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精品
的个人主页
首页
个人作品
诗书画苑
收藏推荐
诗坛互动
留言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黄龙诗社《名胜·名人》上刊作品选评
[诗论]
吉林精品 发布时间: 2024/12/3 11:15:37
阅读:224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关键字
一、丁渝山《岳阳楼》
四柱飞檐挑雨声,三层盔顶牧云行。
先天忧志胸中刻,浴火牵风不躺平。
张志田点评:
岳阳楼有“天下第一楼”的美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前两句“四柱飞檐挑雨声,三层盔顶牧云行”,生动地描绘出岳阳楼的建筑风貌,“挑”“牧”二字用得精妙,使画面富有动感。后两句“先天忧志胸中刻,浴火牵风不躺平”,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融入其中,赋予了岳阳楼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且“浴火牵风不躺平”这种表述很新颖,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加上现代的流行语“不躺平”,生动地描绘出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稳固的楼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与文化繁荣。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坚守信念的态度。
整体来看,诗虽短却语言优美,表意深刻,将景观与文化、精神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陈玉峰《初冬抵天王镇访姜子牙钓鱼台》
清渭分流几道泉,架花山下水含烟。
磻溪寂寞千年后,还有何人再访贤?
王连阁点评:
玉峰老师这首凭吊怀古之作,先景后情,沉郁而引人深思。
前两句从实景落笔,架花山下,当年太公垂钓之渭河,如今只剩下笼罩在水汽中的几道山泉。清渭浊泾,也只能从史书上才可以感知其浩渺与神奇。传说文王亲驾,载太公八百步,太公亦保文王江山八百年。
后两句感慨万端。曾经的圣地,当下寂寞萧条鲜有人问津,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凭吊缅怀了!或许是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即使有太公之才,文王何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
诗贵在有魂,粗读通,细嚼有味道,即是好诗!玉峰老师这首七绝就是如此。
三、唐晓丽《王昭君》
汉宫回首泪婆娑,千古冰弦幽怨多。
偌大天朝臣似鲫,却教女子罢干戈。
张国忠点评:
昭君出塞,内中多少幽怨、悲伤与无奈,今人未必解得。唐晓丽一首七绝,便道尽其中委曲。
首句白描手法,直述昭君离开故国时之形状:回望汉宫,泪如雨下,千般的不得已,前途的不可知,语言、文化、习惯的不通,一齐压在小女子心头,岂能无泪?承句以“千古冰弦幽怨多”,进一步将这种大离大悲的氛围补足,诗意顺畅。三四句以疑问方式作结,引人遐思:那么大个王朝,文臣武将多得像水中的鲫鱼(比喻巧妙),为什么非得要遣派一个弱女子去罢勉干戈,寻求和平呢?
这一问,力拔千钧,耐人寻味!道明古今弱肉强食,国弱被欺的道理。小诗虽短,余韵无穷。
四、郭海燕《农安宝塔》
铁马金戈血未干,肩扛明月立千年。
任由窗外风云变,龙脉一条撑起天。
刘占才点评
:前二句用形象的语言回顾农安宝塔的千年历史。“铁马金戈血未干”,把农安宝塔饱经历史战乱的画面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肩扛明月立千年”,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农安宝塔历史悠久及其所象征的顽强不败的精神。
后二句由历史转到现实,“任由窗外风云变,龙脉一条撑起天。”农安古称黄龙府,而且有近年出土的中华第一玉石龙为证,故而说农安有龙脉。诗人把农安宝塔,与农安龙脉历史相融合,用形象的语言写出宝塔巍然挺立,撑起黄龙之天。
近年来描写农安宝塔的作品甚多,但郭海燕老师这首小诗独具特色。小诗描写由古到今,思路清晰;运用拟人,形象生动;且语言流畅,通俗质朴,无雕琢之痕,无晦涩之感。是一首成功之作。
五、张国忠《吊谭嗣同》
故国灾深智未开,图强何惧断头台。
维新改革全无效,碧血抛光作教材。
陈玉峰点评:
这首七绝,歌颂了在1898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的运动中,壮烈牺牲的维新志士谭翤同的英雄壮举。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康有为、梁启超、谭翤同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变法失败,谭翤同放弃逃离的机会,表示要为变法流尽最后一滴血,并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丽诗篇。
本诗的起句,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戊戌变法前,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爱国知识分子才不怕牺牲,挺立潮头,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拯救灾难深重的国家,故引出承句“图强何惧断头台”,表现了谭翤同决心为变法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转结两句主要采用议论手法,意在阐释,变法虽然失败,但后来人会从中吸取教训,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去完成其未竟事业。
全诗立意精准,主题集中,语言精炼,读起来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