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政治家,执政期间造福地方人民,为人津津乐道;他是一个文学家,一生创造无数诗词歌赋,为后世所吟咏;他更是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历经宦海沉浮,却不忘初心。苏轼,一个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才子,一生创作无数诗词佳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苏轼跌宕一生,却心神安宁,平淡自然,在我看来,莫过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罢。
苏东坡可以说是宋代为数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个人,也正是这出人的才干给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语堂的话说,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以人物论,有好似英国小说家萨柯雷。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倒有几分像法国的雨果,而他动人的特点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光从这点看,便可知苏轼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个性与人生。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东坡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东坡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东坡的宿命。
也许正是苏轼那不合时宜的个性,使得他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世泰然,宠辱不惊。
正所谓“诗人不幸诗家兴”,“乌台诗案”, 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苏东坡仿佛一个精力充沛的老顽童,精神饱满。民间留下不少有关苏东坡的传奇佳话。用当今的话来说,苏东坡是一个十足的“吃货”,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在贬谪期间,俸禄微薄,但这并不能阻止一颗“吃货”的心,他独创的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味佳肴流传至今,也让后世了解了这个大文豪充满生活情趣的一面。也正是喜爱美食这一点,可以看出苏东坡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是充满热爱的。可以想象得到,在官场混迹一日的苏东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亲自下厨,一碗冒着热气的东坡肉,便能扫清一身的俗尘,给内心一缕温暖。这一碗东坡肉,是他阔达的体现,亦是给予其力量的源泉。
苏东坡一生几经浮沉,接二连三的贬谪打击没有让他感到沉痛不堪,唯独丧妻一事,使得苏东坡回首时沉浸于悲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王弗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无法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苏东坡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将现实与梦境相并论:阴阳两隔这么多年,你我若相见,你也应该认不出我了,我早已满面风尘,鬓如霜雪。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假设,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可见情之真切。
在时空交错的季节里,温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为世界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刹那。那惊鸿一瞥早已使人迸发全部的热情与爱意,将所有的苦难转化为光明、微笑,使人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同于东坡自己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前者心中已无恨怨,已无荣辱,心自释然,当下就是最好;后者却心中仍有怨恨,仍有荣辱,总想遁世而去,而这世,却是遁不去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起起落落,荣辱成败,莫不是一阵风雨一阵晴。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弹冠相庆也好,唉声叹气也罢,都不能改变即成的事实,何不轻带蓑衣,随遇而安,我心安处,便是吾乡,那儿“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