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词创作感言 [诗论]

韩倚云     发布时间: 2016/8/23 15:18:12
阅读:165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摘要:生于无事之时,则海内晏安,可附庸风雅也,少时喜读诗,为一纯粹读者,继而略写一二,由已之创作略感如下:书写当今并继承传统,书写自己并感动他人,尊重先贤并写出新意。
关键字
诗词 创作 韩倚云

     余“幸生无事之时”(欧阳修《丰乐亭记》),海内晏安,不居庙堂,未处江湖,官民同梦,上可九天揽月,下可直探海底。进退当无忧也,故而闲暇之时,可捧古今诗人之作,以饱食终日。


一、少时喜读诗歌,为一纯粹的读者。

    年少时,多绮丽之思,易喜秾艳之诗词,如小李杜与白居易等,白居易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李商隐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其词之浅,令人深喜不已,而其意之深,又令人回味无穷,其哲理性又在余历经诸事后体会更深。之后又读徐志摩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别康桥》,)”过目便能成诵,心生喜悦。汪国真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是否会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便勇敢的吐露真诚”(《热爱生命》),那分洒脱,那分执着,那分率真,给人以信心和勇气。


二、由读者转变为作者

    随着时光流逝,余自省于学问既未贯通,于世事复非练达,流光虚度,碌碌者也。唯于诗词一事,痴迷已久。虽非本业,而沉溺其中已七八载矣。便不再仅仅是一读者,偶尔于闲暇之余写上几首,心追手摩,却仍有雾里看花之憾。后读当今名家之作,渐窥门径,略有所感也。

    关于诗词之创作,余甚服膺当今一些名家的看法:衔接传统,书写当下,诗风独特,提炼生活,提炼语言,读百 万卷书,行百万里路,词浅而意深等。除此之外,略有几点自家体会。

    (一)书写自己

    诗词有美刺,须写己之兴寄,有自家风骨,取材于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独到的生活感悟以及新鲜事物的刺激,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学古不可泥于古,以古人为鉴,照出的容颜为自家本色,而非以古人为复印机,复制出一个个古人的尊荣来。作为一主业搞科研的女子,余之取材也涉猎此领域。因搞航天,便也“得天独厚”,通过研究与探索,对天空知识略有多于非专业人士的了解,于是便发《菩萨蛮·航天》“但凭双羽翼,挣脱球心力,回首满天星,所牵唯剩情”之感慨,借此来抒发不愿被俗世之名缰利锁束缚,愿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情,唯真情可牵系之情怀。

    (二)考虑读者

    读者只会因兴趣而读,作品完成于发表,或发于刊物、或发于网络、若自家结集,都须有读者,即“藏之名山”,还须“传之其人”。耐品耐读之作,品之数遍,不忍放下,甚至会融入自己的骨血,影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读者的接受程度,与我们是否“心有灵犀”?是应当考虑的。古人许多佳作,我们至今读起来都不费解,如同与古人对面而谈。历史不会倒退,语言永远向前发展,故而今人之作,当是写给今人和后人读,而非写给古人读。

    (三)写出新意

    一是用语翻出古人手心,一是主题翻出古人手心,前者如毛泽东、聂绀弩等,后者如当今一些名家。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拓宽了诗词之取材范围,深度的激发诗人之想象、灵感,完善了诗词之技法。现代世界,可飞出太阳系外;可入微观,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主题。塔达基维奇在他的《西方美学概念史》中说过:“艺术和诗至少具有两种基本价值,这两种价值都是艺术的目的,即一方面是要把握真理,深入自然,发现规律,发现支配着人的行为法则;另一方面,它要求创造,要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创造出人们设想的东西。”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