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黄龙诗社《秋日·物语》上刊作品选评 [点评]

吉林精品     发布时间: 2024/11/17 14:18:16
阅读:233次      分享到

  一、王焕廷《望晚秋》
霜染枫林色愈深,稻香醉了老农心。
西风应是龙呼吸,吹得家乡遍地金。
  刘占才点评:一首绝句,不必也不可能句句精彩,只要有一句精彩便可照耀全篇。王焕廷老师这首《望晚秋》就是如此。
  诗的转句“西风应是龙呼吸”十分精彩,读后令人眼前一亮。这句把西风比作龙呼吸,想象奇特,比喻大胆,生动形象。在传统文化之中,西风往往给人以凄凉之感,没落之哀,如“古道西风瘦马”等。在近代文学中,西风又往往代表了腐朽没落的势力。而王焕廷老师能跳出传统观念之苑囿,以惊人的想象和神奇的构思,把“西风”和“龙呼吸”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出人意料的大胆的比喻啊!这个比喻不但生动形象,而且突出了西风的巨大威力,自然引出合句“吹得家乡遍地金”。转合二句意境壮阔瑰丽,衔接天衣无缝。使小诗在完美中收官。

  二、蔡婧月《串辣椒》
玉润鲜红百媚娇,村妮纤手纫针缭。
柔情借助纯棉线,辣得秋光似火烧。
  张志田点评:这首诗有生动鲜活之美。首句以“玉润鲜红百媚娇”描绘辣椒,用词优美,赋予辣椒娇艳之态。“村妮纤手纫针缭”展现出乡村生活场景与人物动作,画面感十足。后两句“柔情借助纯棉线,辣得秋光似火烧”,是“旧体新诗理念”的践行诗句。巧用拟人手法,将辣椒的辣和红与秋光相联系,比喻新奇,富有想象力,使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与独特韵味。

  三、孙炳玲《落叶》
飘零辗转任风旋,几度霜侵几度煎。
圆得初心桑梓梦,归根不忘那方田。
  张国忠点评:本周作业是《秋日物语》,孙炳玲诗友的三首小诗,都很精彩,其中以拟人写法创作的《落叶》,尤为感人。
  或有人问:物有情感吗?答曰:有,落叶就有。你看它在风摧霜侵时的态度,便知其有生命、有情感:飘零辗转任风旋,几度霜侵几度煎。多么难舍、多么凄凉、多么无奈!但是,小物必然无法抗拒自然法则,风来任辗转,霜来任相侵,其中的煎熬,唯有自知。孙炳玲诗友将落叶的情怀已经写得很深刻了。转句更上层楼,落叶面对风霜相摧,忆起一季轮回,自己由初绿到茂盛、到整个树体的繁荣,这种初心和梦之追求,其实已经实现过了,本应已无所求了。但是,作者并未以此为足,追加落叶之愿,“归根不忘那方田”,化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意却无一重字,相当巧妙。
  整首诗句句赋落叶以情感,以人性,十分感人。

  四、丁渝山《观草》
纤身载载色青黄,搏雨挥风抖雪霜。
若是土中根缺钙,焉能火后举春光。
 王连阁点评:渝山老师这首七托物言志,亦物亦人,通过赞美小草顽强不屈,春来再绿,颂扬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前两句是说,小草纤身无畏,迎风斗雪,春绿秋黄,离离不屈,枯荣载载,生生不息。后两句设问一转,递进一层,因为根从土壤中吸收了“钙”,它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的“钙”或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的不朽精神。也是我从这首七绝读到特别之处所在。粗浅理解,不当之处还请见谅!另,诗作词语再精细些更好。

  五、赵春岐《豆蝈蝈趣事》
薄翅如弦曲未停,短裙慢舞溢才情。
草丛简谱无休止,总为烟村唱美声。
  张景芳点评:赵春岐同学这首豆蝈蝈,写的是童年童趣。这首诗最大的特点,通篇贯穿着一个“情”字,所以读起来亲切,感人。诗,就应该以情取胜,没有情就没有诗。一二句,“曲未停”,“溢才情”,即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中取的物象,为写情服务,做到了情景相融,景语即情语。转句“草丛简谱无休止”,想象奇特新颖,有新诗元素。结句虽属虚写,确是对家山大自然景物的极度赞美,“唱美声”,使人赏心悦目。

  六、姜永亮《秋日物语三题》
雁 阵
归路高空作展台,金风万里鉴其才。
或人或一方成字,便有相思钤印来。

枫 叶
西风一劲闹秋寒,红蝶梢头韵半残。
莫道荣枯等闲事,经霜更显寸心丹。

芦 花
霜也侵来风也欺,飘摇昂首出云姿。
白头守望寒塘畔,别样深情孰可知?
  陈玉峰点评:秋日物语,生出三首小诗。其实,一切物语皆人语,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物象,委婉表达主人公复杂的心态。这三首绝句中雁阵、枫叶、芦花三种物象的背后,其实表达的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
  首先说第一首《雁阵》。大雁的固定意象之一,就是鸿雁传书。主人公试图通过秋雁南迁这一自然属性,托物言情,寄托相思。转结两句,“或人或一方成字,便有相思钤印来”,把雁字想象成一位天然书法家的杰作,时而一字,时而人字,堪称奇特而壮美。不仅如此,还要刻上名章,自然生趣,令读者浮想联翩。
  再说第二首《枫叶》。前两句算作铺垫,不算高端,但转结两句“莫道荣枯等闲事,经霜更显寸心丹。”确是异峰突起。作者采用议论的手法,通过枫叶经寒后,反而无限妖娆这一自然属性,揭示了人类情感中最复杂的层面,那就是,历经苦难的爱情,更显得凄楚动人。
  最后说第三首《芦花》。受《诗经》中那首《蒹葭》固定意象的引导,同样也是把读者带到了凄美的爱情天地,通过秋日芦花守望寒潭这一自然属性,表达了主人公扑朔迷离的茫然心态。尤其转结两句“白头守望寒塘畔,别样深情孰可知?”运用设问之笔,直接而热烈,把久抑于心中的渴望呼之即出,痛快淋漓。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诗就是弯弯绕。诗人如能在自造的意境里,借助外物,驰骋思绪,上下求索,抒发情感,最后把读者都弄得迷迷糊糊,那就成功了。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