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赏析岑参涉及江陵诗二首及其他 [诗话]

胡从发     发布时间: 2025/1/9 6:33:22
阅读:6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岑参
赏析岑参涉及江陵诗二首及其他

胡从发

笔者曾评析过陆游的《初到荆州》、苏轼的《荆州》、王建的《江陵即事》、张九龄的《登荆州城楼》等人宦游荆州江陵的诗章。作为一名荆州籍的诗词爱好者,自小出生于荆州,成长于荆州,求学于荆州,工作生活于江陵,已达六十年之久的警队职员,非常想评析一下属地诗人的文章,最终选定了岑参。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共同热爱诗词;二是同籍荆州江陵;三是同为国家服务且都有军(警)经历;四是驻地距岑参馆近在咫尺,不足20公里。为此,四次寻访岑参故里(丰收农庄)。直到甲辰十月二十九日,随沙市作协认识岑河镇文化站长李发国,岑参馆长兼解说员齐亚琼女士,方下定动笔决心。为此,四次寻访岑参故里。直到甲辰十月二十九日,随沙市作协认识岑河镇文化站长李发国,岑参馆长兼解说员齐亚琼女士,方下定动笔决心。
据查,岑参尚存诗作360首。5岁随兄上学读书。9岁能诗文。15岁逃难离开荆南,隐居嵩阳之太室、少室二山,自此再没有回过荆南。20岁游居长安,献书阙下。29岁写成《感旧赋》,30岁进士及第第二名,走上仕宦之路。在文学创作上,岑参工诗,诗歌富有浪漫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异域风情等有切身感受,边塞诗多佳作。
不过,搜寻岑参与荆州江陵的诗词唯存二首。
一、赏析岑参涉及江陵诗二首
我们先赏析第一首: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
岑参(唐代)
神仙吏姓梅,人吏待君来。
渭北草新出,江南花已开。
城边宋玉宅,峡口楚王台。
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
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春。该诗是写春天送泉少府赴任。本诗以叙事、推荐、劝慰为主要特征,其中大量引用了与荆州有关的历史典故、人文古迹。
要很好理解本诗,以下典故需要理清:
全少府,何许人也?少府,县尉的别称。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唐人则以明府称县令……既称令为明府,尉遂曰少府。”
有人认为此诗与独孤及的《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为同咏之作,约作于永泰元年(765)春。泉、全为读音之别,疑为同一人。
卫荆州,即卫伯玉,上元年间任神策军节度使,广德元年冬任江陵尹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文史中,时兴姓氏与任职地来作为对人尊称的习俗,如卫荆州、岑嘉州等等。
神仙吏,指梅福。《汉书·梅福》卷:“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宋玉宅,《大清一统志》:“宋玉宅,在江陵县城西三里。”荆州宋玉宅,后来成了庾信宅。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穷径临江之府。”
楚王台,在重庆市巫山县,相传为楚襄王梦遇神女处。唐代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
首联,写泉少府赴任的荣光。你会像神仙梅福赴任县尉那样,江陵的百姓和官吏会等待你的到来。颔联,点明时令,长安乍暖还寒时,江陵已春暖花开,拥地之灵气。颈联,写赴任之地人杰辈出。在江陵有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的治所。荆州城边有宋玉古宅,在巫峡口有楚王与神女相会的阳台。尾联,你顺便借我的诗作介绍信去拜会一下卫伯玉。不要担心到任江陵后没知己,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特别爱才。也间接地褒奖了泉少府的才情。诗中引用了荆州爱才的事典:唐代诗人李白有《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初见韩朝宗时的自荐书,文章开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隐喻卫荆州象韩荆州一样爱惜人才。
再来赏析第二首:
送江陵黎少府
岑参(唐代)
悔系腰间绶,翻为膝下愁。
那堪汉水远,更值楚山秋。
新橘香官舍,征帆拂县楼。
王城不敢住,岂是爱荆州。
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秋。本诗写秋天送黎少府赴任。黎少府,其身份不详。与上一首相比,本诗用典不多,白话式抒怀,全诗没有难以理解的字句。
有人认为该诗是岑参以第一人称写的,描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他与家乡江陵的缘分。
首联,表达作者身系家乡信物,但离乡已久,想念家乡的痛苦反而变得更加强烈。
颔联,描述作者远离故土的孤寂和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怀念加倍沉重。
颈联,讲述旅途中,闻到新橘的芬芳,回想起征帆拂过县城楼舍的情景,令他更加思念家乡。 
尾联,认为留在这个王城无法满足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只有回到荆州才能满足其思乡之情。
也有人认为本诗是岑参以黎少府口气而写,是典型的代言体。全篇是黎少府向好友岑参哭诉的内容。大意是:我黎少府留恋长安。后悔系上腰间的官绶,反倒要为离别长安的父母发愁。不仅感受到汉水的遥远,而且恰逢楚山的秋天。催我赴任的征帆轻拂我官舍,此时,正值新柑橘成熟,香气满楼,何忍离家?只因朝廷规定的期限已到,不敢停驻,哪里是因为热爱古城荆州而匆匆离家前往呢?
二、岑参两首诗的情感差异及其成因
这两首诗分别写成于765年春和秋。
第一首明显乐观。文中大量引用荆州的历史、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可见其对荆州非常熟悉。证实岑参是荆州通。
究其原因,岑参胸怀壮志,心系国家,所以意气风发。青少年时,从岑参15岁离开荆南,虽经5年嵩阳隐居,几年长安求仕,但心有抱负,逆境也能忍受。中年时,虽然不曾当过“一把手”,但一路顺风。因此,该诗多充满正面、激励、宽慰、劝诱之情。在春天送泉少府时,岑参尚居长安,岑参居上,劝慰泉少府要安心前往江陵任职。
第二首明显直抒白描,无丁点用典痕迹。当年是765年秋,岑参满50岁,人过半百,仕途开始走下坡路。这年十一月,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而黎少府,虽是提拔任用,但属七品芝麻官又远派他地。二者心态相近,同病相怜,愁怀多多,悲情十足,宛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意。岑参历来诗风良正,用了诗人们惯用的代言体写作手法,表达了内心真实情感。
岑参的荆州情结
通读岑参上述诗篇,两诗文均同时提及江陵与荆州,实属罕见。
(一)为什么岑参有如此荆州江陵情结?
岑参出生江陵,在荆南生活了15年,游遍荆州城边古迹、景点,对荆州江陵了如指掌,是荆州通,江陵情结浓郁。大小官员,任前拜会一下江陵籍元老岑参,寻求帮助和支持,期盼指点迷津。岑参也非常配合,还亲自给卫荆州写介绍信,顺理成章。
   (二)两送江陵少府的原因
原来,在唐代县衙中,主要官职包括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少府为县尉副职,允许配置多位。所以,一年两度任命同一县少府,实属正常。另外:
一是岑参为朝廷中央官员,人脉较多,大家拜会一下荆州通或上级岑参,以便今后央、地联系。岑参送别诗有70多首,除岑参本人非常重视友情外,与离别者主动拜会、宴聚、茶话等有关联。
二是泉、黎二人很有可能是岑参在长安的同僚。因为岑参被贬前,已是库部郎中,是宰相的副手,而泉、黎二人是刚提拔的县府副职。
三是岑参与二者可能有过某种共同经历,交集甚多。春天,泉少府初任时,岑参健朗,安抚相劝,赠送了第一首诗。秋天,黎少府新任时,岑参刚被贬为嘉州刺史,黎少府因顾念家人老母不愿离开长安,向岑参哭诉一番,难免勾起岑参对儿时老家荆南的思念,二者同病相怜,终成第二首诗。
四、岑参籍贯之补遗
岑参唯存的涉及江陵诗二首,皆提及江陵和荆州,引发我对岑参祖籍地再研考。
关于岑参的籍贯,学界历来有两说:一谓江陵人,一谓南阳人。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人,谈到其先世本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岑善方始徙江陵。此后陈铁民等撰《岑参年谱》亦同意闻说之考证。但此后学者中也有人坚持“南阳”说,如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就认为,岑参的籍贯应是唐代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廖立、刘开扬等,亦倾向于南阳说。
笔者主张闻一多的观点,岑参属江陵人。一位边塞诗人,何以与江陵有关?研究发现,问题出在岑氏家族的总源头。史书记载的岑文本,岑善方都不是岑氏总源头,应是东汉开国大将岑彭。为了理清疑点,需知晓以下常识:
(一)荆州与江陵
自从禹划九州,荆州即有之,是个区域概念,而江陵是其治所。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同体,一域两名。从上述岑参二诗中就可略知一二。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从“古荆州”到“大荆州”再到“小江陵”的格局。1994年荆州市与沙市市合并,为保留江陵历史地名,江陵治所才移至郝穴镇。
(二)江陵岑河与沙市岑河
岑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义熙年间,当时这里是新丰县的县城所在地。唐朝时结束了其作为县治的地位,成为江陵辖区的一个重镇。在清朝时期,岑河属于沙市。1949年后,岑河属于江陵县,1994年荆州、沙市合并后,岑河镇划归沙市区管辖。
可见,岑河较长时间多属江陵。岑河因岑参的功名,自宋朝就已奠定,由清河更名为岑河,岑河至今留有“南桥”地名。
(三)籍贯与祖籍的概念
1.籍贯,是指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一般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有文献记载岑参曾祖父岑文本自外搬入江陵久居,自然而然,从传统和法定上,岑参属江陵人无疑。
2.祖籍,意思是祖先、祖辈的居住地。岑参文《感旧赋》,谈及先祖来自南阳棘阳(即新野县),按现在地理和区域划分,古荆州江陵与古南阳棘阳,分属两省,存在争论,实可理解。但祖籍是一个索源的概念。曾几何时,古南阳棘阳是古荆州的属地,更有趣的是河南新野曾作为荆州治所驻地,说明古南阳棘阳与古荆州江陵的渊源。之后出现区域分治,但岑参先祖以岑彭为代表,曾追求区域回归,重新征服荆州,并驻扎在荆,江陵成了岑氏的封地。岑氏家族,从岑善方第一次回归江陵,相隔数代后岑文本又第二次回归江陵,可见岑氏家族,对荆州江陵情结甚浓。造成这一现象,或因封地或因祖籍或因亲眷遗脉等等。从这点来说,岑参祖籍属江陵也是不会错的。至于岑氏家族,为何频繁迁入迁出江陵?原因与岑氏家族屡次纠缠政治相关联。
(四)历史遗存
在江陵县定向村定向古寺内,有岑参五六岁时,随兄岑况伴读旁听于定向寺的传说记载。岑植有五子,渭、况、参、秉、亚。渭与秉、亚皆无考。况与参年龄相近,又正值学龄,学伴相随。后来,兄弟感情渐笃深,相依为命。更何况,岑植英年早逝,岑参只有以兄当父,形影不离。杜甫之《渼陂行》,王昌龄之《留别岑参兄弟》有记。
但闻一多写道:“父植除仙州刺史,至早当在此年,疑公即生于仙州官廨。”闻一多推断,岑参于这年生于仙州(即河南叶县),原因是父岑植就职于仙州。其实,闻一多的推断有个漏洞。闻一多的研究,只是确定岑参出生于其父在仙州任职时的(715年),但并不一定岑参就出生在仙州,原因是缺少涉及其母亲的资料。岑植历来多病,岑母存在回老家江陵生子的可能。这也是岑参幼年丧父,陪哥岑况寄读于江陵的真正因素。岑参《感旧赋序》中的自我记述,其五六岁开始读书,与定向寺的传说非常吻合。
(五)历史记载佐证
自从大禹划定九州,始有荆州,其范围涵盖今河南南部。荆州,春秋时属楚国;正始年间(241~249年),荆州治所移驻棘阳(即现新野县)。荆州治所,还先后在郢城、汉寿、襄阳、枣阳、岑河等地,几经迁移。岑参之先祖,岑彭,曾“传檄江南,平定荆州册封舞阴侯。”并自率大军屯驻津乡(现岑河),扼守荆州要冲,举家迁往江陵。
《晋书》未见岑氏人物,可以说明晋代岑氏无显赫者。岑参家族,旧又无年谱。唯有在朝为宦者见于《晋书》之外的历史文献。如《唐书·宰相世系表》始记南阳棘阳,其源头就是对岑彭的祖籍认定。原因就是岑彭第一个官职任职点就是古南阳棘阳。岑彭其祖父又无籍可考,自身又没有留下可考文字,便造成岑彭首任发迹地被误为户籍地。至于当时,光武帝刘秀为何要把江陵作为岑彭封地的起始原因,无人提及,也无人补正,自此,其祖籍古南阳棘阳说,代代相传,典籍沿袭。
据《史记》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又记载:“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可见南阳立郡迟于南郡六年。当时‌,为便于行政管理,南阳郡是从南郡分出来的,以汉江为界。
东汉开国大将岑彭时,东汉荆州辖有南阳郡、南郡等地。
南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初包括汉江南北岸。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
古时棘阳在哪里?枣阳政府网站记载:“枣阳原来叫‘棘阳’,一个七品芝麻官来到这里,他嫌这个‘棘’读起来不洪亮,讲起来也不高雅,于是就把并排的两个‘朿(cì)’字上下一摞就变成了‘枣’(枣的繁体字为‘棗’)字。从此,棘阳就变成了枣阳。据襄阳市政协原主席、枣阳人胡久明老人回忆,过去可以在枣阳古城墙的北面墙壁上看到一块‘棘阳关’碑刻。现在,在枣阳辖区,还存在以棘阳命名的桥、酒楼、商场、商标等等。”说明‘枣阳’与‘棘阳’存在关联性,所以,古棘阳并不一定指河南的新野县。
不管棘阳如何变迁,东汉岑彭时属于荆州江陵府无疑。
经闻一多认定,岑参为江陵人,并一锤定音,后来又有陈礼荣等诸多学者的补证。当今,这些都得到岑河文化站长李发国撰文佐证并认定。在此背景下,岑河成立了岑参文化研究学会、岑参纪念馆、岑参书画院、岑参艺术团等四个机构。这四个机构,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独立性。为人们今后对岑参的深度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赏析岑参诗二首,读懂参氏家族1254年!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