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孙祝田:权广庆,沂蒙红嫂纪念馆的红色诗韵 [诗论]

浴阳轩主     发布时间: 2025/11/21 22:44:57
阅读:1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思维全息 创新有为 三评九知 审美全息。
原玉:
沂蒙红嫂纪念馆感怀
权广庆
石堆老屋守山庄,雕刻图宣百载墙。
副副门桥深水架,双双军屐战壕藏。
口含温乳滋情义,手捧鲜花祭异殇。
事迹感人惊后辈,初心教育正弘扬。

评析鉴赏:
读权广庆老师作品《沂蒙红嫂纪念馆感怀》,便觉一首诗如一扇窗,推开了历史与当下、情与景、小我与大我的全息审美空间。诗人以朴素笔触勾勒红色记忆,却在字里行间藏着思维的灵动与审美的融通。
首联“石堆老屋守山庄,雕刻图宣百载墙”,以写实之笔铺展场景。“石堆老屋”是具象的乡土符号,承载着岁月的厚重;“雕刻图宣”则将历史叙事融入建筑细节,“百载墙”既点明时间的跨度,又暗示红色记忆在空间中的沉淀。诗人不做夸张的抒情,而是以客观的物象组合,让读者在视觉感知中自然衔接历史与现实,这正是思维全息中“依需择佳”的体现——用最贴合场景的意象,搭建起情感共鸣的基础。
颔联“副副门桥深水架,双双军屐战壕藏”,聚焦具体史实,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细节。“门桥”与“军屐”是红嫂支援前线的标志性物件,“副副”“双双”的数量词叠加,既显群像之众,又含个体之真。“深水架”的艰险与“战壕藏”的隐秘,从不同维度展现红嫂们的奉献场景:前者是明面上的生死相助,后者是暗夜里的默默守护。诗人没有直接赞美,却通过物件的“架”与“藏”,让行动的力量自行显现,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正是审美全息中“感知经验与思维方式灵活应变”的妙处——不依赖直白的抒情,而借细节的张力传递情感重量。
颈联“口含温乳滋情义,手捧鲜花祭异殇”,从生命的温度转向精神的传承。“口含温乳”是红嫂用母爱哺育伤员的经典场景,一个“温”字,既写乳汁的温度,更写人性的温暖,将“情义”具象化为可感的生命互动;“手捧鲜花”则拉回当下,以祭奠的动作连接过去与现在,“异殇”指向为革命牺牲的异乡烈士,暗含红嫂大爱不分亲疏的格局。两句诗跨越时空,前者是历史的鲜活瞬间,后者是当下的缅怀之情,在“滋”与“祭”的动作中,完成了情感的接力,体现了思维全息中“古今传承”的纵深感——让历史的情感在当代依然能激起共鸣。
尾联“事迹感人惊后辈,初心教育正弘扬”,由情入理,升华主题。“惊后辈”是情感的自然反馈,写出红色事迹穿越时代的震撼力;“初心教育正弘扬”则点明现实意义,将个人的感动升华为社会的精神传承。诗人没有停留于个人感慨,而是将视角扩展到时代价值,使诗歌的意境从纪念馆的小空间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这正是“创新有为”的体现——让历史记忆服务于当下的精神建设,使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形成共振。
其中“口含温乳滋情义,手捧鲜花祭异殇”堪称佳句。前句以极致的细节展现人性之美,后句以庄重的动作连接古今,两句对仗工整,情感递进自然,既见历史的血肉,又显精神的永恒,将“审美全息”中“感知与思维的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寥寥十四字中,触摸到红色记忆最动人的内核。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