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孙祝田:何云春川江映德范诗笔颂家风,品味七律《四川何氏家风赞》 [诗论]

浴阳轩主     发布时间: 2025/11/21 14:07:33
阅读:8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思维全息 创新有为 三评九知 审美全息
原玉:
四川何氏家风赞
何云春(北京) 
蜀地何门毓秀灵,淳风世代许峥嵘。 
耕读传家犹在耳,孝忠立训未移情。 
父老持身崇礼乐,儿孙秉志效贤英。 
桑梓誉高扬德范,川江流远证清名。
评析鉴赏:
一首咏赞家风的诗作,若要跳出陈词滥调,需在寻常题材中融入思维全息的审美视野与创新有为的思维张力。何云春先生的《四川何氏家风赞》,便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蜀地何氏家族的精神脉络,于传统意象中见新意,在时空交织中显风骨。
首联“蜀地何门毓秀灵,淳风世代许峥嵘”,开篇即将家族置于地域文化与历史长河的双重背景中。“蜀地”点明空间坐标,这片自古便孕育奇崛灵气的土地,为“何门”的“毓秀灵”奠定了文化根基;“世代”则拉开时间维度,“淳风”二字直指家风核心,而“许峥嵘”既赞家族过往的不凡,又暗含对其精神延续的期许。诗人未直言家风具体内容,却以“蜀地”的地域特质与“世代”的时间纵深,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在地域文化的浸润与历史感的观照中,初步感知何氏家风的厚重,这正是“审美全息”中时空维度融合的巧妙运用。
颔联“耕读传家犹在耳,孝忠立训未移情”,聚焦家风的具体内涵,却在平实中见创新。“耕读传家”“孝忠立训”皆是传统家风的常见元素,诗人的巧思在于“犹在耳”与“未移情”的动态表达。“犹在耳”不仅写祖训的清晰可闻,更暗含家族成员对其的时刻铭记,赋予静态的家训以听觉上的在场感;“未移情”则强调“孝忠”理念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如一的坚守,突破了对传统美德的静态称颂,凸显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将传统价值置于现实语境中观照的思维,正是“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体现——不泥古、不空谈,而是让历史智慧与当下精神形成对话。
颈联“父老持身崇礼乐,儿孙秉志效贤英”,从代际传承的角度拓展家风的生命力。“父老”与“儿孙”构成年龄上的对照,“持身崇礼乐”与“秉志效贤英”则形成行为与志向的呼应。“崇礼乐”是对传统文化规范的坚守,展现家族的精神底色;“效贤英”则是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赋予家风以进取的锐气。诗人以“持身”与“秉志”的细微差异,既写出家族成员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家风的践行方式,又暗示家风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能引导后人在坚守中向更高境界迈进,这种对家风内在层次的细腻把握,体现了审美感知的全面性。
尾联“桑梓誉高扬德范,川江流远证清名”,将家风的影响从家族扩展至社会与自然,以宏大意象收束全诗。“桑梓誉高”写家风赢得乡邻的广泛赞誉,是家风社会价值的体现;“川江流远”则以蜀地标志性的自然景观为喻,将家族的“清名”与奔流不息的江水相联系,赋予其与自然同存的永恒性。“德范”与“清名”呼应前文的“淳风”“孝忠”,而“川江”的意象又与首联“蜀地”形成地域上的闭环,让全诗在空间上有始有终,在意义上从家族小我升华至天地大我,完成了审美视野的拓展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通读全诗,意象选择上,“蜀地”“川江”“桑梓”等地域意象与“耕读”“孝忠”“礼乐”等文化意象交织,构建起兼具地方特色与普遍价值的意象体系;意境营造上,诗人将家族史融入地域史、文化史,在时空交织中营造出既亲切可感又宏阔深远的意境;风骨彰显上,全诗无一处浮夸之语,却于平实叙述中透出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与对家族精神的自豪,展现出刚健笃实的文风。恰是“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在咏史类诗作中的生动体现。
其中,“川江流远证清名”一句堪称佳句。以川江的奔流不息喻“清名”的绵延不绝,既贴合蜀地地域特征,又以自然意象的永恒性强化了人文精神的不朽,景与情、形与神完美融合,尽显“审美全息”中自然与人文相互印证的妙趣,也让全诗的情感与哲思在此得到升华。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