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樊于期》
作者:唐驳虎
秦关血战溃雄师,函首燕台报故知。
易水风寒颅掷处,咸阳月暗剑横时。
魂销故国三更柝,泪尽荒原万古碑。
纵使将军头已断,犹教暴主颤宫帷。
注:于期是中国战国末期的人物,早年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秦国的将军。他因得罪秦王嬴政而被迫出逃,后来辗转流亡各国,最终投奔燕国。樊于期在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参与了成蟜的叛乱。当时,吕不韦为了报复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五国。成蟜只有十七岁,不谙军务,忙召樊于期商议。樊于期平时就憎恨吕不韦纳妾盗国的事,便乘机对成蟜说:“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他还揭露说吕不韦这次派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想借机除掉他,并进而献计道:“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樊于期便假意对来使说大军即日移营。使者去后,樊于期就起草一篇檄文。檄文四下传布,秦国人多听到过吕不韦进妾的传闻,等见到檄文中有关于怀妊奸生等语,才信是实。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于期再次率军攻打赵国,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于期畏罪不敢回秦国,后叛逃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以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国太子丹惧怕,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樊于期,便自己去见樊于期,说:“秦王对将军,可谓是十分恶毒,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眼下又重赏缉拿将军,要怎么办呢?”樊于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说:“我每想到这些,真是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荆轲说:“今天我有个计策,能解燕国的忧患,又可报将军之仇,你看怎么样?”樊于期问是什么计策,便说:“我愿得到将军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开心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听到这儿,樊于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内心做出牺牲的决定。随即拔出佩剑自刎,献出头颅。
樊于期为报秦王灭族之仇,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首级帮助荆轲实现刺杀秦王的计策。他与荆轲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壮举,成为后人“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评价的证据。后世史家曾以樊于期和同时期的秦将桓齮名称发音相似及记载时间接近为由,认为二者为同一人。但这种可能性基本没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