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科技与诗词综述 [诗论]

韩倚云     发布时间: 2016/8/19 16:57:21
阅读:1061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没有先进的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落后,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就不打‘自’垮,无限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危险在一个‘自’字上”(杨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
关键字
科技 诗词 韩倚云 杨叔子

科技与诗词综述

韩倚云

摘要:首先论述了科技与诗词的关系;其次,研究了诗词中的科技因素;再次,研究了科技中的诗词因素;从而得出:科技与诗词互融。

 

关键词:诗,词,科学,技术

 

前言:

    世界三大诗歌宝库--中国(古典诗词曲)、法国(启蒙诗歌)、俄国(后期启蒙诗歌(十八世纪))。诗歌乃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吾国民族智慧结晶之古典诗词曲,不仅可怡情养性,教化世风。细研究之,还可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如果科技工作者具有足够的敏感性。从而使得吾国之诗词曲有了更深的研究价值----提高吾国之科技水平。于诗词方面,一叶一枝总关情,一切景皆为诗人词人之情所设。同样可如此说:吾国之诗词中,一字一句皆可探索出科技奥秘,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吾国诗歌自诗经、楚辞经唐诗、宋词,直到明清、民国诸家作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诗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人,皆有名作佳句传世。“中国乃诗的国度”----当之无愧。

    “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1]。可见同时加强诗词与科技修养的重要性。

    我国科学家中科技与诗词一身兼二任者不少。数学家苏步青院士、李国平院士、之后的唐稚松院士等。他们诗词作品已出神入化。他们的诗词与科技互相潜移默化,互相启发灵感。

因此,诗词中有科技,科技中有诗词,二者互相渗透,和谐统一。

   

一、科技与诗词的关系

    科技为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学(science)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知识的主体本身,探讨的是宇宙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说:“技术(technology),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屈原之《天问》,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涉及宇宙、自然、人类、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以致于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它“完全可能是基于几何学的分析,应用精确的推理,并且以气势磅礴的诗句写成的最早的宇宙学论文之一”;东汉的张衡,既是大科学家,又写出了《四愁诗》等名篇。

    同时,科学技术化为一种技能、设备、工具。在诗词的传播与传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造纸术包括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势必对诗词造成很大的影响。韦勒克·沃伦就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书写与印刷术的出现使文学传统的持续有了可能,因而必然大大增加了艺术品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此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某一时刻,各种图形也变成了艺术成品的一部分。”[2]

    而无论读古人诗词还是自作诗填词,都能启发科学家的创造灵感,如李商隐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长河渐落”一现象已启发科学家对涨潮退潮之原因之探索;“晓星沉”启发科学家想到星之沉是因星球之旋转所至;“嫦娥”启发科学家想知月球其形状如何,于是便有了我国的航天技术之“嫦娥三号”成功奔月。如斯古例,不胜枚举。

二、诗词中的科技因素

    (一)诗词中的技术因素

    诗词作为一种技术的载体,他们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无论诗还是词,都有“技法”一说,技法事实上是文字之排列组合技术,是我们大脑对文字加工的技术。鲁迅曾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此一论断说明牛对草的加工技术。如用到作诗填词上,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大脑吸收的是书籍与生活阅历,生产出来的是奇思妙句,与有平仄韵律的篇章,从而成为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绚丽的思维之花。

    在诗词之区分上看其技术成分。《汉书·艺文志·方技》中提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在这里技术就是指“技艺方术”。对文字的排列组合技术之不同,而体现出“诗庄词媚”。田同之的《西圃词说》品评诗词为:“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这里的“庄”、“厚”、“含蓄”,都是诗“庄”的风格的表现,“佻”、“薄”、“流露”都是词“媚”的风格的表现。孙麟趾《词迳》:“近人作词,尚端庄者如诗,尚流利者如曲。不知词自有界限,越其界限即非词。”《词话丛编·圃词说》:“词之为体似美人,而诗则壮士也。”此所谓文字之排列组合技术之不同所致。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评词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的“要眇宜修”、“言长”都是词“媚”的风格的写照,而这都是由于“词之为体”,即由词这一文体自身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其中“要眇宜修”便是对文字反复进行技术加工,使之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在诗词择字方面看其技术成分。择字更能体现一个作手的水平,诗词如下棋,落实到棋盘上的每一枚棋都有其技术含量,但唯有把各种技术手段巧妙合理地组合到一起,编织成一张美丽的棋谱方可创作好诗词,一个高水平的棋手,其每一个棋子都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一首高水平的诗词,每一字都易不得,都有其唯一性。同时技术用于字句的腾挪也很重要,诗词首先要让读者有阅读之快感,于是便出现了诗词之“张力”一词,张力是一个物理学名词,英文作tension,意思是拉紧、绷紧。美国的艾伦·退特用以论诗,遂成为西方诗论话语:“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诗的张力》)。在中国诗论话语中,有一个与之相近的概念,就是“健语”。健语即有张力的语言。王安石将别人的“日长奏罢长杨赋”改为“日长奏赋长杨罢”,说“诗家要此等语乃健”。“语乃健”,即诗句乃有张力。如此看来,诗句具有张力,与字句的安排有直接的关系。把诗比作建筑,字词就是石材。比如修建一座石拱桥,石材该怎么下,怎么安放,须做到清丝严缝,方能承受重力[3]。

    从诗词的结构句式上来看其技术成分。诗一般是一个整体,几个诗句以五言或七言结合而独立的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句式整齐。而词一般要分成两段或多段抒情,这样就多了一个铺陈的过程。词为配合曲词的音乐旋律,其语言形式有一言、二言、二言、四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为一句,故词又称“长短句”。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