难道、莫非意,选择疑问词;“遂〞,顺利;“及瓜”,到瓜熟之时。大意是我想学习管理园圃之事,但又不能够顺利等到瓜熟之时。这样理解,句意本已相当通顺了。不过,笔者有另一种解读。理由是本联为对仗句,“我欲”,主谓结构,若“将无”仅作疑问词,就不对仗了。如果把“将”,理解为将帅、将领,作名词,如《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无”,理解为没有、空缺,如元代关汉卿《蝴蝶梦》:“福无重受日,祸有併来时。”这样,“将无”,也是主谓结构,对仗十分工整;“遂”,副词,于是;“及瓜”,《左传‧庄公八年》曰:“及瓜而代”,指任职期限届满,如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诗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本联大意是由于我单位主官空缺,于是我苦于要顶职到主官任职期满,造成我不能抽身。尾联,进一步补充颈联,彻底打掉断想。“还因”,还有,更有。大意是更大的原因恐怕我计划好的归家探亲假期,估计没到时间,早就被迫离家返任了。惋惜之情,油然而生。颈、尾两联,总体诗意是:面对幽美的家乡环境,我悔当“金龟婿”,如此这般背井离乡,还不如回家种田,然苦于公务,我预计早已被迫返岗了。既表达留恋家园,想长期安歇归隐,又为即将离家返任而深深惋惜,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与难以决断的苦恼。全诗,都是旅途中的遐思,并非眼前实景生实情,恰恰证明此时的袁宗道思家心切,归旅孤单,遐想连天,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展露在读者面前。纵观全诗,可以理清以下几点。一、袁宗道的诗文特点。《归兴》,从写法上看,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常格化律词。首联、颔联起承相继,写景为主,隐入情感;颈联、尾联,转结贯通,感怀为主,抒发胸怀。诗文中,并没有摆出超凡脱俗的架势,结尾也好像没有拔高,字面上是一种内心的实况表达。作为一位非常爱慕白居易、苏轼,连著作都要贯以“白苏”名斋,已著诗歌250余首,各类文章150余篇,并深受进步思想家李贽影响的袁宗道,就这般水准吗?其实不然。他的诗作表现特点是随心而出,随口而吟,完全是一种性灵的展示,一种心境的倾泻,更真实可信,仿有此地无声胜有声之势。他说:“已简安用繁,已整安用乱,已明安用晦,已流丽痛快安用聱牙之语、艰深之辞?……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宗道的精神领袖李贽评其文较“稳实”,足以说明一切。笔者认为该诗:亮点突出,开创先河。因为该诗是回家路上所写,前两联写景,为回忆式,充满离家时的烙印,并不是实景,离家近五年的时间,足可以改变一切;而抒发的情感也被前置化,因为表达的是尚没真正到家的心境。也就是说触景生情,是虚化的、假想化的、梦幻化的,这种写法,是梦非梦,是实非实,构思新穎,首开先河,这不正是作者空寞归路中,乡近情更怯应有的情态吗?二、为何写《归兴》?万历十二年(1584年),25岁刚结婚的袁宗道,事业没成,在家苦读修业,力图求取功名。经过2年多的努力,又正遇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季,于是上京赶考。终于,已有27岁的他,“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先生官翰林”。此后在京做官,一干就是三年多。由于工作努力,三十而立的年龄,正被皇帝册封楚府,赐予爵位,可谓权力与荣誉双收。这时,30岁的他,“以册封归里”,即册封楚府时,顺便借道回家探亲。这一晃,前后离家近五年。此时,他衣锦还乡,尽管尚在路途,但心情激动,思绪万千,顺势拿起笔写下了《归兴》。可以想象,一位多年在外漂泊游子,决定归里看看之时,当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定会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暖,当然也有忐忑。三、重复字“家”之解析。纵观全诗,唯独有一“家”字重复。从诗作理论讲,自唐,经宋,过元,至晚明,律诗写作应比较成型成熟,且为应试的必考题,所以无规律重字是犯了大忌。不仅如此,“家”还是韵字,挤撞明显。我想袁宗道作为诗家、文学、“高考”状元,不会不知。笔者认为,此是袁宗道故意而为之,似乎隐藏着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从家里走出,历经沧桑,尝尽苦难,最终又努力回到故里,周而复始,从没停歇,古今皆是。这,不就是“拔高”得来的诗魂与哲理吗?一个“家”字,不仅首尾贯穿,形成闭环,而且还增添了绕回和蕴藉感,一下便觉逸趣横生,妙不可言!袁宗道说:“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为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这难道不是他的创新吗?足可端见其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风格。钱伯城说:“有天才,不等于有成就。但有成就,而又确有天才,也应该承认。”袁宗道,天才与成就双拥也。四、袁宗道写景的真实性考证。袁宗道的故里,在公安县长安里长安村,即湖北省公安县孟家溪镇三袁村‌。在《归兴》中,袁宗道称家后有青山,门前有河流,远望见长峦,农田掩映在古树林网中。这么好的美丽乡村,对照当前三袁村,似乎难以找到对应点。袁宗道是否是虚设夸张之景?还是有点无中生有之嫌?笔者认为不是。“山”,本来说文解字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只要是隆起物,由土或石自然组成,即为“山”,并非仅岩石组成的才叫“山”,如《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荆州的八岭山、马山、纪山、龙山,皆是如此。而“峦”呢?山脊也,如《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陟玉峦兮逍遥。”旧注:“山脊曰峦。”孟家溪,位于公安县中南部,区域内东临虎渡河;南靠松东河;北有黑狗垱汊河,中部为淤泥湖,三面环水携一湖。地势北高南低,湖周围是丘陵,属黄山岗地,是武陵山系余脉。这里峰峦起伏,分支众多,最高海拔48米。从地貌分类上,丘陵岗地也是作为山形地貌(见《公安县志》)。与此同时,义堂寺院内有古银杏树,袁宏道《义堂寺》诗中“银杏熟果堕佛髻”推断,树龄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古木之说不假,更何况五百年前,孟家溪尚没完全开发,长峦上定是树木连荫,古木参天。而三袁村,地势起伏,依山傍水,湖堰相间,是一个适宜农耕的好地方‌。如此佳胜地,当今视线却少有遗存。为弘扬“三袁”文化,振兴乡村经济,抓好“三袁故里”品牌,何不举市县之力,打造一个仿古的文化园区?为表此心,赋曲一首,以作评结。《正宫·小梁州》三袁村青山古木孟溪旁,绿水鸥双。芙蓉万亩有鱼翔。长峦上,一派好风光。 〔幺〕三袁故里桃源相,静河湾、黛瓦村庄。红稻香,白云酿。凫舟移月,醉享福和康。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4日 08:54:11     分类:其他作品
   22         1
[诗话] 赏析袁中道《思乡》及其悲情延展考证
赏析袁中道《思乡》及其悲情延展考证袁中道,字小修,是“三袁”的重要成员之一。虽然小修年寿较宗道、宏道(中郎)长,但命运多舛。从小修诗《思乡》,可略知一二。其原玉为:思乡明 袁中道双泪落灯前,思乡夜不眠。好风石浦柳,新月斗湖莲。茶会团邻老,花楼舞少年。谁怜瓜步客,岁暮阻江边。此诗选自《珂雪斋集》卷之二。据李子初著《三袁诗文写荆州》引证,该诗是作者万历二十三年(1595)冬在苏州一带游历时所作。字里行间,袁中道为何如此悲情十足?众多疑问,可从其诗的分析中找到答案。这是一首押安韵的五言律词。起承转合自然,语句流畅,无疑难理解字句。为什么认定为中华通韵的安韵,而不认定为平水韵的先韵?理由是:如果当作平水韵先韵,那么诗中“石”为入声字,造成“石浦柳”三仄尾。有人认为袁中道所生活的晚明时代,并无新韵,通韵呀!原来明朝广泛使用《洪武正韵》‌官方韵书。这部韵书成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八年(1375年),其绝大多数编写者为南方人,他们为根除旧韵蛮音,其编纂原则是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标准,比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刘渊编写《礼部韵略》即平水韵迟123年,这时入声字“石”已划入平声。这样,作为南方人的袁中道,自然而然,将“石”当作平声应用于写作。中华通韵对《洪武正韵》‌是有继存的。故小修诗文合通韵律。赏析本诗,可以看出:首联,直抒胸臆,重点陈述自己思家心切。夜幕灯下,孤独一人,双泪沾襟,夜不能寐,想起了远方的家人,他们可还好吗?颔联,回忆写法,重点写家乡的美轮美奂。“石浦”,是当时流经县城的一条河。“斗湖”,湖名,在县城南郊,是作者家的所在地,即公安县城斗湖堤石浦河畔。石浦河上,小桥飞水,石浦柳下,清风徐来,家舍掩映在十里荷塘岸边。此时,树月初生,斗湖天籁,波澜听涛,荷花绽放,莲香扑鼻,蛙声阵阵,好一派荷塘月色美景,勾起作者童时的美好回忆。颈联,脑海回放,重点写人们的闲适。家乡的父老,此时此刻,邻里应该围坐茶坊,或划拳击掌,或看戏听曲,或拉手夜话;小孩们围绕戏楼,或追逐,或跳舞,或玩捉迷藏,好不快活。尾联,呼应首联,陈情自己的悲因。“瓜步”,山名,在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南临大江的瓜步山,山下有瓜步镇。“瓜步客”,代指作者自己。岁暮除夕,瓜山野渡,江水自流,孤舟横渚。隔岸,团年的鞭炮响起,我却阻隔江北,无人知晓和同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情感画面,腾空而出。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岁暮年关,作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夜不眠,双泪落灯前”,非常正常。难眠之夜,自然想起家乡风景美好,家庭温暖,天人和谐,老少相宜,邻里情深,歌舞升平,感念自己的家乡宛如人间天堂。作为瓜步客,暮阻江边,无依无靠,壮志难酬,凄楚、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认真分析该诗的构思意图,其采取了以下写作技巧:一是倒叙法。诗作一般依情感产生的自然逻辑铺陈,先写景后抒情,触景生情。然而,本诗采取倒叙方式,先表达情感,后产生回忆。二是蒙太奇法。本诗,采取蒙太奇技巧,使时空跳跃,场景变换,心情跌宕。先写现在的悲伤,再回忆过去的美好,最后又回到当下的孤寂,以此快捷地表达情感。三是抑扬法。字里行间,先抑后扬,扬后再抑,带入感强。首联为逆,表达悲情。颔联、颈联为扬,表达对家乡怀思、喜爱与眷恋。尾联为逆,表达悲因。四是夸张法。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十岁的小修早就能下笔如有神,作赋五千余,不在话下。作文、吟诗、好酒、爱山水的他,应该不会缺少情感的宣泄口。而本诗,仅因思家,就“双泪”垂流,“缺少”男儿气息。历来,性情如秋日蓝天白云的小修,向往自由奔放,不应该有双泪直流态。所以断定是一种夸张的虚实相间写法。本诗折射出了些许小修个人及那个年代的重要信息:一是漂泊的小修。隆庆四年庚午(1570)二月初六,小修生于长安村,除二十二岁武昌乡试不中,二十三岁拜晤李贽外,经常来回穿梭于长安村与斗湖堤之间。二十五岁时,又随袁中郎入京。万历廿三年,即乙未年(1595),三十六岁宗道大哥,在京任职;二十八岁的二哥宏道:“乙未,谒选为吴县令”,准备二月离京赴吴。此时二十六岁的小修,春去大同;“九月从大同来吴,已复从吴入越,转之鄣郡”。从中看出,小修写这首诗时,正四处辗转,漂泊为生,面对本应三十而立的年龄,事业未成,充满无限惆怅,难免悲情十足,于是写下了《思乡》。二是大器晚成的小修。小修生于隆庆四(1570)年,卒于天启三(1623)年,享年五十四岁。而伯修寿四十一岁,中郎寿四十三岁。袁氏三兄弟,小修的年寿最长。但两位兄长功名早达,伯修二十七岁举会试第一,中郎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小修科举,屡战屡败,几濒绝望,直至四十六岁时,方考取进士,充满艰辛,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三是情感丰富的小修。中郎在《叙小修诗》中曾写道:“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沈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中郎对小修的评价,正好对本诗透露出小修的多愁善感,提供了印证。细品该诗,可看出如下历史:一、本诗是明朝“高考”相对公正及袁氏三兄弟廉洁的佐证从某种程度上说,小修殿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小修自幼聪慧。二是两位兄长循循善诱及李贽名师的指点。三是有两位兄长“京官”,不缺人脉。小修面对这么好的条件,却到四十六岁才考取进士,可谓尝尽辛酸。正好证实明朝科考的公正及三袁的不徇私情。细查明朝,曾有三大科考弊案。一是南北榜案。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考试录取51名考生,全部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子的强烈不满,认为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士子。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北方士子的试卷确实存在文理不佳、犯禁忌之语等问题。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下令重新考试,最终录取了61名北方士子,比南方人还多,史称为“北榜”或“夏榜”。二是唐伯虎科场舞弊案。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唐寅)在会试中被指控与徐经一起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泄露考题。经过调查,唐伯虎和徐经并未参与舞弊,但案件引发了社会“舆情”,皇帝考虑平复民怨,只能牺牲唐伯虎进士资格。三是万历科场案。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在会试中强取其门生韩敬为第一,被御史孙居相等劾其舞弊。此案因涉及党争,久议不决,成为明朝晚期一大科场丑闻。从历次事件中,除一起党争外,明时科考总体上是严明的,这涉及国家命运,牵扯到各方利益,所以万家瞩目。这也是当今“高考”立法的前车之所在。小修家,自幼经受《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等家训家规教导,拥有勤俭持家、廉洁清明的理念。其母亲要求:凡高中进士后,要穿着草鞋回家报喜,以此告诫他们做人要安贫乐道,为官要清正廉明。因此,小修,自力更生,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仍然凭自身力量而坚持不懈,最终得以梦想成真。二、小修诗文地位纵观小修《思乡》,感人至深,“思乡夜不眠,双泪落灯前”,几近警句。但让人遗憾的是诗中出现了“莲”“年”连韵小瑕疵。小修更有自知之明。在三袁中,小修著作数量最多。但他曾自我估价:“近转觉其冗滥”。中郎的评价也是个很好的印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评价小修:“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说近代文人气习故也。”不过,小修还是头脑很清醒的。小修固然是公安派文学的倡导者与鼓吹者,却不一味为本派叫好。小修写道:“今人好中郎之诗者,忘其疵;而疵中郎之诗者,掩其美。皆过矣。”众家认为,小修的散文,其成就实胜过于诗。如《梅大中丞传》《李温陵传》《江进之传》《赵大司马传略》等,生动叙述人物的声音笑貌,并忠实反映社会现实,皆是有分量的作品。特为小修点赞一绝,以作结。赞小修功名路上颇心酸,半百人生历尽难。中榜并非终极地,龙标未达不停鞍。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4日 08:52:38     分类:其他作品
   15         0
[诗话]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作为公安籍的我,偏爱上了近体诗词,喜欢将涉及荆州的文人墨客诗词解析一番,兼作荆州文化考古的一部分。“三袁〞早已进入我视线,但苦于资料欠缺,迟迟没有动笔。幸获李子初老师新辑《三袁诗文写荆州》的内容,方拥佐证资料,欣然开笔。首选诗为“公安派”文学领军人物袁宏道的《江涨》。其原玉为:江涨明 袁宏道滟澦二冬雪,潇湘五月波。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这是一首典型、标准的五言律诗,押五歌韵。作者流畅的笔墨,形象的比喻,将长江涨水状态细腻描述,为着力《江涨》之立意打下基础。首联,起铺陈作用,采取比拟手法,以虚笔写实,对长江涨水景象进行了点染描写。“滟滪”,即滟滪堆,唐代张祜《送曾黯游夔州》诗:“不远夔州路,层波滟滪连。”“潇湘”,指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湖南地区。如唐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二者,均为诗词意象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据李子初老师考证,此诗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的公安县。在公安长江边,从理论上讲,应看不到滟滪堆与潇湘水,也不可能秒刻就从二冬转到五月。《三袁诗文写荆州》里,将“二冬”,注为“指滟澦堆冬高出水面二十余丈的二倍。夸张说法。”如果这样理解,有点句意不通。理由有一,在《古诗文网》,此处为“三冬〞。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书写谬误;二是被多情的校注者,误判此处孤平,将仄“二”改为平“三”,作了个错误的斧正;三是本来就为“三”字。但是,不管原著是“二”,还是“三”,恰能说明此处注解有谬误。“五月”,也应指农历,相当于公历的6月底至7月初。理由是明朝时采用的农历制;从1912年开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才宣布改用公历;只有公历6月底至7月初的梅雨季,才可能出现较高洪水风险。所以,笔者认为作者是采取的比拟手法。大意是:初夏,当看到眼前的长江水涨,似乎汛期较往年来得早了些,像冬季二月滟滪堆浅滩的水流,湍急无比,掀起层层白雪般的浪花,又仿佛像五月潇湘洞庭的波涛,波浪滚滚,此起彼伏。颔联,以实笔写实,由近及远,将江水之流态与气势勾勒,以期描绘长江涨水的壮阔与巨大能量。“远势”,谓远物的气势、姿态,这里指水流,如唐代方干《东山瀑布》诗:“挂巖远势穿松岛,击石残声注稻畦。”本联大意是:近处凝视,湍急的水流迅猛,像地在轮转滚动一般;极目远望,气势仍然不减,水接云天,直冲云霄而去。颈联,承转结合,既可承接上文,继续写水,又从写景转入写人,以人为主角,以水为辅景,将县尉的举动与劳苦大众的辛劳相对比,为尾联的拔升转结做准备。《三袁诗文写荆州》云:“‘巴人下水歌’,犹言蜀地的船夫在驾船下行之时,必须喊着川江的号子,齐心协力,方能通过。”把“下水”注解为行舟的“下行”,可能有偏差。主要原因,一是从句读上理解,颔联应为“221”,颈联句读应为“212〞,至少是“23”结构;如果颈联读作“下水”,则与颔联有句式同构的诗病。二是一般顺流而下,顺风顺水,只要调整好风帆,调节好船舵,共喊“川江”号,齐心划桨调度方向,一般不会下水行舟,或者“下行〞行舟不会很吃力。恰恰相反,长江水涨,河岸被淹,逆水行舟,纤夫需下到水里,负纤拖行,并一起喊着“川江”号子,便于统一使劲。本联大意是:面对洪水,县官大人束手无策,愚昧到江边祭祀水神,祈求不要涨水,那里管得了劳苦大众,赤身光背,溯水行舟,负重前行。尾联,总结升华,把一次普通的长江涨水,提高到忧国忧民,修筑堤防上来。“世平”,应指世道平庸。“孟珙(gǒng)”,是指南宋端平年间荆襄都督,他重视水利建设,曾修过六条防洪堤岸,后人将他主导修建的斗湖堤至杨厂大堤为“孟公堤”。尾联大意是:颇感时局危艰,缺少像孟珙一样勤政的人才来筑堤防洪,老百姓空有遗恨,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读袁宏道《江涨》,虽从言物起兴,却转结于叹世,借长江涨水而托物言志也。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端见袁中郎诗词意趣取向。一般唐诗,中二联必须对仗,明朝更为成熟。但他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前三联均为对仗,追求艺术变化。袁宏道自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从《三袁诗文写荆州》看,律诗或一联,或二联,或三联对仗的例证不少。二是袁宏道拥忧国忧民之心。初夏水涨,虽然只是偶然的一次暴雨,但袁宏道,见景生情,看到水流湍急,水头高涨,联想到可能会发生的灾情,而今溃堤尚没修葺,乱世不平,人才奇缺,人们奔波于生计,苦不堪言,充分说明袁宏道,并非仅仅是一位白面书生,并不是遁于世外之人。人们认为他“置身是非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独善其身,清高闲适”,失之偏颇。三是袁宏道是仗义执言之人。故宏道有“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之叹。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宏道是一位关心民瘼,并敢于替民执言之士。四是隐喻朝廷即将衰弱。1587年,作为明朝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明朝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不上朝、不批奏章、不见大臣,因怠于朝政导致国家运转停摆;这一年,完成对张居正的改革清算,加剧了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这一年,海瑞去世,明朝官场腐败抬升;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困苦;这一年,倭寇侵扰、‌努尔哈赤攻打哲陈部……。也许是袁宏道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从而以“江涨”隐喻时局。这时,袁宏道年仅二十岁,足见其少年早成,心系国家命运。诗评为结吧!评袁宏道《江涨》中郎无事观江涨,长水滔滔接白云。妙句颈联惊世叹,忧民系国敢狂狺。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4日 08:50:32     分类:其他作品
   19         0
[词] 我心永恒
西江月·我心永恒义重情深姊妹,海枯石烂船头。迎风飘荡释萦愁。爱恨何堪松手。红玉喜光常在,碧河水库今游。玲丫心醉上飞舟。好似门庭细柳。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2日 15:17:42     分类:词
   19         1
[散曲] 王者归来
〔中吕●满庭芳〕王者归来白沙锦滩,蓝天碧水,绿树青山。情人一对迎风岸,将者归般。意气里、春风亮眼,警营中、尘世标竿。生虚幻,晚春夜阑,犹仿楚王还。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2日 15:16:08     分类:其他作品
   21         0
[诗:五言排律] 蛇年除夕诗赠黄浩从荆州之任襄阳
蛇年除夕诗赠黄浩从荆州之任襄阳乙巳新年际,荣升占理由。再添首领冠,欣上一层楼。长夜怀鸿志,壮龄医虱瘤。耕耘黄土阜,奋斗翠渔洲。滋润红军色,奉追澄碧流。何妨无近侍,应喜拥贤侯。郢邑英才爱,河南胜地赳。双城当姐弟,两域共银钩。瞧见川渝界,萦连鄂豫周。茫茫田入郭,块块稻书秋。曾国沧桑尽,随都哀乐浮。陇中诸葛卧,樊北浩然谋。若遇惊波浪,休题做鹭鸠。习家池探望,襄水曲吟讴。赤子趁如意,岘山闲畅游。寒灯寻觅在,落月慨伤丢。谁惧辛和苦,汝能屈兼羞。回瞻吾臭事,却惹您烦愁。幸得千般宠,仍成数裁优。老夫倾所有,陋赋表相留。祝愿程犹锦,诚祈梦更幽。他村虽僻远,高铁已专修。待到春花漫,约同风景浏。将来迁吏部,不忘返荆州。郝穴故乡步,江陵旧宅眸。欢心览仙鹤,对笑楫扁舟。除夕炮鞭响,开端吉兆收。阖宗兴万业,忌负此蓝裘。【注】渔洲,襄阳汉江渔梁洲;诸葛,指诸葛亮;浩然,指孟浩然,兼含黄君网名;仙鹤,指仙鹤楼蛇年除夕诗赠黄浩从荆州之任襄阳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9日 02:50:23     分类:诗
   46         2
[散曲] 满庭芳
〔中吕●满庭芳〕五朵金花笑常春长春慧岭。熊阳宠焰,层碧忠萍。李学杏靥枝枝竞,争斗芳馨。花烂漫陂塘绕萦,柳婆娑淑女凝停。同框镜,一顰凤惊,一笑满眉棱。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6日 15:18:00     分类:词
   32         1
[诗:七绝] 赠五朵金花
赠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粉黛香,沉鱼闭月似开光。千葩怒绽争春色,谁胜仙姑不卸妆?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6日 15:17:00     分类:诗
   45         1
[点评]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
诗评袁宏道《江涨》及文化考古胡从发作为公安籍的我,偏爱上了近体诗词,喜欢将涉及荆州的文人墨客诗词解析一番,兼作荆州文化考古的一部分。“三袁〞早已进入我视线,但苦于资料欠缺,迟迟没有动笔。幸获李子初老师新辑《三袁诗文写荆州》的内容,方拥佐证资料,欣然开笔。首选诗为“公安派”文学领军人物袁宏道的《江涨》。其原玉为:江涨明 袁宏道滟澦二冬雪,潇湘五月波。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这是一首典型、标准的五言律诗,押五歌韵。作者流畅的笔墨,形象的比喻,将长江涨水状态细腻描述,为着力《江涨》之立意打下基础。首联,起铺陈作用,采取比拟手法,以虚笔写实,对长江涨水景象进行了点染描写。“滟滪”,即滟滪堆,唐代张祜《送曾黯游夔州》诗:“不远夔州路,层波滟滪连。”“潇湘”,指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湖南地区。如唐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二者,均为诗词意象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据李子初老师考证,此诗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的公安县。在公安长江边,从理论上讲,应看不到滟滪堆与潇湘水,也不可能秒刻就从二冬转到五月。《三袁诗文写荆州》里,将“二冬”,注为“指滟澦堆冬高出水面二十余丈的二倍。夸张说法。”如果这样理解,有点句意不通。理由有一,在《古诗文网》,此处为“三冬〞。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书写谬误;二是被多情的校注者,误判此处孤平,将仄“二”改为平“三”,作了个错误的斧正;三是本来就为“三”字。但是,不管原著是“二”,还是“三”,恰能说明此处注解有谬误。“五月”,也应指农历,相当于公历的6月底至7月初。理由是明朝时采用的农历制;从1912年开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才宣布改用公历;只有公历6月底至7月初的梅雨季,才可能出现较高洪水风险。所以,笔者认为作者是采取的比拟手法。大意是:初夏,当看到眼前的长江水涨,似乎汛期较往年来得早了些,像冬季二月滟滪堆浅滩的水流,湍急无比,掀起层层白雪般的浪花,又仿佛像五月潇湘洞庭的波涛,波浪滚滚,此起彼伏。颔联,以实笔写实,由近及远,将江水之流态与气势勾勒,以期描绘长江涨水的壮阔与巨大能量。“远势”,谓远物的气势、姿态,这里指水流,如唐代方干《东山瀑布》诗:“挂巖远势穿松岛,击石残声注稻畦。”本联大意是:近处凝视,湍急的水流迅猛,像地在轮转滚动一般;极目远望,气势仍然不减,水接云天,直冲云霄而去。颈联,承转结合,既可承接上文,继续写水,又从写景转入写人,以人为主角,以水为辅景,将县尉的举动与劳苦大众的辛劳相对比,为尾联的拔升转结做准备。《三袁诗文写荆州》云:“‘巴人下水歌’,犹言蜀地的船夫在驾船下行之时,必须喊着川江的号子,齐心协力,方能通过。”把“下水”注解为行舟的“下行”,可能有偏差。主要原因,一是从句读上理解,颔联应为“221”,颈联句读应为“212〞,至少是“23”结构;如果颈联读作“下水”,则与颔联有句式同构的诗病。二是一般顺流而下,顺风顺水,只要调整好风帆,调节好船舵,共喊“川江”号,齐心划桨调度方向,一般不会下水行舟,或者“下行〞行舟不会很吃力。恰恰相反,长江水涨,河岸被淹,逆水行舟,纤夫需下到水里,负纤拖行,并一起喊着“川江”号子,便于统一使劲。本联大意是:面对洪水,县官大人束手无策,愚昧到江边祭祀水神,祈求不要涨水,那里管得了劳苦大众,赤身光背,溯水行舟,负重前行。尾联,总结升华,把一次普通的长江涨水,提高到忧国忧民,修筑堤防上来。“世平”,应指世道平庸。“孟珙(gǒng)”,是指南宋端平年间荆襄都督,他重视水利建设,曾修过六条防洪堤岸,后人将他主导修建的斗湖堤至杨厂大堤为“孟公堤”。尾联大意是:颇感时局危艰,缺少像孟珙一样勤政的人才来筑堤防洪,老百姓空有遗恨,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读袁宏道《江涨》,虽从言物起兴,却转结于叹世,借长江涨水而托物言志也。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端见袁中郎诗词意趣取向。一般唐诗,中二联必须对仗,明朝更为成熟。但他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前三联均为对仗,追求艺术变化。袁宏道自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从《三袁诗文写荆州》看,律诗或一联,或二联,或三联对仗的例证不少。二是袁宏道拥忧国忧民之心。初夏水涨,虽然只是偶然的一次暴雨,但袁宏道,见景生情,看到水流湍急,水头高涨,联想到可能会发生的灾情,而今溃堤尚没修葺,乱世不平,人才奇缺,人们奔波于生计,苦不堪言,充分说明袁宏道,并非仅仅是一位白面书生,并不是遁于世外之人。人们认为他“置身是非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独善其身,清高闲适”,失之偏颇。三是袁宏道是仗义执言之人。故宏道有“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之叹。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宏道是一位关心民瘼,并敢于替民执言之士。四是隐喻朝廷即将衰弱。1587年,作为明朝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明朝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不上朝、不批奏章、不见大臣,因怠于朝政导致国家运转停摆;这一年,完成对张居正的改革清算,加剧了政治腐败和经济困境;这一年,海瑞去世,明朝官场腐败抬升;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困苦;这一年,倭寇侵扰、‌努尔哈赤攻打哲陈部……。也许是袁宏道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变化,从而以“江涨”隐喻时局。这时,袁宏道年仅二十岁,足见其少年早成,心系国家命运。诗评为结吧!评袁宏道《江涨》中郎无事观江涨,长水滔滔接白云。妙句颈联惊世叹,忧民系国敢狂狺。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1日 20:16:56     分类:其他作品
   29         1

1 2 3 4 5
  • 44 条记录 第 1 页/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