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却喧嚣不染尘
--喻加田先生七律·《题文竹》鉴赏
七律·题文竹(喻加田)
温文典雅自氤氛,退却喧嚣不染尘。
瘦骨纤纤飞碧浪,柔姿颤颤布青云。
半盆沃土滋高洁,一捧闲诗乱假真。
不向板桥争宠爱,案头伴我写温馨。
托物言志的诗,当追溯到六朝时期,“指物呈形”的咏物诗于梁中叶以后,在简文帝萧纲的倡导下,得以飞速发展。最近,我细读了喻加田先生的《七律·题文竹》一诗后,甚觉该诗不同凡响,大有“六朝”风骨,值得一读。
首联,诗人以简省的笔调刻画出文竹的特点。“温文典雅”、“不染尘”。由此而既起到了牵引下文的脉络,又突出文竹的高洁清雅,淡淡不俗的品性。“退却喧嚣”四个字,写出文竹不随世尘的情怀,同时,也表白了诗人自已坚贞自守的胸襟,其语简意足,韵味无穷!在这联中,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诗染上了一层明块的底色。同时,一个“退”字,又给典雅的文竹平添无限的生机。诗人用一个“退”字,重在挖掘文竹的“自氤氛”。对文竹的姿态尽取简括,让读者自去想像。诗人的操节也借助这个“退”字,作慨括性的阐释。从而给读者带来了下联中的启迪。
颔联“瘦骨纤纤”、“柔姿颤颤” ,真是绝妙之句。一个“瘦”字和一个“柔”字,把文竹的形象风格和盘托出,为全诗定下了雅的意境氛围。在“自氤氛”,
“不染尘”的清迥背景下,用“瘦”、“柔”来衬托文竹的瘦劲之骨、柔和之韵,实有玩味。纤纤瘦骨,颤颤柔姿,飞于碧浪,布于青云。文竹的这种大雅气质只有在喻公的笔下才能显示出这种洒脱,这种情怀,这种不俗,这种意志,这种风格。在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借文竹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像文竹那样,飞于碧浪,布于青云。而瘦骨,柔姿也是历代的雅士风范,可在世俗的眼中,谁又能欣赏其雅士本色呢?这一点上,喻公可堪称郑燮的异代知音了。
在颈联句,诗人并未停留在-般的描写和议论上,而是有力的转笔,将读者的思诸一下引向自已,因竹写人,以竹见人。“半盆沃土”句,显示诗人其爱竹之深,之情。但诗人还是犹嫌不足,在半盆沃土之中,更滋“高洁”。古代雅士,每喜以怅惆消遣排日,但喻公不然,他不借外物,不流凡庯。而只以半盆沃土,自滋高洁,悠然自得,以此来摆脱 “喧嚣”和烦恼。紧接着,诗人又以“一捧闲诗” 来“乱假真”。真是一语双关,既表现了诗人正直无私和“氤氛”、“高洁”,又突出诗人敢于言真的高尚情怀。 “乱假真”确为空灵飘逸,旷然超达。与上联“飞碧浪”、“布青云”互相衬托,相映成益。一个突兀而起,一个以假乱真,真是平淡见奇,虚中求实。在这一联中,诗人运用手法是匠心的。他将这一联的上下句构成一个鲜明对比,在“滋高洁”和“乱假真”之间突出文竹的神韵。如果说颔联的“飞碧浪”、“布青云”是通过抽象艺术方式来赞美文竹的话,那此联则是藉着具体的意象对文竹作更进一步的描叙。让人在“乱假真”中领悟这意远的境界。你看,在半盆沃土中,纤纤文竹,自生高洁,以“乱假真”,真是妙笔横生,遐想无穷。在这里,一个“闲”字用的绝妙,既展现出诗人笔力尖锋,也突出了文竹的清拔气质,真是在高洁中更显其风神纤纤,颤颤有致。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雅,一种气韵,同时,也为下联不争宠爱作了铺墊。“乱假真”,更抽绎着诗人心炅的呼吁和这首《题文竹》诗的神髓。这种气度是耐人寻味的,也以其而足见诗人的才气和功力。
诗人于层层递进以后,在尾联唱出了耐人寻味的声音:“不向板桥争宠爱,案头伴我写温馨。” , 由此,诗人的直白胸襟,在读者面前是一览无遗。文竹,温文典雅,无意争宠。而这里的“争宠爱”,是诗人借此喻人。大千世界,人情多变,世事坎坷。诗人借文竹标格“自氤氛”,“不向板桥争宠爱” 。这里的“板桥”暗喻谁呢?诗人给读者设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自已领悟吧。这种欲言又止的写法,确是诗人笔匠的高明之处。诗人在这里只想借文竹来表白自己“自氤氛”。决不作争宠邀媚,阿谀迎逢之徒。也不与其为伍,坚贞自守“退却喧嚣”。惟与纤纤文竹同伴案头,自享温馨。其尾联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试想,“半盆沃土”中的纤纤文竹,能够“飞碧浪”、“布青云”,这是何等的快哉温馨呀!这是诗人在借文竹,来抒发自已的“高洁”。并借用板桥一典,细加运笔写味,尤包蕴深广。也正是诗人这种超俗心理,才能唱出案头充满温馨的乐曲来。这才是这首诗的真正归趣所在!
竹,在中国人的心中,与松、梅一样,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古代文人称之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毅等品格,在文学作品中,它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和赞美。喻公的这首《七律·题文竹》,也正是借文竹寄寓着自已的抱负和情怀。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词源》)。历代咏物诗最讲比兴,既要栩栩如生地反映所咏之物特征,还要寄情物外,以小见大。喻公的这首诗,正应证如此。对文竹,既写得细致传神,又有抒发感慨。在写作艺术也颇有特色,对仗精严工整,章法井然有序,全诗情境相融,意味深长,托物言志,尽在其中。充分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厚实功底。堪称 “声负振釆”的咏物佳作。
2017.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