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
《左宗棠传》读后
布凤华
湖湘英气蕴风雷,未让金瓯坠劫灰。
抬榇西行惊朔漠,挥鞭北指靖氛埃。
桑田已换边尘净,青史犹镌姓字来。
最是残灯归里后,舆图犹向塞垣开。
评析鉴赏:
读罢七律《〈左宗棠传〉读后》,仿佛随诗人一同穿越晚清的风云,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位湖湘硬汉的铮铮铁骨。著名诗人布凤华先生全诗以"思维全息"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壁垒,用"审美全息"融铸景物与精神的交响,既见左宗棠的生平功业,更显其身后不灭的精神风骨,在多维观照中完成对英雄的立体礼赞。
诗的开篇"湖湘英气蕴风雷,未让金瓯坠劫灰",便以地域风骨为引,将个人置于时代洪流中观照。"湖湘英气"四字,既是对左宗棠籍贯与精神底色的点染,也暗合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这是"知古今传承"的思维体现;"蕴风雷"则以动态意象,写出其潜藏的魄力与时代即将掀起的波澜。而"金瓯"喻指国家领土,"未让坠劫灰"直指其收复新疆的壮举,将个人功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审美上跳出对人物的孤立描摹,而是将其纳入"家国大义"的宏大意境中,开篇便立起厚重的历史感。
"抬榇西行惊朔漠,挥鞭北指靖氛埃"两句,聚焦左宗棠最具传奇色彩的壮举,以细节勾勒彰显其决心与魄力。"抬榇"是何等悲壮的细节——带着棺材出征,以示必死的决心,这一意象直击人心,将其忠诚与勇毅具象化;"惊朔漠"则写出此举在西北大地引起的震动,从个人行动拓展到历史影响。"挥鞭北指"尽显统帅的果决,"靖氛埃"则言简意赅地道出平定叛乱、肃清边患的功绩。诗人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其功业,而是选取"抬榇""挥鞭"等极具张力的动作与场景,调动读者的视觉与想象,在思维上兼顾细节真实与历史叙事,于审美中让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既有画面的冲击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
"桑田已换边尘净,青史犹镌姓字来",笔锋转向功业的长远影响与历史评价,在时空流转中见其不朽。"桑田已换"暗示时代变迁、岁月流逝,而"边尘净"则是其功业留下的永恒印记——边疆的安宁不因时光而褪色;"青史镌姓字"更是跨越时空的肯定,将个人生命融入历史长河。这里的思维全息体现在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辩证认知,不局限于一时的成败,而是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其价值;审美上则通过"桑田"与"青史"的对比,营造出"一时功成,千古流芳"的意境,让英雄的意义在时间维度上得到延伸。
最动人者莫过于尾联"最是残灯归里后,舆图犹向塞垣开"。晚年归乡,油灯残照,本是英雄迟暮的场景,诗人却笔锋一转,写其仍在灯下翻看指向边疆的舆图——即便远离沙场,心系的仍是国家的边防。"残灯"是衰老与孤寂的意象,"舆图向塞垣"却是未改的初心与牵挂,这种反差将人物的精神境界推向极致。这里的思维全息,在于穿透"归里"的表象,直抵人物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审美上则以"残灯"的微弱与"塞垣"的辽阔形成对比,在静谧中蕴含着深沉的力量,让英雄的风骨在细节中愈发清晰。
全诗来讲,意象从"湖湘""金瓯"到"榇""朔漠",从"桑田""青史"到"残灯""舆图",既有地域符号、历史象征,也有生活细节、精神载体,共同构建出多维度的意境——既有金戈铁马的壮阔,也有灯下忧思的深沉;既有历史功业的辉煌,也有英雄暮年的赤诚。而诗的风骨,正藏在这全息的审美与思维中:不刻意拔高,却让英雄的精神自然流露;不局限于一事一物,却让其形象在历史与人性的交织中愈发厚重。
"抬榇西行惊朔漠,挥鞭北指靖氛埃"堪称全诗佳句。"抬榇"的决绝与"挥鞭"的豪迈形成张力,"惊朔漠"的震动与"靖氛埃"的果决相互呼应,寥寥十四字,将左宗棠收复边疆的壮举、决心与功绩尽纳其中,既具画面的震撼力,又含精神的穿透力,是历史真实与艺术感染力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