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之拗救
拗救,是挡在格律诗进阶道路上的一块顽石,无可回避,初学,难之亦难;探学,易之则易。熟之,则犹如脱疆野马,在平仄寸地中驰骋;反之,则迷糊点评,贻笑大方。下面,结合本人对拗救浅学的认识,以五言诗常格(七言诗常格大致和五言相同,故只举五言例,以求明了)为例,一一渐进说明:
一、五言诗常格句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拗救
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有时可以有补救的办法,凡经过拗救的拗句,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本句自救
1.孤平拗救。是指常格中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应平而仄,这时就要在本句第三字的位置用平声补救回来,否则犯孤平,孤平句式为(仄平仄仄平),在格律诗中,犯孤平就是犯忌是不可取的。经过拗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平平仄仄平,
拗格:仄平平仄平。
2.三拗四救。是指常格中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应平而仄,这时就要在本句第四字的位置用平声补救回来。经过拗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平平平仄仄,
拗格:平平仄平仄。
3.四拗三救。是指常格中的(平平平仄仄)第四字应仄而平,这时就要在本句第三字的位置用仄声补救回来。此拗句与“三拗四救”类似,但根据解释它是在第四字犯拗的时候才补救,故还是单独列项。经过拗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平平平仄仄,
拗格:平平仄平仄。
(二)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又分为:大拗救、小拗救和两救。拗救有条规则: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救前不救后。那怎样区分大拗和小拗呢?我们采取以平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作为参照加以区分的方法,凡在五言一三位置有平仄变化的,就定性为小拗;凡在五言二四位置有平仄变化的,就定性为大拗。
1.大拗救。所谓“大拗”,指的是五言出句中二、四字位置的平仄有变化,出句为(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第四字应“平”而“仄”,句式为(仄仄平仄仄);那么就在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位置用平声补救回来。经过拗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拗格: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2.小拗救。指的是五言出句中第一、三字位置的平仄有变化,出句为(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第三字应“平”而“仄”,句式为(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在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位置用平声补救回来。有时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拗格: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3.两救。指的是出句中第三、四字位置的平仄有变化,对句在相应的位置上也发生变化的拗救句。出句为(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第三、四字应“平”而“仄”,句式为(仄仄仄仄仄),因在出句第四字位置平仄有变化,出现大拗,故在对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位置用平声补救,句式为(平平平仄平);又因出句第三字位置应平而仄有变化,出现小拗,故在第一字位置用仄声补救。经过两拗救,合律句式如下:
常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拗格: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
对两救这一概念本人是颇有微词的。首先,这个拗句式(仄仄仄仄仄)出现了“三仄脚”,这是犯了格律大忌的;其次,再到对句(仄平平仄平)中的第一字为什么用仄声来救也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如果是小拗必救,它相应变化的位置也是在此句式的第三字,因为前面这位置已经救了大拗,如再救小拗只能往后救,但在五言常格中第五字的位置平仄是不能改变的,现在只剩下第一字的位置可以拿来变动,这样一改又违反了拗救句中的“救前不救后”的规则。此拗句式的两次“触礁”也算合律!古人这一做法,在今人看来是有些费思量了,“前人当表率,后人方能进”。
本人通过对拗救的浅识,运用“穷举法”把五言拗救句式大致列出。在创作的过程中和认知古人的作品中,通过比对,才能更好的把握格律的尺度。“学无止境,惟有精进。知识全固,文葩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