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孙祝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音 ——体味唐海民先生七律《白谷查山徒步》 [诗论]

浴阳轩主     发布时间: 2025/11/16 2:27:16
阅读:34次      分享到

原玉:

白谷查山徒步(新韵)


唐海民


羊群若雪草青青,更醉山花绽丽容。


远岫接天云漠漠,小溪拂地水淙淙。


身于寂寂石间立,心在茫茫雾里行。


一曲清音忽入耳,缘来自可享空灵。






 评析鉴赏:


行走山水间的诗意,从来不是简单的景物罗列,而是诗人思维与天地万象的全息共振。诗人唐海民先生的《白谷查山徒步》以新韵写徒步所见所感,在寻常景致中融入灵动的生命感知,既扎根于传统山水诗的意趣,又以现代视角捕捉自然与心灵的微妙共鸣,让每一处景致都成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首联“羊群若雪草青青,更醉山花绽丽容”,以素净笔触铺展山间春色。“羊群若雪”既写羊群洁白如积雪,又暗合草原的开阔意象,与“草青青”的鲜亮形成色彩碰撞,动静相衬间,草原的生机跃然纸上;“更醉山花”则由远及近,将视线聚焦于点缀其间的山花,“绽丽容”以拟人手法赋予花以情态,既见山花之艳,更显诗人沉醉其中的心境。这一联不作刻意雕琢,却在寻常景致中藏着对自然的赤子之心,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


颔联“远岫接天云漠漠,小溪拂地水淙淙”,转向空间的延展与声音的勾勒。远山与天相接,云雾弥漫如轻纱,“漠漠”二字写出云气的浩渺无际,拓展了画面的纵深感;近旁小溪蜿蜒,“拂地”显其轻柔,“淙淙”则以拟声词唤醒听觉,让静谧的山水有了流动的韵律。远与近、静与动、视觉与听觉在此交织,构建出立体的山水空间,诗人仿佛站在画中央,既可观远山云影,又能听溪水潺潺,物我相融的意趣渐浓。


颈联“身于寂寂石间立,心在茫茫雾里行”,由景入情,将笔墨转向内心世界。“寂寂石间立”写身体驻足于山石间,四周的寂静反衬出内心的活跃;“心在茫茫雾里行”则以“雾”为喻,写出思绪的缥缈与自由——躯体虽囿于一隅,心灵却可在云雾中恣意游走,超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这一联将外在景致与内在情思无缝衔接,“寂寂”与“茫茫”的对比,既见山境的清幽,更显心境的旷远,让诗意从描摹自然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体悟。


尾联“一曲清音忽入耳,缘来自可享空灵”,以意外之音收束全诗,境界顿开。山间本是寂静,“一曲清音”的闯入如点睛之笔,打破沉寂却不破坏和谐,反而让山水有了人的气息;“缘来自可享空灵”则由听觉转向哲思,偶遇的清音被视为一种“缘”,不必追问其来源,只需安然享受这份清空灵透的意境。此时的“空灵”,既是山水的本真状态,也是心灵摆脱纷扰后的澄澈,诗人以随缘自适的态度,将瞬间的听觉体验升华为对自然与生命的顿悟。


通读全诗,意象选择看似寻常——羊群、青草、山花、远岫、小溪、奇石、云雾、清音,却在诗人的巧妙编排下,形成了从外在到内在、从形到神的全息审美体系。诗人不局限于单一的写景或抒情,而是让视觉、听觉、触觉与心灵感知相互交织,使山水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精神的居所。这种“全息”,在于对自然细节的精准捕捉,更在于对景与情、物与我的深层勾连,让每一处笔墨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既有画面的质感,又有声音的韵律,更有情感的温度与哲思的深度。


颈联“身于寂寂石间立,心在茫茫雾里行”与尾联“一曲清音忽入耳,缘来自可享空灵”都是令人心动的佳句。前者以“身”与“心”的对比,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巧妙勾连,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后者以“清音”破寂,以“空灵”收尾,于不经意间点出山水与心灵的默契,余韵悠长。正是这种将具象景致与抽象情思全息融合的笔法,让这首徒步小诗超越了简单的记游之作,成为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音。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