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占才《与江南诗友聊微信》
网络通心语,言诗意更浓。
君传南国绿,我送北方冬。
张景芳点评:能把诗写短了,写浅了,这是真功夫。刘老师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明白如话,言简意深,堪称佳作。上两句写情,网络通心,言诗意浓,下两句写景,君住南国,传一片绿色。我居塞北,送漫天雪飘。好一幅水墨丹青画!好诗,欣赏!
二、张景芳《中秋节给友人发微信有感》
手机是个好东西,善解相思这道题。
一曲心声传过去,不沾露水不沾泥。
王连阁点评:诗作前两句说网络,后两句讲情缘,紧扣主题。能口语入诗,通畅而无俗气,读来若饮甘泉,难得!
首句用“好东西”赞美手机,生动形象。次句紧承。“相思”古今难题难解,然而,如今一机在手,即可以“天涯若比邻”了。三句转承。“心声”因为有了手机,随时随地能音频可视,释手便捷。同时启下。尾句出乎意料,神来之笔,即道出有了网络,少了有情人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之苦;又象在言“网络情缘”清澈纯洁,不染红尘,不沾世俗之泥,也就没了“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景芳老师这首诗作,构思轻巧流畅,遣词老道,口语入诗而无半点俗气,见功力。
三、何少秋《沉迷》
世事环观已不同,音形传递借天风。
小屏摄魄难离手,情坠无形网络中。
刘占才点评:何老师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独辟蹊径,立意新颖。
本期作业“网络情缘”,老师们多从正面立意,表现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与情趣,但何老师却选择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社会某些人沉迷手机的现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前二句“世事环观已不同,音形传递借天风”,交代了社会环境与背景。时代变化,网络普及,信息传递,迅如天风。
后二句具体描写人们沉迷手机,“小屏摄魄难离手,情坠无形网络中。”“摄魄”一词,形象而深刻,写出了手机强大的吸引力,表现了某些人对网络的渴求和无法自控。一个“坠”字,写出沉迷手机者陷入网络,难以自拔。
小诗反映了一个令人关注甚至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有多少人,特别是青少年,沉迷手机,失去学习与生活的兴趣,情绪低落抑郁,以至于影响身心健康。读罢此诗,为何老师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点赞。
四、袁 丹《首次网络视频诗课并序》
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十大导师高研班的开办,使天南地北的师生网络结缘:老师在新疆,六位同学分别居于晋陕鲁三省和北京,而我在塞北。春日首课,诗以记之。
今岁春风来向殊,天山沃雪洒醍醐。
吕梁泰岳榆关后,又溉幽幽塞上芜。
陈玉峰点评:这是一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
诗词老师授课,天南地北弟子听课,使大家受益匪浅。这种情感如果直接切入,会干枯无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景抒情,罗列天南地北的地名,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以此表达听到名师网络授课后的心理感受。虽是罗列,却不感觉冗长,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地名,都代表着一个活生生的诗友。
作者把名师的授课,比喻为诗界的一缕春风。老师身在新疆,便使得天山沃雪醍醐灌顶;接着“吕梁泰岳榆关后,又溉幽幽塞上芜。”奇思妙想,令读者耳目一新。全诗字字着景,却字字着情。妙也!
五、蔡婧月《网络情缘》
江南塞北语难通,网上相逢便不同。
流水吟成邀晓日,高山咏就问春风。
真融天地千川近,虚拟星云万虑空。
若想怡情能耐久,初心莫要拒霜红。
张国忠点评:网络情缘,原本难书,难在有无间。蔡婧月诗友却把握住这一主线,化虚为实,句句道尽网络联谊之妙,十分难得。
首联便直破主题,“江南塞北语难通,网上相逢便不同”,这就把南北方语言不通,文字相通的现实一语道尽。也暗含网络联谊的优越性。颔联承接诗意,写诗友联谊之重,暗用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之典,此情千古同在。颈联生动,表述网络情缘,即便相隔千川,也是近的,更不必为星云阻隔而担忧。尾联收结恰到妙处:“初心莫要拒霜红”!友谊,当是长久,当经得起考验,即便是霜打秋红,也是矢志不渝的!
全诗开篇响亮,布局有法,比喻恰当,用典合理、无痕,收结有力,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