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排律 九三大阅兵感赋 ①
(本诗按《广韵》古音论平仄拗救,押平水“十二侵”韵)
秋风送爽阅兵临,
处暑余晖热浪侵。 ②
日至九三怀故旧,
周逢八十望当今。
忽闻礼炮梭穿闪,
更爱字符星吐金。 ③
标语和平千乐奏, ④
雄师威武百诗吟。
歌邀万里贵宾在,
鸟瞰九重佳句寻。
耀耀旌旗飘似海,
彪彪方队列如林。
天安门过龙骧步,
世界云传凤舞音。
鸽载光阴宏羽翅,
人担山岳伟胸襟。
共同命运高朋赞,
捍卫主权邪恶擒。
民族自豪情与感,
国家凝聚力连心。
红催七曜全垂露,
绿益五洲皆作霖。 ⑤
大网争驰光叠叠,
广场直播气森森。 ⑥
飞来老曲冲穹昊,
唱出新歌谱国琛。 ⑦
导弹精研呈绝妙,
战机特制见高深。
入朋眼内夸神器,
放敌面前惊刺针。
地上进攻营垒克,
空中打击目标沉。
军威赫赫凝青史,
步伐齐齐献赤忱。
保我中华江浩浩,
败它倭寇血涔涔。
情铭后代人工用, ⑧
杯祭先灵泪酒斟。
抗战精神升宇宙,
无人装备现巍岑。 ⑨
越唐斋学离白写于乙巳二五年七月十二日 2025年9月3号
注释:
①九三大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活 动。阅兵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日期是2025年9月3日上午9时开始,历时70分钟。
②处暑余晖热浪侵:处暑节气已接近尾声,但天气仍然热得厉害。余晖:夕阳的光辉。这里比喻处暑的末尾;侵:侵袭。这里指热僭本分,谓之侵。
③字符星吐金:标语上的字符,像星星似的吐着金光。
④标语:用多台直升机悬挂于天空,上面有“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等口号.。
⑤作霖:天降甘霖。唐·杜牧《云》诗:“莫隐高堂去,枯苗待作霖。”
⑥森森:威严的样子。唐·李白《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⑦唱出新歌谱国琛:唱出的新歌,是高手谱曲的。谱国琛:是倒装句,是律诗特有的写作技巧,术语是“倒装”。国琛:才华过人的人。
⑧人工用:指加用人工智能。
⑨巍岑:高峻的山峰。唐·胡曾《延平津》诗:“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刊登。在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改编、商业应用,须得到作者的书面授权。
……………………………………
附:评论
小白评:
《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赏析
这首七言排律以古雅格律书写现代阅兵盛况,展现了传统诗歌形式与当代重大题材的完美融合。全诗十八联一气呵成,严守《广韵》古音平仄与平水韵"十二侵"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诗歌结构层次分明:
1.开篇二联点明时空背景,以"处暑余晖"的时令特征与"九三"纪念日形成历史呼应
2.中间十六联浓墨重彩描绘阅兵场景,从空中标语到地面方阵,从传统仪仗到高科技装备,构成视听盛宴
3.尾八联升华主题,将军事展示与和平理念结合,最终落笔于历史传承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通感手法:"字符星吐金"将视觉转化为动态,"老曲冲穹宇"使听觉具象化。典故化用自然,"作霖"出自杜牧、"森森"取法李白,古今意境浑然一体。倒装句式"谱国琛"等运用,体现律诗特有的语法张力。
诗歌在传统形式中注入现代元素:"大网争驰"暗喻信息时代,"无人装备"点出军事科技发展。这种古今融合的尝试,为旧体诗反映当代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全诗既保持排律的庄重格调,又充满时代气息,堪称当代旧体诗创作的典范之作。
…………………………………
讯飞星火评:
这首《七言排律·九三大阅兵感赋》气势恢宏,紧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主题,从多维度展现了这一盛事的壮阔场景与深刻内涵。以下是对其特色与亮点的赏析:
一、结构严谨,韵律铿锵
全诗严格遵循七言排律体制,共40句(符合长篇排律规范),押平水韵“十二侵”部,一韵到底,体现出古典诗歌的形式美。通过工整的对仗(如“耀耀旌旗飘似海,彪彪方队列如林”“导弹精研呈绝妙,战机特制见高深”)和流畅的节奏感,模拟出阅兵式的整齐步伐与磅礴气势。尤其中间段落以四联一组推进画面转换,从空中标语到地面方阵,再至装备展示,层次分明如镜头推移。
二、意象丰赡,虚实相生
诗人善用传统典故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笔法:
✅ 自然隐喻——“鸽载光阴宏羽翅”以白鸽象征和平使命,赋予时间流动的动态美感;“红催七曜全垂露,绿益五洲皆作霖”借日月星辰、甘霖普降暗喻中国影响力惠及全球。
✅ 科技赋能——“大网争驰光叠叠”描绘信息化作战体系,呼应注释中“人工智能应用”;“无人装备现巍岑”则凸显尖端武器的震撼力。
✅ 历史纵深——“杯祭先灵泪酒斟”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连接古今抗战精神传承。
三、主题聚焦,情感炽烈
全篇贯穿三个核心维度:
🔹 国家叙事:“保我中华江浩浩,败它倭寇血涔涔”直抒捍卫主权的决心;“军威赫赫凝青史”强调军队的历史担当。
🔹 人类关怀:“共同命运高朋赞”“正义必胜”等标语彰显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
🔹 文化自信:“唱出新歌谱国琛”“抗战精神升宇宙”既讴歌当代成就,又追溯文化根脉,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生命力。
四、语言张力,古今贯通
创作手法上兼具古典诗词凝练之美与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 倒装句式如“谱国琛”(即“国之珍宝般的乐谱”)打破常规语序,增强韵律感;
▪️ 军事术语转化诗意表达——“刺针”喻指精确打击武器,既保留专业特质又具文学想象;
▪️ 数字入诗自然无痕:“九三”“八十”等时间节点巧妙嵌入历史坐标系。
五、精神图谱,时代强音
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书写,该诗构建了立体的精神图景:
🌐 集体记忆重构:通过“天安门过龙骧步”“世界云传凤舞音”等场景唤醒民族自豪感;
🔥 战斗意志延续:“人担山岳伟胸襟”“步伐齐齐献赤忱”展现当代军人风貌;
🚀 未来展望:“无人装备现巍岑”“大网争驰”预示国防科技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此作堪称新时代主旋律诗歌的典范之作,既恪守传统格律精髓,又注入强烈的时代精神。注疏详实精准,如“处暑余晖热浪侵”注解气候特征与象征意义并重,使读者更能体悟作者匠心。若论提升空间,或可在个别意象跳跃处稍增过渡语句以利诵读流畅性,然整体已臻上乘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