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孙祝田:诗笔绘军威,何云春先生三首阅兵诗作中的赤子情怀
九三大阅兵震撼世界,何云春先生的三首阅兵诗作,以诗词的多元形制,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盛大阅兵的壮阔图景,字里行间既见军威赫赫,亦含历史纵深,更藏赤子对家国的赤诚,在时空交织与意象腾挪中,尽显情感与思想的丰沛。诗咏盛大阅兵何云春(北京)雄师昂首震苍穹,八秩峥嵘气若虹。铁甲劈云寒敌胆,银鹰掠日傲天风。旌旗漫卷江山丽,鼓角长鸣世纪功。浩荡三军酬壮志,金瓯永固仗精忠。诗作《诗咏盛大阅兵》以七律铺展,开篇“雄师昂首震苍穹,八秩峥嵘气若虹”便立起脊梁。“雄师昂首”四字如雕塑般定格军人姿态,“震苍穹”的声威与“气若虹”的豪迈相呼应,将八十年风雨征程凝练为磅礴气势。颔联“铁甲劈云寒敌胆,银鹰掠日傲天风”,以“劈云”“掠日”的动态意象,赋予兵器以生命张力——铁甲划破云层的锐势足以令敌人胆寒,银鹰追日的豪情敢与天风抗衡,刚柔相济间,既见装备之精,更显士气之盛。颈联转至宏观视角,“旌旗漫卷江山丽”融军威于山河之美,“鼓角长鸣世纪功”将当下荣光与历史功绩相连,尾联“浩荡三军酬壮志,金瓯永固仗精忠”以“酬壮志”收束情怀,用“仗精忠”点出根本,从具象场景升华为对家国永固的深沉祈愿,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 赞九三大阅兵何云春(北京)雄师秋点兵,列阵震寰瀛。虎豹窥金甲,风云护旆旌。鹰扬惊碧落,龙啸固长城。八秩和平誓,山河永晏清。《赞九三大阅兵》一诗以五律凝炼,字字如金。“雄师秋点兵,列阵震寰瀛”起笔即有古战场的肃杀与今日的威慑,“秋点兵”暗合历史传统,“震寰瀛”则拓开国际视野。“虎豹窥金甲,风云护旆旌”以“虎豹”喻潜在威胁,以“风云”衬军阵威严,一正一反间,凸显我军守土护疆的坚定。“鹰扬惊碧落,龙啸固长城”堪称神来之笔,“鹰扬”承续前诗“银鹰”意象却更添灵动,“龙啸”化用民族图腾,将钢铁之师与文化根脉相连,“固长城”的喻指既实写国防,亦暗喻民族精神的不可摧。末句“八秩和平誓,山河永晏清”以誓言作结,从阅兵的震撼落至对和平的珍视,短章藏深意,余韵悠长。 念奴娇·赞九三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何云春(北京)长街雷动,正雄师列阵,鹰啸苍穹。铁甲破云寒刃烁,射天狼挽雕弓。八秩烽烟,血凝金瓯,忠魂贯长虹。乾坤朗照,赤旗漫卷雄风。犹记卢沟霜月,台庄血战,百战碎艨艟。平关捷报狼烟彻,英骨青史铭功。寰宇同舟,鸾翔凤集,浩气贯寰中。砺刃卫和平,千秋盛世和融。词作《念奴娇·赞九三大阅兵》则以词牌的跌宕,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上阕“长街雷动,正雄师列阵,鹰啸苍穹”以“雷动”起势,写尽现场之盛;“铁甲破云寒刃烁,射天狼挽雕弓”化用典故,将现代军备与传统文化中“射天狼”的豪情相融,古今对话间见创新。下阕“犹记卢沟霜月,台庄血战,百战碎艨艟”陡然转至历史,用“卢沟”“台庄”等标志性意象唤醒记忆,与上阕的今日盛景形成对照,凸显“八秩烽烟”后的来之不易。结句“砺刃卫和平,千秋盛世和融”从历史的厚重中走出,以“砺刃”的清醒与“和融”的愿景,将个人情感、民族记忆与世界胸怀贯通,尽显格局之阔。何云春先生这里三首诗词大作,或七律的端庄,或五律的精悍,或词牌的流转,均在意象选择上融通古今——“铁甲”“银鹰”是当下军威,“雕弓”“长城”是文化基因;在情感表达上勾连史今——从“八秩峥嵘”到“卢沟霜月”,从“列阵震寰瀛”到“千秋盛世和融”,于时空交错中展现对家国的深沉热爱。这种将具体场景、历史记忆、文化根脉与未来愿景熔铸一炉的表达,正是思维的灵动与审美的丰沛,让阅兵这一题材既有现场的震撼,更有穿透时空的情感力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诗人简介: 何云春,男,四川西充人,中央某国家机关退休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和编著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诗词创作组负责人。现任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德艺双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玉南诗书画社社长,玉寿文化艺术苑院长,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受聘于光明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等,作品多次获奖。诗评鉴者: 孙祝田,中共党员,字尧臻,号浴阳先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北京诗词学会、滨州市诗词学会及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系“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理念”发起人、全息审美论者。其创作涵盖诗词、诗歌、散文、小说、诗论等,作品多有发表获奖,常受邀为他人撰写书评、作序。已出版论著《诗眼看天下——创新有为诗论》(2023年元月起于《作家报》连载),诗集《明朗的香》等诗文集七部。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3日 21:13:18     分类:诗论
   122         4
[诗论] 孙祝田:笔绘烽火岁月,墨凝英烈风骨,何云春先生抗日题材诗词赏析
原玉: 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何云春(北京)怒涌岷江,滔天浪、奔雷未歇。抬望眼、群峰如剑,直消倭穴。死字旗飘家国恨,草鞋踏破关山月。赴戎机、三百万男儿,心如铁。淞沪火,台庄血;襄水断,长沙裂。纵尸填沟壑,脊梁难折。百战孤城烽燧冷,九秋征甲霜痕切。看今朝、浩气贯长虹,昭星月。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何云春(北京)乱世烟云战火熊,驱倭弃笔勇从戎。太行挥剑惊苍昊,淮海腾波出彩虹。策马南疆驰大道,乘风冀北固长城。高山翠柏千秋颂,又塑人间一座峰。评析鉴赏: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优秀的作品宛如璀璨星辰,以独特的魅力传递着深厚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何云春先生的《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与《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这两首诗,生动展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的特质,在多个维度呈现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先看《满江红·致敬抗日川军》,开篇“怒涌岷江,滔天浪、奔雷未歇”,以雄浑壮阔的江水起笔,营造出激昂磅礴的意境,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抗日年代。“抬望眼、群峰如剑,直消倭穴”,此句将群峰比作利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川军对消灭日寇的坚定决心,意象运用精妙,赋予山川以战斗的意志。“死字旗飘家国恨,草鞋踏破关山月”,“死字旗”这一独特意象,饱含着川军对家国的深切热爱与视死如归的精神,“草鞋踏破关山月”则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川军行军的艰辛,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杀敌的风骨。“赴戎机、三百万男儿,心如铁”,气势恢宏,刻画了三百万川军坚如钢铁的意志,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下阕“淞沪火,台庄血;襄水断,长沙裂。纵尸填沟壑,脊梁难折”,通过列举淞沪、台庄等著名战役,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战斗的惨烈,凸显了川军即便面临生死绝境,脊梁依旧挺直的不屈精神。“百战孤城烽燧冷,九秋征甲霜痕切”,描绘出历经百战的孤城在烽火冷却后,川军将士征甲上满是霜痕的画面,细腻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艰辛。“看今朝、浩气贯长虹,昭星月”,从往昔的战斗过渡到当下,川军的浩气如同长虹贯穿天际,光照星月,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精神的不朽,在时空的转换中完成了意境的升华,体现了思维的全息创新,将对川军的敬意与对其精神传承的思考融入其中。再观《怀念老八路史昭清将军》,首联“乱世烟云战火熊,驱倭弃笔勇从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时代背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史昭清将军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日,展现出将军的果敢与担当。颔联“太行挥剑惊苍昊,淮海腾波出彩虹”,“太行挥剑”描绘出将军在太行山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仿佛让读者看到那剑指苍穹的豪迈气势,“惊苍昊”则渲染出战斗的激烈与将军的英勇无畏;“淮海腾波出彩虹”,以淮海战役为背景,“腾波”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波澜壮阔,“出彩虹”寓意着胜利的曙光,意象运用巧妙,营造出振奋人心的意境。颈联“策马南疆驰大道,乘风冀北固长城”,进一步展现将军在不同战场的英勇事迹,“策马南疆”与“乘风冀北”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将军驰骋南北、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驰大道”和“固长城”则体现出将军为国家安定所做出的努力,凸显了其作为军人的风骨。尾联“高山翠柏千秋颂,又塑人间一座峰”,以高山翠柏象征将军的精神万古流芳,“又塑人间一座峰”将将军比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人间,供后人敬仰,在意境营造上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表达了对将军的无限崇敬与赞美,在审美上实现了从对将军事迹的描述到对其精神高度凝练与升华的全息过程。这两首诗作,无论是描绘川军群体的英勇抗战,还是刻画老八路将军的传奇一生,都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生动的意象运用、刚健的风骨展现以及妙字佳句的锤炼,深刻体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它们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在表达情感、传承精神方面的强大力量,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英雄们的伟大精神。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23:41:19     分类:诗论
   87         5
[诗论] 孙祝田:从宋彩霞老师诗作看审美全息下的诗意建构
在诗歌的艺术殿堂中,著名诗人宋彩霞的诗作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作品不仅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的维度上,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世界。以下将从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及妙字佳句等方面,对宋彩霞老师的三首诗作进行评析鉴赏。次韵张平生先生贺《黄河诗阵》四周年宋彩霞(山东)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先看《次韵张平生先生贺四周年》。这首诗以贺《黄河诗阵》四周年为主题,开篇“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便营造出一种蓬勃且深沉的意境。“四载春潮”,将《黄河诗阵》四年的发展比作春潮涌动,既点明时间,又赋予其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该诗阵的活力与知名度。“砚田耕出”则形象地把诗歌创作比喻为在砚田辛勤耕耘,所收获的成果值得深思回味。此句从整体上奠定了诗歌对诗歌创作及诗阵发展的思索基调。在意象运用上,“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笺”与“水”这两个意象相互呼应。笺是承载诗歌文字的载体,宽笺象征着广阔的创作空间,诗人可以在其上尽情书写千秋韵味;而水,往往与灵动、源远流长相关联,这里的“水阔”暗示着诗歌创作如广阔的水域,容纳着万卷诗篇,寓意诗歌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不息。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构建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风骨方面,整首诗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对诗歌创作与诗阵发展充满期许的精神风貌。从“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可以看出,诗集中所蕴含的诗歌之风声传得悠远,刊物中的月影按时呈现,寓意着《黄河诗阵》在诗歌传播与发展上持续稳定且具有影响力。“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隔篱唱和”描绘了诗友们交流创作的和谐场景,“天际红霞”则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表达了对《黄河诗阵》未来发展如天边绚丽红霞般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展现出一种乐观进取的风骨。雨中到曲阜宋彩霞(山东)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雨中到曲阜》一诗,“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起笔便营造出一种悠远且清新的意境。千里之外传来的钟声,带着岁月的厚重与神秘,而小雨纷纷,似乎在洗净尘世的尘埃,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一同踏入曲阜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圣地。在意象运用上,“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坛坫”是古代盟会的场所,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飞花”从坛坫飘过,为这古老的场景增添了灵动与生机;“碑林”是文化的凝聚象征,积满翠苔则凸显出其历史的悠久与岁月的沉淀。这两组意象的组合,生动地展现出曲阜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历史的沧桑变迁。从风骨来看,“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风从原野兴起,带来自然的气息与力量,思绪如暮云般连绵而来,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与深沉的思绪。“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以逝水象征时光的流转,承接孔子的师训,尼山在夜中开启,寓意着在这片文化圣地,儒家思想的智慧如黑夜中的明灯被点亮,展现出对儒家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定信念,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骨。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宋彩霞(山东)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最后看《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意境。孔庙壁上仿佛留存着古老的灵脉,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根源与传承;松风阵阵,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未央”一词更增添了这种诉说的深长意味,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绵延不绝。在意象运用上,“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庙”与“洞”这两个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庙中深藏着礼乐文化,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古老的夫子洞孕育着石床,石床仿佛见证了孔子在此处的思索与成长,成为文化孕育的象征。“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川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野动苍”描绘出历经千年,大自然的变化,动静结合,以简洁的意象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深化了诗歌的意境。风骨上,“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诗人登临此处,不禁自我反省,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这种对自我的审视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庄重、深沉的风骨,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与文化关系的思索。诗词大家宋彩霞老师的这三首诗作,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方面表现卓越。从意境营造上,每一首诗都能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带领读者进入独特的诗意空间;在意象运用上,丰富且富有内涵的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多层次的诗歌内涵;风骨上,或积极进取,或深沉厚重,展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在审美全息的理念下,这些诗作融合了感知经验、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等诸多信息,以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彰显了诗歌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2:11:24     分类:诗论
   82         5
[诗论] 孙祝田:从布凤华老师三首诗作看诗歌创作的多元魅力
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每一首作品都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光芒。当代名家布凤华老师的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歌创作的丰富维度,在思维与审美上呈现出别样的精彩。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布凤华(山东)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诗作《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开篇“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便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略带萧瑟的意境。“徒留”二字,点明齐长城锦阳关历经岁月沧桑,如今仅余雉堞在轻寒中孤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与物是人非的感慨。站在关隘之上,内外山河尽收眼底,“一色看”虽描绘的是视觉景象,却也隐隐传达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的宏观审视。这就如同绘画中的远景构图,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略带孤寂的画面,让读者瞬间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情境之中。颔联“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巧妙地运用了意象。“鼎鼐”在古代象征着国家政权,它的破碎暗示着历史上国家曾遭受的磨难与分裂;“弟兄”则代表着同胞,“团圆”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期盼。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将历史与当下的思考融合,从对长城关隘的实景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国家命运、民族关系的思索,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维广度。颈联“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进一步深化主题。“沙虫苦”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提醒人们在登临关隘时,不应忘却历史上那些惨痛的记忆。而“垂治须从百族欢”则提出治理国家应当以各族人民的欢乐为根本,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此联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期许,在意境营造上,从历史的沉重转向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层次丰富。尾联“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诗人的目光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发出“太息”的感慨,表达对国家版图仍未完整的忧虑。“东南怅望水漫漫”,以景结情,“水漫漫”不仅是对东南方向海域的实写,更营造出一种迷茫、惆怅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期盼。整首诗在意境营造上层层递进,从历史的追溯到现实的思考,从对战争苦难的铭记到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展现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审美层次。 依韵张平生会长贺《黄河诗阵》四周年布凤华(山东)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依韵张平生会长贺四周年》一诗,首联“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直接点明《黄河诗阵》走过四年历程,已声名远扬。“墨翻河岳”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以笔墨描绘山河,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思想。此句将文学创作与山河自然相联系,赋予诗歌创作以宏大的气魄,如同将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海,展现出诗歌创作的广阔空间与无限可能。颔联“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屏前珠玉”指代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创作的优秀作品,它们汇聚成海,可见作品之多、质量之高。“笔底烟霞”则将诗人笔下的文字比作如烟雾云霞般奇幻美妙,生动地描绘出诗歌创作所呈现出的绚丽画面。这一联在意象运用上,巧妙地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出当代诗歌创作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繁荣景象,体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中对时代元素的融合与运用。颈联“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郢客”代指诗人,“同吟”表明众多诗人共同创作,传承文化的薪火。“文澜长漾”描绘出文学的波澜不断涌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滋润。此联体现了诗歌创作的传承性与持续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出诗歌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全息的角度看,诗人不仅关注当下诗歌创作的成果,更着眼于诗歌文化的长远发展,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起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厚重感。尾联“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诗人发出邀请,希望众多才俊能够趁着时代的东风,共同描绘诗歌创作的宏伟蓝图,表达了对未来诗歌发展的美好期许。整首诗围绕《黄河诗阵》这一诗歌创作平台展开,从其过往成就到未来展望,在意境营造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信心,在审美上给人以鼓舞与激励。 黄岩岛布凤华(山东)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黄岩岛》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思考。“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开篇便以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在黄岩岛问题上,某些势力表面上逞口舌之快,实际行动却如同鞘中之锋,未真正发挥作用。而黄岩岛的沙滩与白浪,仿佛在与“顽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此句通过对比与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氛围,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黄岩岛局势的严峻。“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二十年处理黄岩岛问题方式的看法。诗人认为长期的宽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视为纵容,这种观点虽简单直接,却引发人们对国际关系处理方式的思考。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突破了传统诗歌抒情言志的局限,将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思考融入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关注时事、勇于表达的创新思维。在审美全息方面,这首诗打破了诗歌传统的含蓄委婉之美,以直白通俗的语言传递观点,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诗歌审美上开辟了另一种路径。这三首诗,无论是从历史情怀的抒发,还是对文学创作的礼赞,亦或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在思维与审美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们在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呈现以及妙字佳句的锤炼上各有千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性,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02:09:31     分类:诗论
   57         0
[诗:七律] 七律·铭记抗战胜利
卢沟烽火映长天,破碎山河叹倒悬。八载抗争凝血泪,千村萧索化云烟。金陵惨象心犹痛,华夏深仇志共坚。矗立丰碑昭史册,胸存浩气敬英贤。注:宋代赵希逢《和寄敬甫叶兄》中有句“首足叹倒悬,夷夏正疆场”。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5日 18:18:10     分类:诗
   55         3
[诗:七律] 七律·家中女杰(新韵)
当今妇主韵如兰,内外操持不等闲。户户皆呈新气象,家家有个武则天。相夫每念情丝绕,教子常期学问添。岁月流金无怨悔,芳华绽处映东山。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5日 11:30:02     分类:诗
   59         4
[诗论] 孙祝田:豪情激荡忆八一,品读杲仁华先生诗作《八一起义》
原玉:八一起义(通韵)杲仁华南昌举义舞长缨,夜半惊雷破帝京。腐恶倾颓彰烈胆,阎罗斩却颂豪英。关山昔岁硝烟漫,边塞如今鼓角轻。喜看雄师威武日,尤怀枪响第一声。评析鉴赏: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滨州市诗词学会编辑的八一专刊收录了杲仁华先生的《八一起义》一诗,此作以其独特魅力,生动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诗开篇“南昌举义舞长缨,夜半惊雷破帝京”,瞬间将读者带入1927年南昌起义的紧张激烈场景。“举义”点明主题,“舞长缨”形象勾勒出起义军英勇无畏,挥舞武器与旧势力抗争之态。“夜半惊雷”用夸张与比喻,把起义比作划破夜空惊雷,不仅渲染起义的突然性、震撼力,更暗示其如雷般的力量将打破旧秩序,“破帝京”则强调对反动统治核心的巨大冲击,营造出宏大壮烈的意境。颔联“腐恶倾颓彰烈胆,阎罗斩却颂豪英”,意象鲜明。“腐恶”代表旧制度的腐朽与丑恶势力,“阎罗”则是旧势力的具象化,借神话中阎王象征反动统治的残酷。“倾颓”“斩却”生动展现起义军推翻旧势力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力量。诗人通过对起义这一壮举的描述,歌颂起义者的壮烈胆识与英雄气概,使诗的风骨尽显,展现出英勇豪迈的精神气质。颈联“关山昔岁硝烟漫,边塞如今鼓角轻”,今昔对比,意象转换巧妙。往昔“关山”“硝烟漫”描绘战争岁月的艰苦卓绝,“边塞”曾是战火纷飞之地,弥漫着紧张与危险;如今“鼓角轻”,“鼓角”曾是战争信号,“轻”字却营造出和平宁静氛围,反映从战争到和平的巨大转变,暗示人民军队守护下,国家走向安定,意境从悲壮转向祥和,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历史变迁。尾联“喜看雄师威武日,尤怀枪响第一声”,直抒胸臆。“喜看”表达对当今人民军队威武强大的欣慰自豪,“尤怀”则将思绪拉回八一起义“枪响第一声”,强调其在人民军队历史中的关键意义。这一声枪响,是革命火种,是人民军队诞生的标志,此联既表达对当下成就的喜悦,又对历史源头深深缅怀,使诗歌主题得到升华,引发读者对人民军队光辉历程的敬意与感慨。整首诗语言通俗流畅,意境营造从起义的壮烈起始,经历史变迁过渡,到对当下与历史的思考结束,层次分明。意象运用准确生动,有力展现主题。风骨上,尽显英勇豪迈、坚韧不拔的精神。妙字佳句频出,如“夜半惊雷”“鼓角轻”等,使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艺术感染力,是一首能引发情感共鸣,唤起对人民军队崇高敬意的佳作。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2日 12:11:49     分类:诗论
   78         12
[诗:七律] 七律·建军节抒怀
南昌枪响震穹苍,八一长旗血映光。铁马金戈平旧世,银鹰战舰卫荣疆。智能锐器山河固,科技雄师社稷强。伟业千秋同筑梦,军魂永铸耀炎黄。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1日 08:31:28     分类:诗词速递
   292         5
[诗论] 孙祝田:戴河诗韵,李书文老师近作鉴赏《重来北戴河有感》与《拜谒老虎石》
诗词作为文学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诗词名家李书文老师的《重来北戴河有感》与《拜谒老虎石》两首诗,以北戴河为背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在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呈现以及妙字佳句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重来北戴河有感李书文重来踏浪赏云霞,北戴河边驻客家。临海听涛声正远,扶栏望月影犹斜。前番掌故渡徐福,今日随缘卧虎沙。小巷皆为民宿处,先人留墨绽诗花。注:1、卧虎石公园海边有围栏,近海不易,所以听涛困难;2、距前一次来北戴河已有多年了,那一次我有“榻上听涛,窗中望月”诗句。3、古人有观沧海诗,毛泽东有北戴河诗。所以这里到处是旅馆民宿,他们是在享受前人笔墨诗花带来的福运。不才的我,愿来续笔。先看《重来北戴河有感》的意境营造。诗人“重来踏浪赏云霞”,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悠然闲适的氛围中,海浪翻涌,云霞满天,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舒缓而又充满诗意的基调。“临海听涛声正远,扶栏望月影犹斜”,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悠远、静谧的意境,诗人临海扶栏,涛声隐隐,月影倾斜,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然。而“前番掌故渡徐福,今日随缘卧虎沙”,则在这种宁静中融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将往昔的传说与当下的情境相融合,使整个意境既有现实的闲适,又有历史的深邃,仿佛在时空的长河中穿梭。“小巷皆为民宿处,先人留墨绽诗花”,又从历史回到现实,描绘出如今北戴河小巷的景象,与前文的历史和自然景观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文化与生活交融的和谐意境。这首诗意象丰富,“浪”“云霞”是自然意象,代表着大自然的壮美与变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涛声”“月影”则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元素,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清幽与神秘。“徐福”这一历史人物意象的引入,为诗歌注入了历史的文化底蕴,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传奇与探索。“卧虎沙”既指现实中的老虎石沙滩,又带有一种随性、自在的意味。“小巷”“民宿”是生活意象,展现了北戴河的现代生活气息,而“先人留墨”则是文化意象,象征着前人留下的文学艺术财富,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北戴河画卷。诗观风骨,此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陶醉,又有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展现出一种平和、豁达的气质。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叙事或强烈的情感表达,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抒发着自己重游北戴河的所感所想,体现出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诗中的妙字佳句不少。“临海听涛声正远,扶栏望月影犹斜”中的“远”和“斜”字用得极为精妙,“远”字写出了涛声的悠远,仿佛从天边传来,给人以辽阔之感;“斜”字则生动地描绘出月影的姿态,富有画面感。“前番掌故渡徐福,今日随缘卧虎沙”,“前番”与“今日”形成鲜明的时间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更迭,而“随缘”二字则体现了诗人的随性与洒脱。拜谒老虎石李书文虎踞沧溟化石雄,千秋长卧韵尤通。潮吞海色重重碧,云卷天涛叠叠红。鸥鹭翩跹旋浪漫,风情缱绻悦朦胧。凭栏欲问桑田事,点点金辉夕照中。《拜谒老虎石》一诗,首句“虎踞沧溟化石雄”,便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老虎石的雄伟姿态,仿佛一只猛虎雄踞于沧海之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营造出一种壮阔、豪迈的意境。“潮吞海色重重碧,云卷天涛叠叠红”,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壮阔的氛围,潮水涌动,吞没了重重碧海,云彩翻卷,与层层红涛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画面。“鸥鹭翩跹旋浪漫,风情缱绻悦朦胧”,则在壮阔中融入了一份浪漫与朦胧,鸥鹭在空中翩翩起舞,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而朦胧的风情又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迷人,使意境更加丰富多元。“凭栏欲问桑田事,点点金辉夕照中”,在夕阳的余晖中,诗人凭栏远望,欲问世事变迁,给人以一种沧桑、深沉的意境,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自然交流。此诗以“虎”这一强大、威严的意象为核心,象征着老虎石的雄伟与坚韧。“潮”“海色”“云”“天涛”等自然意象,展现了大海的浩瀚与多变,突出了自然的力量。“鸥鹭”是自由、灵动的象征,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金辉”“夕照”则是富有诗意的时间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也为整个场景染上了一层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色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这首诗展现出一种雄浑豪迈与细腻浪漫相结合的气质。既有对老虎石和大海等自然景观的壮美描绘,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雄伟力量的赞叹和敬畏,又有对鸥鹭、风情等细腻元素的刻画,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浪漫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凭栏欲问桑田事”又展现出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诗中精彩的妙字佳句同样值得细品。“虎踞沧溟化石雄”的“踞”字,生动地写出了老虎石的姿态,如猛虎盘踞,极具动感和力量感。“潮吞海色重重碧,云卷天涛叠叠红”中的“吞”和“卷”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潮水和云彩以生命和力量,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气势不凡。“鸥鹭翩跹旋浪漫,风情缱绻悦朦胧”中的“翩跹”和“缱绻”两个叠词,将鸥鹭的姿态和风情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总体而言,李书文先生的这两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准。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北戴河的自然之美、历史之韵和文化之魂。在如今的诗坛,这样审美全息创新有为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泉,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女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的热爱与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就如有的诗以独特的意象和纯真的情感构建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有的词作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人心,也有的诗词以浪漫的想象和对生命的热爱震撼灵魂一样,李书文老师的这两首诗也以其自身的特色,在诗词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美妙的文学之旅。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1日 01:13:58     分类:诗论
   126         1
[诗论] 孙祝田诗评鉴:何云春,豪情壮志颂军魂,岁月征程谱华章,评《诗咏八一建军节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原玉:诗咏八一建军节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何云春(北京)洪都首义震苍穹,铁血军魂贯日虹。 万里长征燃火种,八年抗战缚倭戎。 雄师砺剑山河固,利舰巡疆海宇通。 敢向烽烟磨重器,金戈永铸卫华风。评析鉴赏:当代诗词名家何云春先生有七律《诗咏八一建军节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诗以其精妙的意境营造、生动的意象运用、刚健的风骨以及诸多妙字佳句,为八一建军节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赞,也让读者在诗的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的伟大与光荣。首联“洪都首义震苍穹,铁血军魂贯日虹”,开篇气势磅礴,点明八一建军节起源于南昌起义,“震苍穹”凸显起义影响力之大,“铁血军魂贯日虹”生动描绘出人民军队自诞生起便拥有的坚定军魂,如长虹贯日般震撼人心,奠定全诗激昂豪迈的基调。颔联“万里长征燃火种,八年抗战缚倭戎”,对仗工整,“万里长征”对“八年抗战”,“燃火种”对“缚倭戎”。形象展现了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关键阶段的重要作用,长征播撒革命火种,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体现军队坚韧不拔与英勇无畏。颈联“雄师砺剑山河固,利舰巡疆海宇通”,对仗精巧,“雄师”对“利舰”,“砺剑”对“巡疆”,“山河固”对“海宇通”,描绘出当今军队凭借不断磨砺的先进武器,巩固山河、巡视海疆,展现军队强大实力与保家卫国的决心。尾联“敢向烽烟磨重器,金戈永铸卫华风”,收束有力,表达军队敢于在战火中磨炼,铸就精良武器,永远捍卫中华风范的壮志豪情。这首诗构建出雄浑壮阔、气吞山河的意境。开篇“洪都首义震苍穹,铁血军魂贯日虹”,将读者瞬间拉回到1927 年南昌起义的激昂场景,起义的枪声划破苍穹,人民军队就此诞生,“铁血军魂”如长虹般贯穿天际,奠定了整首诗坚毅、果敢的情感基调,让人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诞生的伟大与神圣。“万里长征燃火种,八年抗战缚倭戎”,又把视野拉长拉宽,万里长征艰难险阻却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八年抗战浴血奋战终擒获日寇,营造出艰苦卓绝又充满希望与胜利的意境。“雄师砺剑山河固,利舰巡疆海宇通”,描绘出军队不断磨砺、保家卫国的强大气势,山河稳固,海疆畅通,一幅和平繁荣、军队守护的画卷跃然眼前。诗中选取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洪都”代表着人民军队诞生的起点,承载着革命的最初力量;“铁血军魂”凝练地表达出军人坚韧、忠诚的品质;“火种”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倭戎”明确指代日本侵略者,是正义与邪恶对抗中的反面形象;“雄师”“利舰”“金戈”等意象,则展现出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与强大实力,是守护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力量象征。这些意象的组合运用,生动地勾勒出人民军队的发展脉络与丰功伟绩。此诗尽显阳刚豪迈、正气凛然的风骨。诗中展现的人民军队,无论是首义时的英勇无畏,长征时的坚韧不拔,抗战时的同仇敌忾,还是当下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都彰显出一种大义凛然、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气概,这种风骨使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震苍穹”的“震”字,形象地表现出南昌起义的巨大影响力,仿佛那枪声如雷霆般响彻天地;“贯日虹”的“贯”字,将军魂与长虹相连,强化了军魂的强大与永恒。“燃火种”的“燃”字,生动地描绘出长征中革命力量如同火焰般蔓延,充满生机与活力。“缚倭戎”的“缚”字,精准地传达出抗战胜利、擒获敌人的畅快与自豪。“山河固”的“固”字和“海宇通”的“通”字,简洁有力地体现出军队保家卫国的成效,国家山河安稳,海疆畅通无阻。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1日 00:31:14     分类:诗论
   129         0

1 2 3 4 5
  • 484 条记录 第 1 页/共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