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评袁宏道《游石洲》兼遗迹考证 [点评]

胡从发     发布时间: 2025/4/1 20:09:18
阅读:9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袁宏道《游石洲》
诗评袁宏道《游石洲》兼遗迹考证

胡从发

公安“三袁”,均有诗文谈及石洲。石洲,也叫彩石洲,锦石滩,“石洲待月”是公安老八景之一。一幅美景浮于眼前:
〔中吕●满庭芳〕石洲待月
夕阳染赭,石洲待月,沙岛狂蝶。凫舟荡水粼粼夜,薄雾生些。看玛瑙红妆似血,见胭脂绫绮争奢。霄光泻,一江旷野,玉兔好惊嗟。
彩石洲在哪里?袁宗道《锦石滩》:“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七里,满洲皆五色石子”,袁中道《东游记》:“彩石洲去公安十里”,袁中道《再游石洲》:“从新安至”;《往游石洲》:“至二圣寺礼佛……,登予泛凫舟,顺流而下,顷刻抵洲”。具体位置在公安县斗湖堤镇以东十里,正处于杨家厂南五洲沿江村附近的长江中。南五洲,是我的出生地,因此带着家乡情愫,来研讨一下袁中郎的诗吧!
其原玉为:
游石洲
明 袁宏道
江神发幻思,十里金沙变①。
白波荡琳球,云灿复霞溅②。
头头螺甲青,点点妖唇茜③。
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④。
风沙谁刻画,霜雪几陶炼⑤。
暴精万余年,今始叹光绚⑥。
乡人陋莫知,骚客远难见⑦。
付之蛮贾儿,凿火激流电⑧。
辟如倾国人,埋没在乡县⑨。
灵璧与将乐,下质得高荐⑩。
荔枝未登科,百果争娇艳⑪。
开卷读云林,续作石潭记⑫。
这是一首古体五言长诗,全诗十二朕,计120个字,整体押安韵。为什么定义为古体,而非五言排律,主要是该诗不完全合律,有两处失粘,中间数联缺乏对仗,部分出(对)句句读不一致,没完全统一韵部等。那么袁中郎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原诗来开始分析吧。
第一联,从传说和神话谈起。一是传说长江江底有一条潜龙,其头在宜都,尾在公安县;龙头吸三峡之灵气,食三峡之石头,龙尾则在杨厂江中排泄出五色瓜米石,即彩色小鹅卵石。二是神化,袁宏道认为是“江神”突然发生“幻思”,使十里金沙,一部分变成晶莹夺目的彩石;另一部分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沙金。“江神”,就是传说中的龙,指大自然。美妙的传说和神话,给宁静的沙洲平添了些许人文意趣。第一联,着笔说明彩石洲上,沙子好看,彩石剔透的起源。幼时,我见过彩石洲的鹅卵石,有些石头虽不能说“石大于斗〞,但卵石也有重达五至十斤的。我们所讲述的瓜米石,实质为冲散到沙滩上或者夹杂在群石中,相对较小的一类卵石。
第二联,表达彩石洲之石多彩的光学原理。“白波”,即白色波浪,说明水的澄明。“琳球〞,指玉石,即彩石,唐代元稹《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赠,束帛藉琳球。”玉般的小石球在白波荡涤和云蒸霞蔚的映照下,显得光灿灿的。这恰恰点明了石头鉴定玩家的经典元素“水”和“光”。在水的滋润与彩光的照射下,可以鉴别石头材质的优劣,袁宏道把这一原理融入了诗词中。
第三联,说明彩石的颜色特点。“螺甲”,螺蛳壳;“妖唇”,妩媚艳丽女人的嘴唇。“茜”,红色。这些瓜米石,个个有着螺蛳壳般的青色,有的泛着红红的妖唇。作者考虑篇幅,择取“青”“红”两种典型色彩,加以描绘。其实,彩石是由七色掺和而成的五色子,色调琳琅满目。
第四联,彩石洲卵石的纹理特奇。“殷殷”,盛貌状。“丝丝”,形容纹路纤细。本联大意是彩石图案,如玛瑙般的云朵,彩石正反面都交织着丝丝花纹。纹理是石料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袁宏道专门拿出来说明,进一步证明彩石洲卵石纹理的特殊外象。
第五联,彩石与彩砂的陶炼特征。大意为不知是谁刻画雕琢过了沙子,闪闪发光,形成柔美沙带;彩石仿佛经过霜雪侵蚀,千锤百炼,历经沧桑。意图表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江沙子,一粒粒的,金光闪亮。小时候,经常见到有人凭此前来淘金。
第六联,彩石的时间洗礼。“暴精”,精光暴露于外。“光绚”,闪耀光辉,色彩绚烂。本联是说彩石,历经了千万年,才显露出如此精美之色,才有当今的绚丽多彩。
第七联,诗意流,突然转折,谈到石洲的知名度,即开发程度。“陋”,目光短浅,见识不广。“骚客”,诗人,文人,代指懂石之人。大意是如此奇异的彩石,近村人孤陋寡闻,认为是普通的一些石头;因隔水远渡,文人墨客又难以知晓。这里有点影射或吐槽时局,对彩石洲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文人墨客前来妙笔生花。
第八联,述说唯利是图的商人,野蛮无礼。“蛮贾儿”,野蛮,蒙昧落后地区来的商人。“凿火激流电”,指挖石子的时候,争相拼抢,挖得火花四溅。大意是这么好的矿产资源,被图利商人狂抢贱卖,缺失怜惜与保护。
第九联,感叹发声。仿若李白《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作者认为石洲仍为处女之地,如美人被埋没,表达了惋惜之情。
第十联,直言彩石洲缺少伯乐的举荐。“灵璧”,今安徽灵璧县所产之石,中国四大名石之一。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将乐”,县名,属福建省,该县出产的“龙池砚”,为“将乐三绝”之一。“下质得高荐”,谓下乘质地石材却名列名贵石料前茅。此联,作者期望以举证,说明公安石洲,不亚于灵璧石和将乐砚石,差的是缺少伯乐推介与宣传。
第十一联,进一步用比拟手法把问题说透彻。大意是荔枝在未出现之前,百果都争相斗艳;当荔枝成为水果之王后,其他水果都黯然失色。作者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荔枝例子,来排除石洲不引人注目的心理障碍。
第十二联,归纳总结,想作一篇类似《小石潭记》的新记,以期学古贯今,为彩石滩代言发力。“云林”,即《云林石谱》,为南宋杜绾撰,是一本从产地、形状、颜色、质地、坚硬度、吸湿性、透明度、纹理、光泽、晶形、用途、化石成因、采取方法、等级等石头演进的百科全书,提出了石头“瘦、漏、透、皱”审美哲学。“石潭传”,指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山石潭记》。作者的大意是我通读《云林石谱》“石经”,对石头进一步加深了解,以期比照《小石潭记》,为公安石洲作传,以便弘扬公安彩石洲的奇特与美丽,弥补宣传推介不足的缺憾。
通读本诗,发现袁宏道充满着浓浓的家乡情怀。袁宏道诗作的构思是从彩石的历史人文、彩石独特风格、彩石洲被世人淡忘的原因、彩石洲振兴的理念与路径、彩石洲推介的个人努力等方面详述。可以说,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是南五洲彩石洲的文化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更折射出如下文化信息:
一是袁宏道写诗特点。袁宏道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本诗得以充分体现。用韵上,努力遵从韵部统一,遵从五排的规律,但平仄又出律,又失粘失替,部分联又放弃对仗。在体式上,既遵从仄韵诗格,但出联应为平时又写为仄。在“字”的重复上,除叠字外,仅“沙〞“云”“乡”“人”等四字重复,占比百分三点六,可谓严格防止重字。作者保留这些重复“字”,是否把“沙云〞“乡人”,暗喻人生如沙粒,命运如浮云,甘愿隐居成为乡野村夫的有意之举,不得而知。
二是彩石的价值。从“三袁”诗文来看,彩石洲上的石头,有几大作用。一是斗玩和旅游地,如“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聊博临涡醉,难为拾石留。”“予蚨坐水石间,童子拾得佳者以示予,搏弄少时,仍掷之。”“大抵凡僮仆之巧慧者,必得佳石;其余稍痴,所得者多顽陋无足取。”二是赐福,如“此舟极有灵验,往年初春游此,得佳石者,一年百事皆如意。”“佳!汝今年必有好事。”三是赠人,如“闲来袖得佳石子,付与山中好事僧。”四是卖钱,如“付之蛮贾儿”“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但作者真正立意是提醒人们,把“石洲待月〞的盛景,应当去抓好开发与保护!
三是以袁宏道为首的“三袁”梦想成为公安彩石洲的代言人。
质色俱佳。如“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略胜一筹。如“宋杜绾云:‘松滋溪水出五色石子,正与真州玛瑙石不异’公安去松滋不远,今此洲上石,似较胜之。”
晶莹剔透。如“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
形态各异。如“或如玛瑙,或如玉,或如瑟瑟,或光亮如琉璃,或红黄透明如霞彩,或青绿隐见如山水云气,或如指螺纹,或如玳瑁,如刷丝。”
四是石洲的消失。从李之初老师《三袁诗文写荆州》,注释说明“后因人们乱采滥挖,……该石龙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消失。至此,从宜都至石首江段,复不产粒石。”笔者对“乱采滥挖”观点持肯定态度,因为石洲有六七里,还有隐藏在水中的洲头洲尾,连绵数十里,范围广阔,卵石又很笨重,部分还隐伏在水体,加上隔岸于江中,非个人能力可以左右,只有国家或集团力量才可撼动。石洲的消失,完全是决策因素所致。我非常幼小时候,走亲戚经过沿江江段,是见过“彩石洲”外貌的。只见碧波荡漾的长江中,一条长长的沙洲躺卧江中。冬季略大,白沙连绵;夏季水涨,洲露变小,岛心常能见到绿盖植被。后来,由于河道疏浚,挖石船从公安杨厂至郝穴段,数年日夜开挖,虽听不到船舶机器声音,但可明显听到石头传输过程中石头碰撞及摩擦铁板的声响。生产过程中,一边挖掘,一边淘洗,一边分筛,将鹅卵石分成大、中、小,再装船运向四面八方。有时,一时难以处置,就沿我家屋后岸堤边暂时堆放,延绵数里。在小直径的鹅卵石堆中,各种彩色石粒较多,非常夺人眼球,正如“三袁”所述,有许多“五色子〞。我们小孩常一起拣彩石玩耍,有时还带回家中存放。据我父亲讲,这批石头,部分用于公石公路S221线的建设。自此,袁宏道极力为公安推介彩石洲的梦想彻底粉碎,“石洲待月”也随之烟灭。如今,挖石船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了。现特吟诗《天净沙》一首,以作尾结与考评。
天净沙·石潭新记《游石洲》

公安待月沙洲。旧游宏道乡愁。
夕照荒江静流。无人知秀。石潭新记歌讴。


诗评袁宏道《游石洲》兼遗迹考证

胡从发

公安“三袁”,均有诗文谈及石洲。石洲,也叫彩石洲,锦石滩,“石洲待月”是公安老八景之一。一幅美景浮于眼前:
〔中吕●满庭芳〕石洲待月
夕阳染赭,石洲待月,沙岛狂蝶。凫舟荡水粼粼夜,薄雾生些。看玛瑙红妆似血,见胭脂绫绮争奢。霄光泻,一江旷野,玉兔好惊嗟。
彩石洲在哪里?袁宗道《锦石滩》:“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七里,满洲皆五色石子”,袁中道《东游记》:“彩石洲去公安十里”,袁中道《再游石洲》:“从新安至”;《往游石洲》:“至二圣寺礼佛……,登予泛凫舟,顺流而下,顷刻抵洲”。具体位置在公安县斗湖堤镇以东十里,正处于杨家厂南五洲沿江村附近的长江中。南五洲,是我的出生地,因此带着家乡情愫,来研讨一下袁中郎的诗吧!
其原玉为:
游石洲
明 袁宏道
江神发幻思,十里金沙变①。
白波荡琳球,云灿复霞溅②。
头头螺甲青,点点妖唇茜③。
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④。
风沙谁刻画,霜雪几陶炼⑤。
暴精万余年,今始叹光绚⑥。
乡人陋莫知,骚客远难见⑦。
付之蛮贾儿,凿火激流电⑧。
辟如倾国人,埋没在乡县⑨。
灵璧与将乐,下质得高荐⑩。
荔枝未登科,百果争娇艳⑪。
开卷读云林,续作石潭记⑫。
这是一首古体五言长诗,全诗十二朕,计120个字,整体押安韵。为什么定义为古体,而非五言排律,主要是该诗不完全合律,有两处失粘,中间数联缺乏对仗,部分出(对)句句读不一致,没完全统一韵部等。那么袁中郎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原诗来开始分析吧。
第一联,从传说和神话谈起。一是传说长江江底有一条潜龙,其头在宜都,尾在公安县;龙头吸三峡之灵气,食三峡之石头,龙尾则在杨厂江中排泄出五色瓜米石,即彩色小鹅卵石。二是神化,袁宏道认为是“江神”突然发生“幻思”,使十里金沙,一部分变成晶莹夺目的彩石;另一部分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沙金。“江神”,就是传说中的龙,指大自然。美妙的传说和神话,给宁静的沙洲平添了些许人文意趣。第一联,着笔说明彩石洲上,沙子好看,彩石剔透的起源。幼时,我见过彩石洲的鹅卵石,有些石头虽不能说“石大于斗〞,但卵石也有重达五至十斤的。我们所讲述的瓜米石,实质为冲散到沙滩上或者夹杂在群石中,相对较小的一类卵石。
第二联,表达彩石洲之石多彩的光学原理。“白波”,即白色波浪,说明水的澄明。“琳球〞,指玉石,即彩石,唐代元稹《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赠,束帛藉琳球。”玉般的小石球在白波荡涤和云蒸霞蔚的映照下,显得光灿灿的。这恰恰点明了石头鉴定玩家的经典元素“水”和“光”。在水的滋润与彩光的照射下,可以鉴别石头材质的优劣,袁宏道把这一原理融入了诗词中。
第三联,说明彩石的颜色特点。“螺甲”,螺蛳壳;“妖唇”,妩媚艳丽女人的嘴唇。“茜”,红色。这些瓜米石,个个有着螺蛳壳般的青色,有的泛着红红的妖唇。作者考虑篇幅,择取“青”“红”两种典型色彩,加以描绘。其实,彩石是由七色掺和而成的五色子,色调琳琅满目。
第四联,彩石洲卵石的纹理特奇。“殷殷”,盛貌状。“丝丝”,形容纹路纤细。本联大意是彩石图案,如玛瑙般的云朵,彩石正反面都交织着丝丝花纹。纹理是石料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袁宏道专门拿出来说明,进一步证明彩石洲卵石纹理的特殊外象。
第五联,彩石与彩砂的陶炼特征。大意为不知是谁刻画雕琢过了沙子,闪闪发光,形成柔美沙带;彩石仿佛经过霜雪侵蚀,千锤百炼,历经沧桑。意图表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江沙子,一粒粒的,金光闪亮。小时候,经常见到有人凭此前来淘金。
第六联,彩石的时间洗礼。“暴精”,精光暴露于外。“光绚”,闪耀光辉,色彩绚烂。本联是说彩石,历经了千万年,才显露出如此精美之色,才有当今的绚丽多彩。
第七联,诗意流,突然转折,谈到石洲的知名度,即开发程度。“陋”,目光短浅,见识不广。“骚客”,诗人,文人,代指懂石之人。大意是如此奇异的彩石,近村人孤陋寡闻,认为是普通的一些石头;因隔水远渡,文人墨客又难以知晓。这里有点影射或吐槽时局,对彩石洲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文人墨客前来妙笔生花。
第八联,述说唯利是图的商人,野蛮无礼。“蛮贾儿”,野蛮,蒙昧落后地区来的商人。“凿火激流电”,指挖石子的时候,争相拼抢,挖得火花四溅。大意是这么好的矿产资源,被图利商人狂抢贱卖,缺失怜惜与保护。
第九联,感叹发声。仿若李白《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作者认为石洲仍为处女之地,如美人被埋没,表达了惋惜之情。
第十联,直言彩石洲缺少伯乐的举荐。“灵璧”,今安徽灵璧县所产之石,中国四大名石之一。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将乐”,县名,属福建省,该县出产的“龙池砚”,为“将乐三绝”之一。“下质得高荐”,谓下乘质地石材却名列名贵石料前茅。此联,作者期望以举证,说明公安石洲,不亚于灵璧石和将乐砚石,差的是缺少伯乐推介与宣传。
第十一联,进一步用比拟手法把问题说透彻。大意是荔枝在未出现之前,百果都争相斗艳;当荔枝成为水果之王后,其他水果都黯然失色。作者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荔枝例子,来排除石洲不引人注目的心理障碍。
第十二联,归纳总结,想作一篇类似《小石潭记》的新记,以期学古贯今,为彩石滩代言发力。“云林”,即《云林石谱》,为南宋杜绾撰,是一本从产地、形状、颜色、质地、坚硬度、吸湿性、透明度、纹理、光泽、晶形、用途、化石成因、采取方法、等级等石头演进的百科全书,提出了石头“瘦、漏、透、皱”审美哲学。“石潭传”,指唐代柳宗元《至小丘西山石潭记》。作者的大意是我通读《云林石谱》“石经”,对石头进一步加深了解,以期比照《小石潭记》,为公安石洲作传,以便弘扬公安彩石洲的奇特与美丽,弥补宣传推介不足的缺憾。
通读本诗,发现袁宏道充满着浓浓的家乡情怀。袁宏道诗作的构思是从彩石的历史人文、彩石独特风格、彩石洲被世人淡忘的原因、彩石洲振兴的理念与路径、彩石洲推介的个人努力等方面详述。可以说,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是南五洲彩石洲的文化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更折射出如下文化信息:
一是袁宏道写诗特点。袁宏道称自己的诗“信心而出,信口而谈”,本诗得以充分体现。用韵上,努力遵从韵部统一,遵从五排的规律,但平仄又出律,又失粘失替,部分联又放弃对仗。在体式上,既遵从仄韵诗格,但出联应为平时又写为仄。在“字”的重复上,除叠字外,仅“沙〞“云”“乡”“人”等四字重复,占比百分三点六,可谓严格防止重字。作者保留这些重复“字”,是否把“沙云〞“乡人”,暗喻人生如沙粒,命运如浮云,甘愿隐居成为乡野村夫的有意之举,不得而知。
二是彩石的价值。从“三袁”诗文来看,彩石洲上的石头,有几大作用。一是斗玩和旅游地,如“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聊博临涡醉,难为拾石留。”“予蚨坐水石间,童子拾得佳者以示予,搏弄少时,仍掷之。”“大抵凡僮仆之巧慧者,必得佳石;其余稍痴,所得者多顽陋无足取。”二是赐福,如“此舟极有灵验,往年初春游此,得佳石者,一年百事皆如意。”“佳!汝今年必有好事。”三是赠人,如“闲来袖得佳石子,付与山中好事僧。”四是卖钱,如“付之蛮贾儿”“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但作者真正立意是提醒人们,把“石洲待月〞的盛景,应当去抓好开发与保护!
三是以袁宏道为首的“三袁”梦想成为公安彩石洲的代言人。
质色俱佳。如“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略胜一筹。如“宋杜绾云:‘松滋溪水出五色石子,正与真州玛瑙石不异’公安去松滋不远,今此洲上石,似较胜之。”
晶莹剔透。如“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殷殷玛瑙云,丝丝交背面。〞
形态各异。如“或如玛瑙,或如玉,或如瑟瑟,或光亮如琉璃,或红黄透明如霞彩,或青绿隐见如山水云气,或如指螺纹,或如玳瑁,如刷丝。”
四是石洲的消失。从李之初老师《三袁诗文写荆州》,注释说明“后因人们乱采滥挖,……该石龙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消失。至此,从宜都至石首江段,复不产粒石。”笔者对“乱采滥挖”观点持肯定态度,因为石洲有六七里,还有隐藏在水中的洲头洲尾,连绵数十里,范围广阔,卵石又很笨重,部分还隐伏在水体,加上隔岸于江中,非个人能力可以左右,只有国家或集团力量才可撼动。石洲的消失,完全是决策因素所致。我非常幼小时候,走亲戚经过沿江江段,是见过“彩石洲”外貌的。只见碧波荡漾的长江中,一条长长的沙洲躺卧江中。冬季略大,白沙连绵;夏季水涨,洲露变小,岛心常能见到绿盖植被。后来,由于河道疏浚,挖石船从公安杨厂至郝穴段,数年日夜开挖,虽听不到船舶机器声音,但可明显听到石头传输过程中石头碰撞及摩擦铁板的声响。生产过程中,一边挖掘,一边淘洗,一边分筛,将鹅卵石分成大、中、小,再装船运向四面八方。有时,一时难以处置,就沿我家屋后岸堤边暂时堆放,延绵数里。在小直径的鹅卵石堆中,各种彩色石粒较多,非常夺人眼球,正如“三袁”所述,有许多“五色子〞。我们小孩常一起拣彩石玩耍,有时还带回家中存放。据我父亲讲,这批石头,部分用于公石公路S221线的建设。自此,袁宏道极力为公安推介彩石洲的梦想彻底粉碎,“石洲待月”也随之烟灭。如今,挖石船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了。现特吟诗《天净沙》一首,以作尾结与考评。
天净沙·石潭新记《游石洲》

公安待月沙洲。旧游宏道乡愁。
夕照荒江静流。无人知秀。石潭新记歌讴。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