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评袁宗道《归兴》及地理考证 [诗话]

胡从发     发布时间: 2025/5/24 8:54:11
阅读:2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三袁,袁宗道
诗评袁宗道《归兴》及地理考证

作为“公安派”文学先行者代表,袁宗道文学成就,不可小觑。牧斋说伯修:“其才或不逮二仲(指中郎、小修),而公安一派实自伯修发之。”钱伯城《白苏斋类集》前言:“公安派文学的主将,毫无疑问是中郎,小修起推波助澜作用。但首开风气的,不能不推伯修。〞其实,伯修自幼聪慧,仕途一帆风顺,十岁能作诗,十九岁中举,二十岁通读先秦两汉全书,二十七岁进士及第,授庶吉士,入翰林院编修,是个典型的少俊才子。钱伯城写道:“倘不是早死,伯修官位升擢之隆,是可预卜的。”依此推断,其文学成就也不可估量。袁宗道进士及第后第一次归故里所作《归兴》,就能透射出才气。
其原玉为:
归兴
明  袁宗道
家傍青山曲,门当绿水斜。
长峦通畎浍,古木间桑麻。
吾欲学为稼,将无遂及瓜。
还因归里日,预已惜离家。
《归兴》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押麻韵。据李子初老师《三袁诗文写荆州》引证该诗:“选自《白苏斋类集》卷之三。作者万历十七年(1589)册封楚府,便道归里途中所作。”
那么,归家途中,为何萌生写作该诗呢?我们先剖解一下吧!
首联,起兴写景。家傍青山,门绕绿水,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但要准确把握“曲”“斜”两字,还得经过一番思考。“曲”,有多种意思,但均不通达,只作“弯曲的地方〞,才较为顺畅,如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槐柞等》:“柞: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劳之。”同理,“斜”,指侧斜或曲折地向前延伸,如南朝梁简文帝《行雨山铭》:“玉岫开华,紫水迴斜。”意思是说,家背靠一座青山弯曲的凹部,门对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向远方。
颔联,继续写景。“长峦”,长长的小山冈。“畎浍”,读quǎn kuài,为田间水沟。“古木”,隐喻指原生态,即没被破坏的乡间环境。“桑麻”,借指农村。本联大意是长峦上贯通着沟渠,古木下间作有农作物。
本诗前两联,极力渲染“归兴”的环境,透视出强烈的农村气息,一幅静谧、原始,有河有桥有溪的山居村野图浮现在眼前,为后四句抒情作好立意准备。
颈联,触景生情,引发无限遐想和情思。“为”,应当理解为种植,如《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出句,意思简明,表达想学农种田。难点在于对“将无遂及瓜”的理解。有人认为“将无”,即“将毋”,难道、莫非意,选择疑问词;“遂〞,顺利;“及瓜”,到瓜熟之时。大意是我想学习管理园圃之事,但又不能够顺利等到瓜熟之时。这样理解,句意本已相当通顺了。不过,笔者有另一种解读。理由是本联为对仗句,“我欲”,主谓结构,若“将无”仅作疑问词,就不对仗了。如果把“将”,理解为将帅、将领,作名词,如《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无”,理解为没有、空缺,如元代关汉卿《蝴蝶梦》:“福无重受日,祸有併来时。”这样,“将无”,也是主谓结构,对仗十分工整;“遂”,副词,于是;“及瓜”,《左传‧庄公八年》曰:“及瓜而代”,指任职期限届满,如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诗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本联大意是由于我单位主官空缺,于是我苦于要顶职到主官任职期满,造成我不能抽身。
尾联,进一步补充颈联,彻底打掉断想。“还因”,还有,更有。大意是更大的原因恐怕我计划好的归家探亲假期,估计没到时间,早就被迫离家返任了。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颈、尾两联,总体诗意是:面对幽美的家乡环境,我悔当“金龟婿”,如此这般背井离乡,还不如回家种田,然苦于公务,我预计早已被迫返岗了。既表达留恋家园,想长期安歇归隐,又为即将离家返任而深深惋惜,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与难以决断的苦恼。
全诗,都是旅途中的遐思,并非眼前实景生实情,恰恰证明此时的袁宗道思家心切,归旅孤单,遐想连天,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展露在读者面前。
纵观全诗,可以理清以下几点。
一、袁宗道的诗文特点。
《归兴》,从写法上看,是一首中规中矩的常格化律词。首联、颔联起承相继,写景为主,隐入情感;颈联、尾联,转结贯通,感怀为主,抒发胸怀。诗文中,并没有摆出超凡脱俗的架势,结尾也好像没有拔高,字面上是一种内心的实况表达。作为一位非常爱慕白居易、苏轼,连著作都要贯以“白苏”名斋,已著诗歌250余首,各类文章150余篇,并深受进步思想家李贽影响的袁宗道,就这般水准吗?其实不然。他的诗作表现特点是随心而出,随口而吟,完全是一种性灵的展示,一种心境的倾泻,更真实可信,仿有此地无声胜有声之势。他说:“已简安用繁,已整安用乱,已明安用晦,已流丽痛快安用聱牙之语、艰深之辞?……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宗道的精神领袖李贽评其文较“稳实”,足以说明一切。笔者认为该诗:亮点突出,开创先河。因为该诗是回家路上所写,前两联写景,为回忆式,充满离家时的烙印,并不是实景,离家近五年的时间,足可以改变一切;而抒发的情感也被前置化,因为表达的是尚没真正到家的心境。也就是说触景生情,是虚化的、假想化的、梦幻化的,这种写法,是梦非梦,是实非实,构思新穎,首开先河,这不正是作者空寞归路中,乡近情更怯应有的情态吗?
二、为何写《归兴》?
万历十二年(1584年),25岁刚结婚的袁宗道,事业没成,在家苦读修业,力图求取功名。经过2年多的努力,又正遇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季,于是上京赶考。终于,已有27岁的他,“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先生官翰林”。此后在京做官,一干就是三年多。由于工作努力,三十而立的年龄,正被皇帝册封楚府,赐予爵位,可谓权力与荣誉双收。这时,30岁的他,“以册封归里”,即册封楚府时,顺便借道回家探亲。这一晃,前后离家近五年。此时,他衣锦还乡,尽管尚在路途,但心情激动,思绪万千,顺势拿起笔写下了《归兴》。可以想象,一位多年在外漂泊游子,决定归里看看之时,当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定会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暖,当然也有忐忑。
三、重复字“家”之解析。
纵观全诗,唯独有一“家”字重复。从诗作理论讲,自唐,经宋,过元,至晚明,律诗写作应比较成型成熟,且为应试的必考题,所以无规律重字是犯了大忌。不仅如此,“家”还是韵字,挤撞明显。我想袁宗道作为诗家、文学、“高考”状元,不会不知。笔者认为,此是袁宗道故意而为之,似乎隐藏着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从家里走出,历经沧桑,尝尽苦难,最终又努力回到故里,周而复始,从没停歇,古今皆是。这,不就是“拔高”得来的诗魂与哲理吗?一个“家”字,不仅首尾贯穿,形成闭环,而且还增添了绕回和蕴藉感,一下便觉逸趣横生,妙不可言!袁宗道说:“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为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这难道不是他的创新吗?足可端见其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风格。
钱伯城说:“有天才,不等于有成就。但有成就,而又确有天才,也应该承认。”袁宗道,天才与成就双拥也。
四、袁宗道写景的真实性考证。
袁宗道的故里,在公安县长安里长安村,即湖北省公安县孟家溪镇三袁村‌。在《归兴》中,袁宗道称家后有青山,门前有河流,远望见长峦,农田掩映在古树林网中。这么好的美丽乡村,对照当前三袁村,似乎难以找到对应点。袁宗道是否是虚设夸张之景?还是有点无中生有之嫌?笔者认为不是。“山”,本来说文解字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只要是隆起物,由土或石自然组成,即为“山”,并非仅岩石组成的才叫“山”,如《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荆州的八岭山、马山、纪山、龙山,皆是如此。而“峦”呢?山脊也,如《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陟玉峦兮逍遥。”旧注:“山脊曰峦。”孟家溪,位于公安县中南部,区域内东临虎渡河;南靠松东河;北有黑狗垱汊河,中部为淤泥湖,三面环水携一湖。地势北高南低,湖周围是丘陵,属黄山岗地,是武陵山系余脉。这里峰峦起伏,分支众多,最高海拔48米。从地貌分类上,丘陵岗地也是作为山形地貌(见《公安县志》)。与此同时,义堂寺院内有古银杏树,袁宏道《义堂寺》诗中“银杏熟果堕佛髻”推断,树龄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古木之说不假,更何况五百年前,孟家溪尚没完全开发,长峦上定是树木连荫,古木参天。而三袁村,地势起伏,依山傍水,湖堰相间,是一个适宜农耕的好地方‌。
如此佳胜地,当今视线却少有遗存。为弘扬“三袁”文化,振兴乡村经济,抓好“三袁故里”品牌,何不举市县之力,打造一个仿古的文化园区?为表此心,赋曲一首,以作评结。
《正宫·小梁州》三袁村

青山古木孟溪旁,绿水鸥双。芙蓉万亩有鱼翔。长峦上,一派好风光。     〔幺〕三袁故里桃源相,静河湾、黛瓦村庄。红稻香,白云酿。凫舟移月,醉享福和康。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