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精品
的个人主页
首页
个人作品
诗书画苑
收藏推荐
诗坛互动
留言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黄龙诗社《国粹中医药》上刊作品选评
[点评]
吉林精品 发布时间: 2025/1/15 10:27:23
阅读:177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关键字
一、袁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奖》
穿空漫野鹿鸣呦,荡尽人间疾疟愁。
若把青蒿拟甘露,净瓶便是古神州。
刘占才点评:
袁丹老师这首诗写的新颖大气,值得欣赏学习。
前二句“穿空漫野鹿鸣呦,荡尽人间疾疟愁”。此二句含义丰富,颇有韵味,耐人咀嚼。首句表面上是写鹿鸣声音之大,传播之远,但细思之又有深刻含义。“鹿鸣呦”既包含屠呦呦的名字,又暗含着屠呦呦名字的由来。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穿空漫野”,表面上写鹿鸣声音之热烈、清脆、响亮,暗示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作用之大,影响之广,意义之深。“荡尽人间疾疟愁”,直接写出青蒿素的巨大作用,对人类的贡献。“荡尽”一词,用语干脆利落有力。
后二句“若把青蒿拟甘露,净瓶便是古神州”。巧用典故,想象新奇,比喻形象,内容恢宏,风格大气。玉净瓶盛甘露,运用了《西游记》中的南海菩萨观世音普救苍生的典故。其中的玉净瓶中的甘露,不仅仅是一种宝物,更象征着卓越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它可以拯救苍生,甚至起死回生。诗人把青蒿素比作甘露,既表现了青蒿素的巨大作用,更体现了发明者屠呦呦的卓越智慧和慈悲之心。合句进一步把比喻延伸,如果说青蒿素是甘露的话,那么净瓶便是古神州。我们古老的神州,象盛满甘露的玉净瓶,向人间挥洒智慧,奉献慈悲,献出大爱。这不但赞颂了屠呦呦本人,更赞颂了她的发明,也说明屠呦呦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诗人这两句运用比喻,不但新奇形象,而且目光高远,恢宏大气,把诗的主题由赞美个人升华到赞美国家民族的高度,实在是惊人之笔,为之点赞!
二、王焕廷《村医》
夜诊常携三径月,晓行时挂一身霜。
青春梦想留何处,万户千门送健康。
张志田点评:
小诗以质朴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村医形象。开篇“夜诊常携三径月 ,晓行时挂一身霜”,巧用“夜”与“晓”的时间跨度,描绘其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艰辛,展现敬业精神。月下出诊、霜染归途的画面感,更增添了几分诗意与坚毅。
后两句“青春梦想留何处,万户千门送健康”直抒胸臆,点明村医将青春梦想倾注在为千家万户送健康的事业里,舍小我、顾大家,情感真挚,让读者感受到基层医者平凡中的伟大,字里行间满是敬佩之情,能够引发读者共鸣。
三、王连阁《乡医》
百病合参凭剂汤,一笺一枕坐厅堂。
杏林春暖新芽短,遍有悬壶济世郎。
张景芳点评:
乡医,这是一个大题材,不好写。然而连阁诗友,却写的如此轻松。短短四句,一环扣一环,栩栩如生。首句“百病合参凭剂汤”,写出了乡村医生的使命。承句“一笺一枕坐厅堂”,即把脉开方,写的生动俏皮。写岀了乡医的形象。转句“杏林春暖新芽短”,转的漂亮。写出了杏林的春天,新芽如笋,多么美好的医疗形势啊!结句“遍有悬壶济世郎”,是诗人对乡医的肯定,赞美和期盼。好诗!
四、许立国《有感杏林春暖中医佳话》
一丸一散不收金,病愈只须栽杏林。
君看郎中坐三甲,发财树又绿芽簪。
王连阁点评:
一首七绝,揭示杏林古今实象,发人深省。
前两句说古。据记载:东汉神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消二万余斛,尚余甚多。可谓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后两句道今。只要郎中就职三甲医院,立马能财源滚滚,即所谓“发财树”就会蹭蹭窜出绿芽来。现实也的确如此,难道是医者不仁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是人心不古医德滑坡,还是社会发展人们更务实了,天知道。
诗作用短短二十八个字,通过古今对比,把当下突出的社会问题揭示出来,读来入心。诗人要有风骨,诗才能有灵魂。是首好诗。另,三句用属特定句式,无碍。
五、于柏春《赞中医》
黄帝神农情亦真,推拿针灸法门深。
望闻问切明千病,丸散膏丹济万心。
但愿人间无疫患,何惜药架满灰尘。
高山踏遍寻仙草,大爱原来蕴杏林。
长天一啸点评:
这首《赞中医》是一首七言律诗,意蕴丰富,情感真挚,以古典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医者仁心的崇高境界。 首联“黄帝神农情亦真,推拿针灸法门深”,开篇便追溯中医的起源,将其与黄帝、神农等华夏民族的始祖相联系,赋予了中医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医传统疗法如推拿针灸的技艺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奠定了全诗对中医敬仰赞美的基调。
颔联“望闻问切明千病,丸散膏丹济万心”,细致描绘了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望闻问切”,短短四字涵盖了中医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切脉等多种手段精准判断病症的智慧,而“丸散膏丹”则列举了中医治病救人的各类剂型药物,一个“济万心”凸显了中医济世救人的广阔胸怀和伟大功绩,此联对仗工整,生动展现了中医的医术与医德。
颈联“但愿人间无疫患,何惜药架满灰尘”,情感陡然升华,以一种无私无畏的医者精神直抒胸臆,表达了中医从业者心怀天下、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宁愿药架蒙尘,也祈愿世间无病无灾,这种超越功利的仁爱之心,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读来令人动容。
尾联“高山踏遍寻仙草,大爱原来蕴杏林”,诗人以“踏遍高山寻仙草”这一艰辛的意象,象征着中医人探索医术、采集药材的不懈努力,而“杏林”作为中医的代名词,自古便有杏林春暖的佳话,此处点明“大爱”蕴含其中,再次强调了中医所承载的仁爱精神,呼应全诗,收束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对中医这一古老而伟大的医学体系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尊崇。
六、杨勤群《读中医药书即感》
蒙开案典悟岐黄,斗室犹闻本草香。
四诊合参知冷热,五行生克论阴阳。
红花益母相思子,熟地牵牛行夜郎。
巧去沉疴多妙术,人心不轨怅无方。
陈玉峰点评:
首联颔联以赋笔为主,穿插议论,表现出作者对祖国中医中药文化的仰慕和爱戴,针脚密密实实,脉络清晰,看起来似乎并无奇绝之处。
颈联“红花益母相思子,熟地牵牛行夜郎。”虽是罗列中药名,却罗列得诗意盎然,神情摇曳,把本无生命,本无情感的客体,通过其特有的命名,精心排列,巧妙组合,把人间的母子情,夫妻情歌颂得淋漓尽致,此联对仗工整,独具匠心,是蒙太奇手法在诗词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尾联“巧去沉疴多妙术,人心不轨怅无方。”以议论结尾,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的精华。通过精辟的议论,意境得以升华,得以蔓延,得以拓展,把读者的思维引领到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实为难能可贵。
全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写中医中药,却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于中医中药,而是通过中医中药的内在本质,延伸到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从而使作品的意境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正如宋代学者宋铉所言:“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此为是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