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
访隆兴寺之摩尼殿(新韵)
唐海民
歇山抱厦势恢宏,十字盘基四面通。
凛凛佛陀正中坐,严严弟子两厢恭。
清泉细雨填沧海,大智高德渡众生。
莫道苍苍人易老,有缘无处不相逢。
评析鉴赏:
唐海民《访隆兴寺之摩尼殿》一诗,以新韵作律,于建筑描摹中融禅意哲思。全诗由形入神,由景及理,如剥茧抽丝般层层铺展,既见眼前之景,亦含心中之悟,更藏古今之思,恰是“审美全息”中感知经验与思维方式的灵活融合。
首联“歇山抱厦势恢宏,十字盘基四面通”,落笔便以建筑形制勾勒摩尼殿的雄奇。“歇山抱厦”是中式建筑的典型范式,“十字盘基”则点出摩尼殿的独特构造,寥寥数字既显建筑学家的精准,又含诗人的空间感知。“势恢宏”写整体气象的壮阔,“四面通”暗合佛家“通达无碍”的意趣,将建筑的物理空间与宗教的精神空间悄然勾连,思维触角已跨越形制描述,伸向文化意涵的层面,是“全息审美”中对具象与抽象的兼顾。
颔联“凛凛佛陀正中坐,严严弟子两厢恭”,镜头由建筑转向殿内造像。“凛凛”状佛陀的威严,“严严”写弟子的肃穆,以叠词强化视觉冲击与精神震慑。佛陀居中、弟子分列的布局,既是宗教仪轨的体现,亦暗含“主次有序”的伦理观念。诗人不满足于对造像形态的简单摹写,而是通过“坐”与“恭”的动态刻画,赋予静态造像以精神张力,让宗教场景的庄严感穿透文字,直抵读者心灵,这正是“思维全息”中对细节与精神内核的双重把握。
颈联“清泉细雨填沧海,大智高德渡众生”,由写景蓄哲思。“清泉细雨填沧海”,承接颔联上下贯通,蓄含深意:佛陀传经布道象清泉细雨般润泽心田,解疑释答惑,广播人间。“清泉细雨”本是寻常水态,却能“填沧海”,以小见大,暗喻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的真理;“大智高德”是佛陀的品格,而“渡众生”则是佛家慈悲精神的核心。此联跳出建筑与造像的具象,将视角投向宇宙规律与宗教情怀,思维空间从有限的殿宇扩展至无限的精神领域,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又有对宗教义理的体悟,尽显“审美全息”中多种思维方式的灵活切换。
尾联“莫道苍苍人易老,有缘无处不相逢”,以人生感慨收束全诗。“苍苍人易老”是对时光流逝的叹惋,而“有缘无处不相逢”则以佛家“缘分”观念消解了岁月的悲凉,传递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此联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宗教智慧相融,既可看作是佛陀的讲解,又可看作是听讲后的开悟。让全诗的意境从隆兴寺的具体场景升华至普世的生命感悟,思维在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之间自由穿梭,完成了从“访寺”到“悟世”的精神跃迁。
全诗来看,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里尽显“思维全息”的灵动与“审美全息”的厚重。其意象从建筑、造像到自然、人生,层层递进;意境从雄奇、庄严到深邃、旷达,渐次升华;风骨则在平实中见厚重,于通俗中藏哲思,尽显“创新有为”的诗学追求。其中“清泉细雨填沧海,大智高德渡众生”一联尤为精妙,以自然意象喻人生真理,以宗教品格写济世情怀,对仗工整而意涵丰赡,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思维全息”的广度与“审美全息”的深度完美结合,让人于浅近语言中品出无穷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