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创新有为诗论——诗眼新时代诗文学审美与创作》连载(十五)
孙祝田孙颖倩
再探审美全息意象三分论
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诗学,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文化多元时代的我们自然属于思维全息者,在诗学的审美上,也应该是具有审美全息意识的。对于意象的审美全息,则可以有三个方面认识。之前在审美全息三分论述中有过论述,但在诗词艺术的交流中发现,不少朋友对于诗词的意象还是需要进一步从审美全息角度深入认识。
什么是意象?从我国古文论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意加像。其实我们的创作过程中,或者说我们的思维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或者因景而生情义,或者由情义而联想到事物。足见意加像,就是意象,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争义吧?意象的意是什么?意识思想情绪,简单可以理解为“诗主抒情”的情,和“直抒胸臆”的胸臆吧。像是什么?我觉得粗略可以认为无外乎人事物景。这样我们来看意象所指,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思想情绪和人事物景的某种互为表里的融合。互为表里,就是说,可能寓意于象,也可以是立像蓄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意与像的自然契合随意融合。
在诗词创作过程和所形成的作品中,意象并非只有一种表现方式,恐怕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了。至少有三种:一是诗词文本表现中,意象显著密集是一种,意象显得不是那么多,诗词语境偏重于意,这又是一种。而诗词文本之外还有一种意象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意外之象”从而就有“意象外之意象”等,如果说这是由诗词文本写到的意象可以直接的联想到的意象,那么有一种意象却是往往被忽略确实最重要的意象,这就是抒情主体的意象,也就是诗词创作者自己和自己代表的群体。对于咏物诗,我们很自然能够认可所用之物就是这首诗的主体意象,还暗含着歌咏者的寄寓。其实我们把非咏物诗当成咏作者自己来理解就能感受到作者自己就是一种特定情绪状态下的意象即所写诗词的主体意象了。也可以这样理解,意象有诗外意象,就是人,作者或作者代表的人。
诗内意象,也就是诗词文本语言直接写到的意象,无非就是事物,即事与物。诗里的事往往是情节散点式出现,如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效果。诗里的物有自然的物如花鸟虫鱼日月风雪山水等等。诗里的物更有社会物,如碗筷床柜楼阁灯车之类。意象派强调的意象无非就是这自然物和社会物。意象派的强调是自然和神话事物的意象群,意象的派生、并列、迭加及同感等。并由此生出虚实相生、逻辑断裂跳跃等艺术手法及效果。意象群势产生的美,突出感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具有难得的审美效果,但不是唯一的审美艺术手法。并非缺少自然物就是没有意象。也不是没有社会物就没有意象。更不是没有事物的事就没有意象。更不是看上去几乎没有事物就是没有意象。始终不能忘的就是诗词语言外的意象才是至关重要的意象。也就是说,人本身才是最核心的最基础的意象。也可是说这就是所有意象派生的本源意象。要不然那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真的因为没有自然社会的事物做意象,不能称之为诗了。
以拙作《向日葵的冬去春来》为例,这首咏物诗使我们不难看到一株直立生长一生向阳的植物,这是所咏主体意象,而同时我们不难理解到抒情主体就一种正直阳光怀着充实的未来的追求者的群体意象。
“活着就用一生的正直
矗立满怀的阳光
追随在真理的仰望
收获在岁月的坚强
也会低垂着头颅
却是昂扬着梦想
枯萎秋冬的是皮囊
迎接春天的是力量
满满的积累粒粒是未来
充实的准备颗颗是希望”
下面的诗词《山高路远》是著名诗人汪国真的名作,很明显不属于侧重意象的意象派诗词。在审美全息三分的认识中,这就是以意为主的诗词。但是我们看到文本里有远方、大山、夕阳、小路、杜鹃和我及我的手脚等,这不就是意象吗?这首经典诗词,以意为主,以主体形象为主,辅以自然及人体事物,更为直抒胸臆的为我们阐述了一个人生真谛。稍有诗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汪国真的这类诗作轰轰烈烈的影响了一代人,至今仍为众多读者喜爱。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当前爆红的乡村诗人余秀华的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词文本写出的意象相对较多,而且有“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这样虚实相生的句子,意象传达情愫更为突出。
“……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意象派与象征主义共同点是注重意象,象征主义更重意象的暗示,而意象派虽然立足于反拨偏于理性的直抒胸臆,“始于意象终于意象”的讲含蓄,但同时重视语言总体简明效果,“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
注:引用于百度百科“意象派”词条。
(待续)
孙颖倩,笔名七安,山东省滨州作家协会会员,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理念者,诗文学全息审美论者,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学在编语文教师,曾多次荣获大学生全国作文一等奖,有散文小说杂文创作,偶得长短句,均有发表和获奖,诗作《成花与风》收入诗集《明朗的香》,部分作品发表于《作家报》。
孙祝田,中共党员,诗人作家,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理念发起人,诗文学全息审美论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北京诗词学会、山东省滨州作家协会等会员,现任《作家报》采编等。其诗歌、诗词、诗论、小说及散杂文章等作品多有发表获奖,常获邀撰写书评、作序和撰写诗评鉴。其作品纸质结集有诗文学论著《诗眼看天下》散文集《每个日子都叫执着》诗集《明朗的香》等多部。
注释:《创新有为诗论》原以《诗眼看天下》为书目,文学网内刊纸质交流,很受诗友推重。2023年元月至六月份,《作家报》以论著《创新有为诗论——诗眼新时代诗文学审美与创作》进行了21期的连载。发于此,愿遇到到好诗乐研的文朋诗友,进行深入的诗意交流!祝每一位中华诗人创新有为思维全息审美全息诗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