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孙祝田:从宋彩霞老师诗作看审美全息下的诗意建构 [诗论]

浴阳轩主     发布时间: 2025/8/29 2:11:24
阅读:8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思维全息 创新有为 诗旅人生 审美全息
在诗歌的艺术殿堂中,著名诗人宋彩霞的诗作宛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作品不仅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的维度上,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世界。以下将从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及妙字佳句等方面,对宋彩霞老师的三首诗作进行评析鉴赏。


次韵张平生先生贺《黄河诗阵》四周年
宋彩霞(山东)
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
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
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
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
先看《次韵张平生先生贺<黄河诗阵>四周年》。这首诗以贺《黄河诗阵》四周年为主题,开篇“四载春潮天下知,砚田耕出总堪思”,便营造出一种蓬勃且深沉的意境。“四载春潮”,将《黄河诗阵》四年的发展比作春潮涌动,既点明时间,又赋予其如潮水般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该诗阵的活力与知名度。“砚田耕出”则形象地把诗歌创作比喻为在砚田辛勤耕耘,所收获的成果值得深思回味。此句从整体上奠定了诗歌对诗歌创作及诗阵发展的思索基调。
在意象运用上,“笺宽漫写千秋韵,水阔长吟万卷诗”,“笺”与“水”这两个意象相互呼应。笺是承载诗歌文字的载体,宽笺象征着广阔的创作空间,诗人可以在其上尽情书写千秋韵味;而水,往往与灵动、源远流长相关联,这里的“水阔”暗示着诗歌创作如广阔的水域,容纳着万卷诗篇,寓意诗歌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不息。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构建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

风骨方面,整首诗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对诗歌创作与诗阵发展充满期许的精神风貌。从“集里风声犹自远,刊中月影不曾迟”可以看出,诗集中所蕴含的诗歌之风声传得悠远,刊物中的月影按时呈现,寓意着《黄河诗阵》在诗歌传播与发展上持续稳定且具有影响力。“隔篱唱和真难得,天际红霞定可期”,“隔篱唱和”描绘了诗友们交流创作的和谐场景,“天际红霞”则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表达了对《黄河诗阵》未来发展如天边绚丽红霞般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展现出一种乐观进取的风骨。


雨中到曲阜
宋彩霞(山东)
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
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
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
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
《雨中到曲阜》一诗,“钟余千里外,小雨洗尘埃”,起笔便营造出一种悠远且清新的意境。千里之外传来的钟声,带着岁月的厚重与神秘,而小雨纷纷,似乎在洗净尘世的尘埃,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一同踏入曲阜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圣地。
在意象运用上,“坛坫飞花过,碑林积翠苔”,“坛坫”是古代盟会的场所,代表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飞花”从坛坫飘过,为这古老的场景增添了灵动与生机;“碑林”是文化的凝聚象征,积满翠苔则凸显出其历史的悠久与岁月的沉淀。这两组意象的组合,生动地展现出曲阜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历史的沧桑变迁。

从风骨来看,“风从原野起,绪接暮云来”,风从原野兴起,带来自然的气息与力量,思绪如暮云般连绵而来,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与深沉的思绪。“逝水承师训,尼山夜已开”,以逝水象征时光的流转,承接孔子的师训,尼山在夜中开启,寓意着在这片文化圣地,儒家思想的智慧如黑夜中的明灯被点亮,展现出对儒家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坚定信念,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骨。


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
宋彩霞(山东)
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
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
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
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
最后看《尼山孔庙与夫子洞(通韵)》。“壁上存灵脉,松风说未央”,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意境。孔庙壁上仿佛留存着古老的灵脉,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根源与传承;松风阵阵,似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未央”一词更增添了这种诉说的深长意味,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绵延不绝。
在意象运用上,“庙深藏礼乐,洞古孕石床”,“庙”与“洞”这两个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庙中深藏着礼乐文化,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古老的夫子洞孕育着石床,石床仿佛见证了孔子在此处的思索与成长,成为文化孕育的象征。“一枕川流静,千年野动苍”,“川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野动苍”描绘出历经千年,大自然的变化,动静结合,以简洁的意象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风骨上,“登临人自省,遗响在玄黄”,诗人登临此处,不禁自我反省,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这种对自我的审视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庄重、深沉的风骨,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身与文化关系的思索。
诗词大家宋彩霞老师的这三首诗作,在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与审美全息方面表现卓越。从意境营造上,每一首诗都能通过巧妙的文字组合,带领读者进入独特的诗意空间;在意象运用上,丰富且富有内涵的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多层次的诗歌内涵;风骨上,或积极进取,或深沉厚重,展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在审美全息的理念下,这些诗作融合了感知经验、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等诸多信息,以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为读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彰显了诗歌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