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的广袤天地中,每一首作品都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光芒。当代名家布凤华老师的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歌创作的丰富维度,在思维与审美上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
布凤华(山东)
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
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
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
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
诗作《秋登齐长城锦阳关有感》开篇“徒留雉堞峙轻寒,内外山河一色看”,便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略带萧瑟的意境。“徒留”二字,点明齐长城锦阳关历经岁月沧桑,如今仅余雉堞在轻寒中孤立,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与物是人非的感慨。站在关隘之上,内外山河尽收眼底,“一色看”虽描绘的是视觉景象,却也隐隐传达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的宏观审视。这就如同绘画中的远景构图,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略带孤寂的画面,让读者瞬间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情境之中。
颔联“鼎鼐几曾遭破碎,弟兄终究是团圆”,巧妙地运用了意象。“鼎鼐”在古代象征着国家政权,它的破碎暗示着历史上国家曾遭受的磨难与分裂;“弟兄”则代表着同胞,“团圆”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期盼。这种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将历史与当下的思考融合,从对长城关隘的实景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国家命运、民族关系的思索,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维广度。
颈联“登关应记沙虫苦,垂治须从百族欢”,进一步深化主题。“沙虫苦”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提醒人们在登临关隘时,不应忘却历史上那些惨痛的记忆。而“垂治须从百族欢”则提出治理国家应当以各族人民的欢乐为根本,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此联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期许,在意境营造上,从历史的沉重转向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层次丰富。
尾联“太息舆图尚残缺,东南怅望水漫漫”,诗人的目光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发出“太息”的感慨,表达对国家版图仍未完整的忧虑。“东南怅望水漫漫”,以景结情,“水漫漫”不仅是对东南方向海域的实写,更营造出一种迷茫、惆怅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期盼。整首诗在意境营造上层层递进,从历史的追溯到现实的思考,从对战争苦难的铭记到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展现出一种立体而丰富的审美层次。
依韵张平生会长贺《黄河诗阵》四周年
布凤华(山东)
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
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
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
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
《依韵张平生会长贺<黄河诗阵>四周年》一诗,首联“四载铿锵天下知,墨翻河岳蕴奇思”,直接点明《黄河诗阵》走过四年历程,已声名远扬。“墨翻河岳”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以笔墨描绘山河,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思想。此句将文学创作与山河自然相联系,赋予诗歌创作以宏大的气魄,如同将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湖海,展现出诗歌创作的广阔空间与无限可能。
颔联“屏前珠玉汇成海,笔底烟霞幻作诗”,“屏前珠玉”指代诗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创作的优秀作品,它们汇聚成海,可见作品之多、质量之高。“笔底烟霞”则将诗人笔下的文字比作如烟雾云霞般奇幻美妙,生动地描绘出诗歌创作所呈现出的绚丽画面。这一联在意象运用上,巧妙地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展现出当代诗歌创作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繁荣景象,体现了思维全息创新有为中对时代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颈联“郢客同吟薪火续,文澜长漾岁华滋”,“郢客”代指诗人,“同吟”表明众多诗人共同创作,传承文化的薪火。“文澜长漾”描绘出文学的波澜不断涌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滋润。此联体现了诗歌创作的传承性与持续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现出诗歌文化的生命力。从审美全息的角度看,诗人不仅关注当下诗歌创作的成果,更着眼于诗歌文化的长远发展,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起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厚重感。
尾联“再邀众彦乘风起,共绘宏图最可期”,诗人发出邀请,希望众多才俊能够趁着时代的东风,共同描绘诗歌创作的宏伟蓝图,表达了对未来诗歌发展的美好期许。整首诗围绕《黄河诗阵》这一诗歌创作平台展开,从其过往成就到未来展望,在意境营造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信心,在审美上给人以鼓舞与激励。
黄岩岛
布凤华(山东)
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
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
《黄岩岛》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思考。“嘴上功夫鞘里锋,沙滩白浪斗顽凶”,开篇便以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在黄岩岛问题上,某些势力表面上逞口舌之快,实际行动却如同鞘中之锋,未真正发挥作用。而黄岩岛的沙滩与白浪,仿佛在与“顽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此句通过对比与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氛围,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黄岩岛局势的严峻。
“廿年施尽宽仁术,已使宽仁变纵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二十年处理黄岩岛问题方式的看法。诗人认为长期的宽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视为纵容,这种观点虽简单直接,却引发人们对国际关系处理方式的思考。从思维全息创新有为的角度来看,诗人突破了传统诗歌抒情言志的局限,将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思考融入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关注时事、勇于表达的创新思维。在审美全息方面,这首诗打破了诗歌传统的含蓄委婉之美,以直白通俗的语言传递观点,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诗歌审美上开辟了另一种路径。
这三首诗,无论是从历史情怀的抒发,还是对文学创作的礼赞,亦或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在思维与审美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们在意境营造、意象运用、风骨呈现以及妙字佳句的锤炼上各有千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可能性,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