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孙祝田诗评鉴: 何云春先生重阳抒怀的意境与风骨
原玉:满江红·乙巳重阳感怀何云春先生气爽秋高,又恰是、重阳时节。向远望、碧空如洗,翠峰层叠。菊蕊香浮黄缀露,枫林霜染红如血。更悠然、雁字写云笺,声清切。携竹杖,登石碣。松涛响,泉琴澈。笑苍颜未改,壮心犹烈。曾踏千山挥雨汗,今邀五柳歌星月。且倾杯、一醉寄疏狂,情难歇。评析鉴赏:秋日的清辉与重阳的意蕴在词间交织,何云春先生的《满江红·乙巳重阳感怀》,承载着时令的景致与生命的豪情,在“思维全息”与“审美全息”的坐标系中铺展成一幅立体的画卷。这里“思全息”,是将自然的细枝末节、人生的起落沉浮、精神的坚守激荡纳入同一审美场域,让每一联的意象既独立成景,又与整体的意境血脉相连,最终在读者心中唤起跨越时空的共鸣。开篇“气爽秋高,又恰是、重阳时节”,以直白的笔触点出时令,却在寻常中暗藏深意。“又恰是”三字,似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岁月轮回的熟稔,既含今日重逢的欣喜,又隐过往重阳的记忆,让“重阳”这一意象不再是孤立的时间符号,而是串联起生命体验的线索。紧接着“向远望、碧空如洗,翠峰层叠”,视线由近及远,将秋日的清朗与山峦的绵延纳入视野,“碧空如洗”的澄澈与“翠峰层叠”的厚重形成对比,既写尽秋景的高远,又暗合心境的开阔——唯有胸有丘壑,方能望见这般天地。“菊蕊香浮黄缀露,枫林霜染红如血”一联,是秋日意象的经典铺陈,却在色彩与质感的拿捏中见出匠心。“黄缀露”写出菊花带露的娇嫩,露珠的晶莹让菊色更显温润;“红如血”则赋予枫林炽烈的生命力,霜后的殷红不再是凋零的预兆,而是经霜淬炼后的热烈。一黄一红,一柔一刚,既呼应了重阳赏菊的习俗,又以枫林的血色暗喻生命的坚韧,让自然之景与精神之志开始悄然勾连。而“更悠然、雁字写云笺,声清切”,则将视角转向天空,雁群列阵如“云笺”上的字迹,既写秋日的灵动,又以“声清切”传递出远方的召唤。“悠然”与“清切”相映,雁的从容与鸣声的明晰,恰似诗人此刻的心境——既有对当下的安享,又有对远方的牵念。上阕以景铺情,下阕则由景入人,将视角从天地收归自身。“携竹杖,登石碣”,寥寥数字勾勒出登山的姿态,“竹杖”是老者的常用之物,却无龙钟之态,反而透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石碣”则可能是山间的碑刻,暗含对历史的回望。“松涛响,泉琴澈”紧承登山所见,松涛的轰鸣与泉声的清澈交织,如自然奏响的乐章,既写山间的生机,又以“琴澈”暗喻心境的澄明。这一联将人的行动与自然的回应融为一体,“携杖登山”的身影与“松涛泉声”的交响,构成一幅人与天地相融的画面,尽显“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笑苍颜未改,壮心犹烈”,是全词的精神枢纽。“苍颜”是岁月刻下的痕迹,诗人却以“笑”字处之,举重若轻;“壮心犹烈”则笔锋一转,将外在的衰老与内在的豪情形成强烈对比。这“笑”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坦然,更有对初心不改的自信,让“壮心”二字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扎根于“苍颜”这一现实土壤的生命力。“曾踏千山挥雨汗,今邀五柳歌星月”,则以今昔对比续写“壮心”的内涵:“踏千山挥雨汗”是过往的奔波与奋斗,“邀五柳歌星月”是当下的淡泊与洒脱。“五柳”暗用陶渊明的典故,却非遁世的消极,而是历经世事后与自然相融的通透,过往的豪情与今日的悠然在此达成和解,展现出生命不同阶段的丰富性。结句“且倾杯、一醉寄疏狂,情难歇”,将情感推向高潮。“倾杯”“一醉”是重阳饮酒的习俗,却在“疏狂”二字中见出真性情——这份狂放不是年少的莽撞,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坦荡。“情难歇”三字,收束全词却余韵悠长,既是对眼前景致的眷恋,对过往岁月的感怀,更是对生命热忱的坚守,让全词的情感如山间清泉,虽有起伏却始终奔涌向前。通观全词,其“思维全息”体现在将时令、景致、个人经历、精神追求纳入同一诗性空间:重阳的节俗是线索,秋景的声色是载体,“踏千山”的过往与“歌星月”的当下是时间轴,“壮心犹烈”则是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而“审美全息”则体现在意象的多重指向与意境的层次感:菊与枫不仅是秋景,更是生命状态的隐喻;雁阵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心灵的映照;竹杖与石碣、松涛与泉声,既是登山所见,更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其中“菊蕊香浮黄缀露,枫林霜染红如血”一联,以色彩的鲜明对比与细节的精准刻画,将秋日的生机与张力写得入木三分,“香浮”的朦胧与“红如血”的浓烈形成感官的冲击,堪称写景的妙笔;而“笑苍颜未改,壮心犹烈”则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生命的韧性,“笑”字的举重若轻与“烈”字的掷地有声,将岁月的沉淀与精神的坚守浓缩于十字之中,是直抒胸臆的佳句。整首词在时空的交错与情景的交融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状态的全息呈现——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深刻体认,更有对精神高地的执着守望,恰是诗人在传统词牌中生动实践的“创新有为”。何云春诗人 诗人简介: 何云春,男,1953年3月,四川西充人,中央某国家机关退休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和编著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诗词创作组负责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野草诗社常务副理事长,玉南诗书画社社长,玉南诗书画苑、玉寿文化艺术苑院长,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受聘于光明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等,作品多次获奖。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8日 10:15:17     分类:诗论
   20         1
[词] 沁园春·情寄九月九
冬麦萌生,野阔车鸣,轻快重阳。辣天椒似火,燃如画岫;金潮菊笑,歌舞城乡。老叟登高,孩童逐戏,风送书声过粉墙。挥椽笔,巧云流雅逸,雁字高行。休思岁月仓皇,任拈转秋光敢惹霜。道故园梨脆,依稀旧影;高堂笑貌,渐远回廊。且有同欢,玉杯共举,好向晴窗醉浴阳。情深处,在年丰人寿,享伴安康。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2日 21:59:06     分类:诗词速递
   203         4
[诗论] 孙祝田诗评鉴:全息视野下的诗性书写,何云春先生三首诗词的审美意蕴
在诗词创作中,“思维全息”与“审美全息”是抵达深邃意境的重要路径。何云春先生的三首诗作,或聚焦科技脉动,或凝视自然意趣,或探寻生命密码,皆以开阔的视野统摄多元意象,在思维的纵横捭阖中彰显创新有为的诗性追求,于审美体验的全息融合中构建独特的意境与风骨。参观小米智能车间感赋何云春荧屏指令三千里,机械旋舒映璧宫。光辨精微查芥子,星流璀璨耀苍穹。智循轨迹云程准,算计经纶世纪通。科技腾飞寰宇小,匠心独运贯长虹。《参观小米智能车间感赋》以科技为骨,以诗意为魂,将工业场景的精密与宇宙视野的宏阔熔铸一炉,尽显思维全息的纵深感。首联“荧屏指令三千里,机械旋舒映璧宫”,以“三千里”的空间跨度突破车间的物理边界,将数字指令的无形穿透力与机械运作的具象之美并置,“璧宫”一词更赋予工业场景以玉宇般的洁净与庄严,打破了科技诗惯有的冰冷感。颔联“光辨精微查芥子,星流璀璨耀苍穹”堪称神来之笔,微观的“芥子”与宏观的“苍穹”在光影中完成对话——光学检测的精准度能洞察芥子之微,而机械运转的流光又似星河般璀璨,这种由小及大的思维跃迁,正是“全息”的生动体现:既扎根于车间的具体细节,又超越于技术本身,指向宇宙的深邃与奥秘。颈联“智循轨迹云程准,算计经纶世纪通”,将“智能”与“算计”从技术层面提升至文明维度,“云程”暗合云端技术的时代特征,“经纶”则赋予科技以经天纬地的人文重量,思维在科技逻辑与人类文明史之间自由穿梭。尾联“科技腾飞寰宇小,匠心独运贯长虹”以“寰宇小”收束空间感知,又以“贯长虹”张扬精神气魄,科技的力量与诗人的豪情在全息视野中交融,让工业题材的诗歌挣脱了题材局限,获得了阔大的意境与昂扬的风骨。玉渊潭清秋荷塘何云春清秋素影玉渊潭,潋滟湖光映碧岚。残叶低垂香渐渺,枯蓬偃仰韵犹含。红蜓戏水知禅意,白鹭栖云悟道谙。莫叹芳华随逝水,来年再赏满池酣。《玉渊潭清秋荷塘》则转向自然,在残荷疏影中铺展细腻的审美全息,于时序流转中沉淀出从容的生命观。首联“清秋素影玉渊潭,潋滟湖光映碧岚”以“素影”定调秋日的清寂,“潋滟”与“碧岚”又为素色添上灵动的光与色,刚柔相济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整体氛围。颔联“残叶低垂香渐渺,枯蓬偃仰韵犹含”,不写盛夏的繁盛而写清秋的残枯,却在“低垂”与“偃仰”中见姿态,于“香渐渺”与“韵犹含”中品余味,将视觉与嗅觉的感知融入对生命状态的体悟,是审美全息中感官与情思的自然勾连。颈联“红蜓戏水知禅意,白鹭栖云悟道谙”最见匠心,红蜓的灵动与白鹭的静穆形成对比,却同归于“禅意”与“道”的哲思,诗人将自然生灵的本能行为赋予精神维度,思维从具象的景物跃迁至抽象的哲思,让荷塘不仅是风景的载体,更成为悟道的媒介。尾联“莫叹芳华随逝水,来年再赏满池酣”以豁达收束,将对残荷的惋惜转化为对生命循环的期待,在时序的流转中完成了从感伤到释然的审美超越,风骨中透着温润的生命智慧。鹧鸪天·参观国家种质库有感何云春何云春 万粒收藏一库中,晶瓶银柜锁春容。 基因密码探无尽,生命奇缘续未穷。 凝冷雾,贯长风,千年沉睡候金钟。 神农若问今朝事,笑指琼枝映日红。《鹧鸪天·参观国家种质库有感》则深入生命内核,以历史与未来为经纬,编织出一曲关于基因与希望的赞歌,思维的全息性体现在时空的贯通与虚实的交织。起句“万粒收藏一库中,晶瓶银柜锁春容”,“万粒”的繁多与“一库”的集约形成张力,“晶瓶银柜”的现代感与“春容”的生命力奇妙融合,将冰冷的储存设备化作孕育希望的容器。“基因密码探无尽,生命奇缘续未穷”直抵种质库的科学本质,却以“奇缘”“续未穷”赋予科研以浪漫色彩,思维在科学理性与诗性想象间自由切换。下阕“凝冷雾,贯长风,千年沉睡候金钟”,“冷雾”写储存环境的低温,“长风”则暗喻时间的流转与文明的传承,“千年沉睡”与“候金钟”构成时空的对话,让沉睡的种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使者。结句“神农若问今朝事,笑指琼枝映日红”更是神来之笔,以神农的典故勾连农耕文明的源头,又以“琼枝映日红”的鲜活意象指向未来的丰收,历史与当下、神话与现实在全息思维中交融,风骨雄浑而不失灵动,让科技题材的作品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通观这诗词三首作品,何云春先生总能在具体题材中打开全息视野:写科技则贯通微观与宏观,写自然则融合感官与哲思,写种质库则勾连历史与未来。意象的选择既贴合题材本质,又超越具象束缚,意境在多元元素的碰撞中愈发深邃,风骨则在思维的自由驰骋中彰显出创新有为的精神气象。如“光辨精微查芥子,星流璀璨耀苍穹”的大小相济,“红蜓戏水知禅意,白鹭栖云悟道谙”的物我相融,“神农若问今朝事,笑指琼枝映日红”的古今对话,皆是思维全息与审美全息的绝妙呈现,让诗歌在时代语境中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2日 17:38:02     分类:诗论
   72         0
[诗:七绝] 七绝·教师节怀思
追思梦起恩师义,犹记青衿受教时。一语随心功半百,今朝回望感深知。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2日 02:29:02     分类:诗词速递
   198         1
[诗:七律] 七律·写给外甥女李好好
桃面樱唇红映日,精灵乖巧趣无穷。眸光闪烁星辰耀,笑靥嫣然花朵融。步若春苗初沐雨,声如雏凤正吟桐。阶前欣悦芝兰质,待上凌霄贯彩虹。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8日 00:08:48     分类:诗词速递
   197         3
[诗论] 孙祝田诗评鉴: 何云春,国庆诗中营造意境体现风骨
原玉:诉衷情·国庆前夕过天安门望国旗何云春(北京) 长安街上每相逢,旗帜映晴空。山河万里同庆,伟业震苍穹。 寻旧梦,展新容,势如虹。 初心长在,盛世欢歌,共沐秋风。 在国庆前夕,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随风飘扬,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名家何云春先生的这首《诉衷情·国庆前夕过天安门望国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庄严而喜庆的场景,展现出深厚的思维全息创新与审美魅力。 词的开篇“长安街上每相逢,旗帜映晴空”,便营造出一种亲切而宏大的意象。长安街,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街道,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与国家荣耀,它是人们日常出行与重大活动的必经之地。“每相逢”三字,透露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亲切之感,仿佛长安街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旗帜映晴空”,则将画面瞬间提升到一个开阔、宏大的境界。国旗在晴朗的天空下猎猎飘扬,红色的旗帜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形成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勾勒出国庆前夕天安门广场庄严而热烈的氛围,也象征着国家的蓬勃发展与繁荣昌盛。此意象的选择,巧妙地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以小见大,展现出思维全息创新中对日常场景与宏大主题的融合。 下一句“山河万里同庆,伟业震苍穹”,进一步拓展了意境。“山河万里”描绘出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好河山,这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疆土,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与象征。“同庆”二字,将这种欢乐与喜悦的氛围扩散至整个国家,展现出举国上下共同庆祝国庆的热烈场面。“伟业震苍穹”则将笔触伸向国家的发展成就,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足以震撼苍穹,令世界瞩目。这一句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的自豪与赞美,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整首词的格调,使其具有了一种豪迈壮阔的风骨。 “寻旧梦,展新容,势如虹”,此句由景入情,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展望。“寻旧梦”,让人不禁想起国家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曾经的梦想与追求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实现。“展新容”则描绘了当下国家焕然一新的面貌,无论是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展现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势如虹”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发展的强劲势头,如同气势磅礴的彩虹一般,不可阻挡。这一句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审美全息中对不同时间维度的灵活把握与有机融合。 “初心长在,盛世欢歌,共沐秋风”,作为整首词的结尾,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情感。“初心长在”,表达了对国家建设者们始终坚守初心的赞美与敬意,正是因为这份初心,国家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盛世欢歌”描绘出在这繁荣昌盛的时代,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祝福。“共沐秋风”则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在秋风的吹拂下,人们共同享受着这盛世的美好。此句以景结情,给人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展现出一种平和、大气的风骨。 整首词中,“山河万里同庆,伟业震苍穹”堪称佳句妙语。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伟大成就,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寻旧梦,展新容,势如虹”同样精妙,短短九个字,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展现出国家发展的脉络与强劲动力,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何云春的这首《诉衷情·国庆前夕过天安门望国旗》,通过巧妙的意象营造出宏大而热烈的意境,展现出豪迈壮阔又平和大气的风骨,在思维全息创新与审美全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让读者在欣赏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自豪。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8日 22:32:21     分类:新作精选
   659         2
[诗论] 孙祝田:诗笔绘军威,何云春先生三首阅兵诗作中的赤子情怀
九三大阅兵震撼世界,何云春先生的三首阅兵诗作,以诗词的多元形制,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盛大阅兵的壮阔图景,字里行间既见军威赫赫,亦含历史纵深,更藏赤子对家国的赤诚,在时空交织与意象腾挪中,尽显情感与思想的丰沛。诗咏盛大阅兵何云春(北京)雄师昂首震苍穹,八秩峥嵘气若虹。铁甲劈云寒敌胆,银鹰掠日傲天风。旌旗漫卷江山丽,鼓角长鸣世纪功。浩荡三军酬壮志,金瓯永固仗精忠。诗作《诗咏盛大阅兵》以七律铺展,开篇“雄师昂首震苍穹,八秩峥嵘气若虹”便立起脊梁。“雄师昂首”四字如雕塑般定格军人姿态,“震苍穹”的声威与“气若虹”的豪迈相呼应,将八十年风雨征程凝练为磅礴气势。颔联“铁甲劈云寒敌胆,银鹰掠日傲天风”,以“劈云”“掠日”的动态意象,赋予兵器以生命张力——铁甲划破云层的锐势足以令敌人胆寒,银鹰追日的豪情敢与天风抗衡,刚柔相济间,既见装备之精,更显士气之盛。颈联转至宏观视角,“旌旗漫卷江山丽”融军威于山河之美,“鼓角长鸣世纪功”将当下荣光与历史功绩相连,尾联“浩荡三军酬壮志,金瓯永固仗精忠”以“酬壮志”收束情怀,用“仗精忠”点出根本,从具象场景升华为对家国永固的深沉祈愿,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 赞九三大阅兵何云春(北京)雄师秋点兵,列阵震寰瀛。虎豹窥金甲,风云护旆旌。鹰扬惊碧落,龙啸固长城。八秩和平誓,山河永晏清。《赞九三大阅兵》一诗以五律凝炼,字字如金。“雄师秋点兵,列阵震寰瀛”起笔即有古战场的肃杀与今日的威慑,“秋点兵”暗合历史传统,“震寰瀛”则拓开国际视野。“虎豹窥金甲,风云护旆旌”以“虎豹”喻潜在威胁,以“风云”衬军阵威严,一正一反间,凸显我军守土护疆的坚定。“鹰扬惊碧落,龙啸固长城”堪称神来之笔,“鹰扬”承续前诗“银鹰”意象却更添灵动,“龙啸”化用民族图腾,将钢铁之师与文化根脉相连,“固长城”的喻指既实写国防,亦暗喻民族精神的不可摧。末句“八秩和平誓,山河永晏清”以誓言作结,从阅兵的震撼落至对和平的珍视,短章藏深意,余韵悠长。 念奴娇·赞九三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何云春(北京)长街雷动,正雄师列阵,鹰啸苍穹。铁甲破云寒刃烁,射天狼挽雕弓。八秩烽烟,血凝金瓯,忠魂贯长虹。乾坤朗照,赤旗漫卷雄风。犹记卢沟霜月,台庄血战,百战碎艨艟。平关捷报狼烟彻,英骨青史铭功。寰宇同舟,鸾翔凤集,浩气贯寰中。砺刃卫和平,千秋盛世和融。词作《念奴娇·赞九三大阅兵》则以词牌的跌宕,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上阕“长街雷动,正雄师列阵,鹰啸苍穹”以“雷动”起势,写尽现场之盛;“铁甲破云寒刃烁,射天狼挽雕弓”化用典故,将现代军备与传统文化中“射天狼”的豪情相融,古今对话间见创新。下阕“犹记卢沟霜月,台庄血战,百战碎艨艟”陡然转至历史,用“卢沟”“台庄”等标志性意象唤醒记忆,与上阕的今日盛景形成对照,凸显“八秩烽烟”后的来之不易。结句“砺刃卫和平,千秋盛世和融”从历史的厚重中走出,以“砺刃”的清醒与“和融”的愿景,将个人情感、民族记忆与世界胸怀贯通,尽显格局之阔。何云春先生这里三首诗词大作,或七律的端庄,或五律的精悍,或词牌的流转,均在意象选择上融通古今——“铁甲”“银鹰”是当下军威,“雕弓”“长城”是文化基因;在情感表达上勾连史今——从“八秩峥嵘”到“卢沟霜月”,从“列阵震寰瀛”到“千秋盛世和融”,于时空交错中展现对家国的深沉热爱。这种将具体场景、历史记忆、文化根脉与未来愿景熔铸一炉的表达,正是思维的灵动与审美的丰沛,让阅兵这一题材既有现场的震撼,更有穿透时空的情感力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诗人简介: 何云春,男,四川西充人,中央某国家机关退休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和编著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诗词创作组负责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玉南诗书画社社长,玉寿文化艺术苑院长,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受聘于光明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等,作品多次获奖。诗评鉴者: 孙祝田,中共党员,字尧臻,号浴阳先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北京诗词学会、滨州市诗词学会及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系“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理念”发起人、全息审美论者。其创作涵盖诗词、诗歌、散文、小说、诗论等,作品多有发表获奖,常受邀为他人撰写书评、作序。已出版论著《诗眼看天下——创新有为诗论》(2023年元月起于《作家报》连载),诗集《明朗的香》等诗文集七部。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3日 21:13:18     分类:诗论
   186         4
[诗论] 孙祝田:笔绘烽火岁月,墨凝英烈风骨,何云春先生抗日题材诗词赏析
原玉: 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何云春(北京)怒涌岷江,滔天浪、奔雷未歇。抬望眼、群峰如剑,直消倭穴。死字旗飘家国恨,草鞋踏破关山月。赴戎机、三百万男儿,心如铁。淞沪火,台庄血;襄水断,长沙裂。纵尸填沟壑,脊梁难折。百战孤城烽燧冷,九秋征甲霜痕切。看今朝、浩气贯长虹,昭星月。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何云春(北京)乱世烟云战火熊,驱倭弃笔勇从戎。太行挥剑惊苍昊,淮海腾波出彩虹。策马南疆驰大道,乘风冀北固长城。高山翠柏千秋颂,又塑人间一座峰。评析鉴赏: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优秀的作品宛如璀璨星辰,以独特的魅力传递着深厚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何云春先生的《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与《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这两首诗,生动展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的特质,在多个维度呈现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先看《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开篇“怒涌岷江,滔天浪、奔雷未歇”,以雄浑壮阔的江水起笔,营造出激昂磅礴的意境,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抗日年代。“抬望眼、群峰如剑,直消倭穴”,此句将群峰比作利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川军对消灭日寇的坚定决心,意象运用精妙,赋予山川以战斗的意志。“死字旗飘家国恨,草鞋踏破关山月”,“死字旗”这一独特意象,饱含着川军对家国的深切热爱与视死如归的精神,“草鞋踏破关山月”则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川军行军的艰辛,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杀敌的风骨。“赴戎机、三百万男儿,心如铁”,气势恢宏,刻画了三百万川军坚如钢铁的意志,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下阕“淞沪火,台庄血;襄水断,长沙裂。纵尸填沟壑,脊梁难折”,通过列举淞沪、台庄等著名战役,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战斗的惨烈,凸显了川军即便面临生死绝境,脊梁依旧挺直的不屈精神。“百战孤城烽燧冷,九秋征甲霜痕切”,描绘出历经百战的孤城在烽火冷却后,川军将士征甲上满是霜痕的画面,细腻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艰辛。“看今朝、浩气贯长虹,昭星月”,从往昔的战斗过渡到当下,川军的浩气如同长虹贯穿天际,光照星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精神的不朽,在时空的转换中完成了意境的升华,体现了思维的全息创新,将对川军的敬意与对其精神传承的思考融入其中。再观《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首联“乱世烟云战火熊,驱倭弃笔勇从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时代背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史昭清将军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日,展现出将军的果敢与担当。颔联“太行挥剑惊苍昊,淮海腾波出彩虹”,“太行挥剑”描绘出将军在太行山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仿佛让读者看到那剑指苍穹的豪迈气势,“惊苍昊”则渲染出战斗的激烈与将军的英勇无畏;“淮海腾波出彩虹”,以淮海战役为背景,“腾波”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波澜壮阔,“出彩虹”寓意着胜利的曙光,意象运用巧妙,营造出振奋人心的意境。颈联“策马南疆驰大道,乘风冀北固长城”,进一步展现将军在不同战场的英勇事迹,“策马南疆”与“乘风冀北”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将军驰骋南北、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驰大道”和“固长城”则体现出将军为国家安定所做出的努力,凸显了其作为军人的风骨。尾联“高山翠柏千秋颂,又塑人间一座峰”,以高山翠柏象征将军的精神万古流芳,“又塑人间一座峰”将将军比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人间,供后人敬仰,在意境营造上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表达了对将军的无限崇敬与赞美,在审美上实现了从对将军事迹的描述到对其精神高度凝练与升华的全息过程。这两首诗作,无论是描绘川军群体的英勇抗战,还是刻画老八路将军的传奇一生,都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生动的意象运用、刚健的风骨展现以及妙字佳句的锤炼,深刻体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它们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在表达情感、传承精神方面的强大力量,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23:41:19     分类:诗论
   146         5
[诗论] 孙祝田:从宋彩霞老师诗作看审美全息下的诗意建构
在诗歌的艺术殿堂中,著名诗人宋彩霞的诗作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作品不仅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的维度上,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世界。以下将从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及妙字佳句等方面,对宋彩霞老师的三首诗作进行评析鉴赏。次韵张平生先生贺《黄河诗阵》四周年宋彩霞(山东)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先看《次韵张平生先生贺四周年》。这首诗以贺《黄河诗阵》四周年为主题,开篇“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便营造出一种蓬勃且深沉的意境。“四载春潮”,将《黄河诗阵》四年的发展比作春潮涌动,既点明时间,又赋予其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该诗阵的活力与知名度。“砚田耕出”则形象地把诗歌创作比喻为在砚田辛勤耕耘,所收获的成果值得深思回味。此句从整体上奠定了诗歌对诗歌创作及诗阵发展的思索基调。在意象运用上,“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笺”与“水”这两个意象相互呼应。笺是承载诗歌文字的载体,宽笺象征着广阔的创作空间,诗人可以在其上尽情书写千秋韵味;而水,往往与灵动、源远流长相关联,这里的“水阔”暗示着诗歌创作如广阔的水域,容纳着万卷诗篇,寓意诗歌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不息。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构建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风骨方面,整首诗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对诗歌创作与诗阵发展充满期许的精神风貌。从“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可以看出,诗集中所蕴含的诗歌之风声传得悠远,刊物中的月影按时呈现,寓意着《黄河诗阵》在诗歌传播与发展上持续稳定且具有影响力。“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隔篱唱和”描绘了诗友们交流创作的和谐场景,“天际红霞”则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表达了对《黄河诗阵》未来发展如天边绚丽红霞般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展现出一种乐观进取的风骨。雨中到曲阜宋彩霞(山东)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雨中到曲阜》一诗,“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起笔便营造出一种悠远且清新的意境。千里之外传来的钟声,带着岁月的厚重与神秘,而小雨纷纷,似乎在洗净尘世的尘埃,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一同踏入曲阜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圣地。在意象运用上,“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坛坫”是古代盟会的场所,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飞花”从坛坫飘过,为这古老的场景增添了灵动与生机;“碑林”是文化的凝聚象征,积满翠苔则凸显出其历史的悠久与岁月的沉淀。这两组意象的组合,生动地展现出曲阜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历史的沧桑变迁。从风骨来看,“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风从原野兴起,带来自然的气息与力量,思绪如暮云般连绵而来,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与深沉的思绪。“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以逝水象征时光的流转,承接孔子的师训,尼山在夜中开启,寓意着在这片文化圣地,儒家思想的智慧如黑夜中的明灯被点亮,展现出对儒家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定信念,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骨。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宋彩霞(山东)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最后看《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意境。孔庙壁上仿佛留存着古老的灵脉,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根源与传承;松风阵阵,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未央”一词更增添了这种诉说的深长意味,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绵延不绝。在意象运用上,“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庙”与“洞”这两个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庙中深藏着礼乐文化,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古老的夫子洞孕育着石床,石床仿佛见证了孔子在此处的思索与成长,成为文化孕育的象征。“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川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野动苍”描绘出历经千年,大自然的变化,动静结合,以简洁的意象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深化了诗歌的意境。风骨上,“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诗人登临此处,不禁自我反省,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这种对自我的审视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庄重、深沉的风骨,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与文化关系的思索。诗词大家宋彩霞老师的这三首诗作,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方面表现卓越。从意境营造上,每一首诗都能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带领读者进入独特的诗意空间;在意象运用上,丰富且富有内涵的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多层次的诗歌内涵;风骨上,或积极进取,或深沉厚重,展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在审美全息的理念下,这些诗作融合了感知经验、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等诸多信息,以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彰显了诗歌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2:11:24     分类:诗论
   147         5
[诗论] 孙祝田:从布凤华老师三首诗作看诗歌创作的多元魅力
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每一首作品都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光芒。当代名家布凤华老师的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歌创作的丰富维度,在思维与审美上呈现出别样的精彩。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布凤华(山东)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诗作《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开篇“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便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略带萧瑟的意境。“徒留”二字,点明齐长城锦阳关历经岁月沧桑,如今仅余雉堞在轻寒中孤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与物是人非的感慨。站在关隘之上,内外山河尽收眼底,“一色看”虽描绘的是视觉景象,却也隐隐传达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的宏观审视。这就如同绘画中的远景构图,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略带孤寂的画面,让读者瞬间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情境之中。颔联“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巧妙地运用了意象。“鼎鼐”在古代象征着国家政权,它的破碎暗示着历史上国家曾遭受的磨难与分裂;“弟兄”则代表着同胞,“团圆”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期盼。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将历史与当下的思考融合,从对长城关隘的实景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国家命运、民族关系的思索,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维广度。颈联“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进一步深化主题。“沙虫苦”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提醒人们在登临关隘时,不应忘却历史上那些惨痛的记忆。而“垂治须从百族欢”则提出治理国家应当以各族人民的欢乐为根本,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此联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期许,在意境营造上,从历史的沉重转向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层次丰富。尾联“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诗人的目光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发出“太息”的感慨,表达对国家版图仍未完整的忧虑。“东南怅望水漫漫”,以景结情,“水漫漫”不仅是对东南方向海域的实写,更营造出一种迷茫、惆怅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期盼。整首诗在意境营造上层层递进,从历史的追溯到现实的思考,从对战争苦难的铭记到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展现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审美层次。 依韵张平生会长贺《黄河诗阵》四周年布凤华(山东)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依韵张平生会长贺四周年》一诗,首联“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直接点明《黄河诗阵》走过四年历程,已声名远扬。“墨翻河岳”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以笔墨描绘山河,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思想。此句将文学创作与山河自然相联系,赋予诗歌创作以宏大的气魄,如同将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海,展现出诗歌创作的广阔空间与无限可能。颔联“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屏前珠玉”指代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创作的优秀作品,它们汇聚成海,可见作品之多、质量之高。“笔底烟霞”则将诗人笔下的文字比作如烟雾云霞般奇幻美妙,生动地描绘出诗歌创作所呈现出的绚丽画面。这一联在意象运用上,巧妙地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出当代诗歌创作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繁荣景象,体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中对时代元素的融合与运用。颈联“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郢客”代指诗人,“同吟”表明众多诗人共同创作,传承文化的薪火。“文澜长漾”描绘出文学的波澜不断涌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滋润。此联体现了诗歌创作的传承性与持续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出诗歌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全息的角度看,诗人不仅关注当下诗歌创作的成果,更着眼于诗歌文化的长远发展,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起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厚重感。尾联“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诗人发出邀请,希望众多才俊能够趁着时代的东风,共同描绘诗歌创作的宏伟蓝图,表达了对未来诗歌发展的美好期许。整首诗围绕《黄河诗阵》这一诗歌创作平台展开,从其过往成就到未来展望,在意境营造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信心,在审美上给人以鼓舞与激励。 黄岩岛布凤华(山东)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黄岩岛》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思考。“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开篇便以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在黄岩岛问题上,某些势力表面上逞口舌之快,实际行动却如同鞘中之锋,未真正发挥作用。而黄岩岛的沙滩与白浪,仿佛在与“顽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此句通过对比与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氛围,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黄岩岛局势的严峻。“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二十年处理黄岩岛问题方式的看法。诗人认为长期的宽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视为纵容,这种观点虽简单直接,却引发人们对国际关系处理方式的思考。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突破了传统诗歌抒情言志的局限,将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思考融入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关注时事、勇于表达的创新思维。在审美全息方面,这首诗打破了诗歌传统的含蓄委婉之美,以直白通俗的语言传递观点,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诗歌审美上开辟了另一种路径。这三首诗,无论是从历史情怀的抒发,还是对文学创作的礼赞,亦或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在思维与审美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们在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呈现以及妙字佳句的锤炼上各有千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性,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2:09:31     分类:诗论
   119         0

1 2 3 4 5
  • 490 条记录 第 1 页/共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