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大道至简
《庄子》一书中,庄周在那个信奉神明的年代提出了“无神论”的观点,对于认识论和宇宙观、以及伦理思想展开了阐述。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我看来,庄子与老子最重要的相通之处在于“大道至简”,对于世界万物的基本原理,以最简单的语句阐述,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周王朝崇拜的最高神明为" 天" ,认为它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并与宗法制度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将周天子称为" 天之元子" ,使" 天" 又成为周天子的祖先,从而提高与巩固了周王的地位与权威。将神权与王权结为一体,增加了政权的神圣性。受到周王朝传递下来的观念影响,至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并起,各自为政,政权下移,周天子的统治权名存实亡。其神学理论"以德配天" 已不堪一击,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社会的变化是周天子失德的体现,宗教神权遂产生了动摇与下移,诸子百家对神学也展开各自阐述,孔子也把其宗教观概括为"敬鬼神而远之"[①]而庄子把“天”赋予了自然的含义,“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②]庄子认为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晓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熏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万物的规律,并非具有人格化特点的神明。“天与人一体”、“天下一气耳”等阐述“天人关系的语句贯穿《庄子》全篇,实际上,这也是对鬼神存在的否认,是封建时代神学统治后期,打破思想桎梏,提出无神论思想的重要内容,展开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生的哲学角度观察。从古至今,“永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③]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此后千年,苏子瞻继承了庄子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于黄州赤壁写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④]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即使是向来所追求的天长地久,也不过须臾之间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五百多年后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即毁灭,毁灭亦生存。我们力求安稳的生存时,我们就必须接受可能在毁灭自己精神上满足的生存的事实。反之,如果当我们做好面对未知生活的准备后,也许就可以迎来自己所坚定的精神上满足的生存。《庄子》并没有对宇宙观展开十分详细的论证,而是在部分篇目论述中有所涉及。“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⑤]庄子对于宇宙的本质至上而下展开了层层描述:第一层是“未始有物”,意思是从来就没有任何物质存在过;第二层是“有物矣,而未始有封”,意思是认为有物,但“未始有封”,也就是说明宇宙是无限大的;第三层是“有封,未始有是非”,意思是宇宙和万物都是有界限的,但从来没有是非,宇宙观影响我们的世界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认为宇宙“未始有是非”,那么宇宙就只是“存在”而已,如此便可返璞归真;最下层认知是“有是非,道亏而爱成”,如果认为宇宙本身有是非,那便是人为地割裂了存在,背离了道,产生了偏爱。“齐物”不是抹煞事物的个性,泯灭是非对错的界限,恰恰是要正视事物的不同。庄子所表达“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齐一,万物平等的意思,更本质的是指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也就是“道”相同。万物虽然形式各异,变换万千,但本质和规律是一致的,既然万物齐一,那庄子认为,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和万物融为一体。伦理道德方面,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庄子》中有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庄周继承了孔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⑥]的宿命论,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⑦]所强调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庄子·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庄子的道德是自然之道,是与孔子社会伦理道德观相对的一种个体生存的道德观。庄子认为道德是事物和人类的自然本性,它不是外在于人,而是人内在的真性情。庄子所提出的“忘天下于天下,以天下忘天下”,具有遁世色彩的消极观点,也正反映了庄子本人的真性情,在《庄子·逍遥游》第一篇就提到大自然自由的生命,生命自由,万物自由。庄子生活的时代给了他极大风险,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庄子都无法安心的享受物质生活。他从内心里对财富感到鄙夷,宁愿生活贫困,不甘于被名利所束缚。“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⑧],若没有任何束缚,心灵便可以得到解脱,从而获得灵魂的解脱和自由,这才是庄子所求。大道至简,世间万物的规律在《庄子》中由繁入简。庄子始终从人的问题出发,以是否符合人性作为衡量一切关系的标准,他以“道”观物,反对世俗的知识和道德观,还原它们的本真之美,把人与世界的功利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把人的现实生存世界转变为审美生存境界。[①]《论语·雍世》[②] 《庄子·大宗师》[③] 《庄子·大宗师》[④] 苏轼《赤壁赋》[⑤] 《齐物论》[⑥] 《论语》[⑦] 《道德经》[⑧] 《庄子·秋水》
发表时间:2022年02月14日 21:55:43
分类: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