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七绝·美国佩洛西窜台》赏析
作者:楼晓峰
(引用诗文发表于2022年12月22日中华诗词学会网“诗词云”平台,系用户推荐作品,由“淡泊明志”诗友推荐)
原文展示:《七绝·美国佩罗西窜台》
自古神州土一方,焉容外力助称王。
雄师不是清谈客,夜半狼来好试枪。
诗作原文赏析
作者首先选择当年发生的一个极具典型,且与中国领土主权直接相关的国际政治话题为抒情主题,题意明朗通透,无需添加任何修饰成分。
一、自古神州土一方:历史根源
首句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领属关系之角度切入话题,以历史为根据,申明中国政府对于台湾主权之神圣不可侵犯。而行文语言则多选用形象化的文学词汇,如“神州”、“土一方”,目的是将一个抽象的地域领属概念形象化、意象化,借此营造出具有美感效果的文学意境。
二、焉容外力助称王:家国情怀
次句承接首句话题,表面上似从纯主观的角度抒发诗人的家国情怀,然而,这种家国情怀是根植于大众意识基础上的,具有普遍的主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它实际上抒发的是中华民族大我在领土主权问题面前没有选择余地的思想感情。虽为主观内涵,却于潜意识中交织着客观的历史渊源和法理逻辑。
三、雄师不是清谈客:人民意志
既然依据充足,民心一致,就理当转“清谈”为“务实”,表现出中国军人在豺狼来临之际的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以挫败佩洛西等国际狂妄者的一切阴谋。何况此句的主语是“雄师”,它是一种绝对务实的主体。“雄师”与“清谈”原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是用一个否定式词语“不是”加以界定,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便顺理成章。
四、夜半狼来好试枪:武略行动
结句从佩洛西到达台湾的时间特点入手,以解放军的“试枪”行动为全文作结,全句是一种前因后果之逻辑演绎。据行家推算,从美国到台湾若飞直线只需四五个小时,而佩洛西却飞了七个多小时,夜半才到台湾。因为有白天不敢来,半夜来,而且转道来,足以证明做贼心虚,见不得人的前因;于是自然就有解放军果敢“试枪”的后果。
全诗严格按照起、承、转、合之章法行文,四句内涵依次为历史根据,家国情怀,人民意志,武略行动。四句话各司其职,起、承、转、合线索清晰明了。
艺术特点概括
一、通体透明不存理解障碍
此诗从题目到内容,从词语到诗句,从概念到意境,从形象到意象,可谓句句通透,字字明白;既无一语多解之歧义,更无佶屈聱牙、艰涩晦滞之概念和语汇。
二、因果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此诗最突出的文学手段在于因果关系的纯熟运用。纵观全诗,一句之中、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都设计了巧妙的前因后果关系。一句之中如结句的“夜半狼”是前因,“试枪”是后果;句与句之间如起句的内涵是前因,承句的内涵是后果;联与联之间第一联内涵是前因,第二联内涵是后果。这些一环扣一环的前因后果好比是无形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第推动着诗词情节的发展。
三、意象组合实现文学目的
全诗借助起、承、转、合的内涵交接,通过“神州”与“土一方”,“外力”与“称王”,“雄师”与“清谈客”,“夜半狼”与“试枪”等四组相对或相反意象组合,把佩洛西串台所引发的中国人民对于台湾问题的历史根据、家国情怀、人民意志、武略行动等形象或抽象画面交织成一张严密的逻辑与因果之网,为中国人民捍卫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尊严画下了一个圆满句号,最终实现诗词创作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