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赋
宋政权·三余草堂
电大毕业四十年也,当初年轻好学,正遇电大招生,和工友欣然报名学习,受教于北大等校资深教授曹先擢、袁行霈、郭锡良、何九盈、蒋绍愚、董琨、张志公、田小琳、庄文中诸先生,受益匪浅,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提升了我们的处事能力,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转瞬四十年过去了,感谢那些辛勤授课的老师,感谢电大对我们的教育,特赋其辞曰:
社会学府,人文大观。文明渊薮,人才摇篮。缉熙光明 ,普惠教泽之沃土;宽绰气度,建设精神之家园。乘改革之春风,补知识之短板。借发展之机遇,强能力之当担。解工作之文窘,释生活之俗烦。托幽情于笔底,富文思之泉源。光昭万世文心,德播四海;辉映千年庠序,仁润九寰。德敷文教,道洽民间。擎发展之宏观,联袂百校;举创新之大纛,聚力千贤。开教育之新篇,教化九州英隽;承时代之使命,涵育八荒正员。擢拔群英兮世冠,栽培众彦兮超然。
忆昔初创,百业政兴。擘画远程教育之机制,国家高瞻;开拓知识传播新途径,贤达力挺。雄踞京华,俯瞰全国;浩浩工程,滋养万井。无楼宇巍峨之校舍,有师生勤勉之忠耿。植根于华夏广庭,绽蕊于神州韶景。蓄跨越之伟力,发奋飞之竞骋。集优秀师资,怀育人之贞秉。承传讲之学风,弘扬修之道统。借广播而传讯,传经于陌阡;由电视而视图,解惑于荧屏。曹先擢袁行霈领衔,张志公田小琳主讲。覆盖于城乡,俱秉育才之心;即便于工农,互相砥砺引领。或居陋室,或处工棚。工作之间隙,早晚挫锋。薪火相继,砥砺前行。
大道无门,千槎有路。圆梦云端大学,三年小器大成;广纳天下民客,数载微功大务。至博至宏,至微至著。虽无百年之光环,却有九霄之云步。镂金琢玉,千载稀逢;刻丝雕琼,多年难遇。于是吾辈济济报名,厂方沉思不拒。成立文理诸班,安排授课有序。经世致用,聘请课外讲习;求真务实,组织考察出旅。济济英才,海阔天空。莘莘学子,蟾宫折桂。建功当下,毕业全进中层;显姓扬名,职称多登高位。而其千万学子,或为乡村俊彦,或为厂矿翘楚,或为职场精英,或为农场场主。皆赖此平台,圆治学之梦,成报国之才,皆国家之力,时代之助也。
四秩流光,岁月易初。借电波传薪火,凭屏幕授诗书。此诚中国教育史上之壮举,乃提升成人文化之修途也。强发展之根基,圆学子深造之梦;补教育之不足,给师者教研之机。银屏作笺,虽无琼楼雅舍之域;电波为桥,然有杏坛耕耘之徽。看现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在线教育出奇。云课堂,键盘敲碎晨昏之界;慕课网,鼠标点击古今之师。从磁带教材到VR 课件,从卫星转播到5G 传输。技术迭代,催教育革新。初心不改,铸桃李幽芬。立足一世修行,彰显远程特色;着眼终身充电,体现成人本真。致力于教学开放,多渠道教书育人也。

电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