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鉴赏一下课堂例诗中的起句“万壑生风扫暮云,”字数三百字以内。(5分)
黄山夕眺
杨逸明
万壑生风扫暮云,千峰翘首斗嶙峋。
夕阳分配金黄色,高富低贫也不均。
答:
起句“万壑生风扫暮云”写作者眺望黄山黄昏时的景色,如同摄影的长镜头,将一幅壮观秀丽的黄山夕照图呈现在读者面前。“万壑”是虚指,说明山谷沟壑很多;动词“生”字用得恰如其分,把山风拟人化了;动词“扫”字有力量,说明山风大,两个动词运用得法,足见杨逸明老师炼字之功夫。“暮”字点出时间,即黄昏,呼应诗题,同时也为承句作了铺垫。
整句看来,画面自下而上(壑→云),有静(壑)有动(风扫云流),画面感极强,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必作者一定站得高,才看得远,千岭万壑,尽收眼底。
(老师评语:写出了起句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手法,分析了起句的功能,找出了扣题的关键字,但是没有结合全诗来阐述起句的感怀基调。5分)
第2讲作业:
以“夏雨”为题目,写一联七言对仗起句。可景可情。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老师评语:侧面点题,写出了夏雨欲来之前的特点。运用叠字,句中自对,有想法。5分)
第3讲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鉴赏一下课堂例诗中的承句“千峰翘首斗嶙峋。”,并结合起句,说说起承关系。字数三百字以内。(5分)
黄山夕眺
杨逸明
万壑生风扫暮云,千峰翘首斗嶙峋。
夕阳分配金黄色,高富低贫也不均。
答:
承句“千峰翘首斗嶙峋。”接首句而来,继续写景,并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山的壮美与雄奇描绘得形象逼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千峰”与“万壑”,“翘首”与“生风”,“斗”与“扫”,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词性结构也相互对应,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两两形成对仗关系,给全诗增添了多重色彩。特别是两个动词,将“千峰”拟人化,一“翘”一“斗”,既形象又生动,尤其是“斗”字,在此乃“争”“比”之义,突出地表现了千峰争雄的气势。
整句看来,主要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山峰的错落有致、突兀重叠的奇峻形态,同时也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承接了首句,且为下文做足了铺陈。明为摹景,暗为寄情。用词相当讲究,笔法相当老道,足见大家用词练字造句之功力!
(老师评语:分析得细致,分析出了承句的功能,有拓展,进步很大。5分。)
第4讲作业:为第2期作业起句补作承句。可景可情。5分
答: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羽翼,牛羊入圈抖尘埃。
(老师评语:对仗工整,顺承描写雨景,衔接自然。 5分)
第5讲作业:修改第4期作业,标明承句是正对还是反对。5分
答: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羽翼,牛羊入圈抖尘埃。(正对)
(老师评语:对仗工整,顺承描写雨景,衔接自然。 5分)
第6讲作业:以“夏雨”为题目,续写一联七律的转句。转句需对仗。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翼羽,牛羊入圈抖尘埃。
忽听唢呐随心唱,犹见蔷薇滴泪开。
(老师评语:由物及人,转出了角度。5分)
第7讲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鉴赏一下例诗中的合句“高富低贫也不均”以有转合关系。(5分)
黄山夕眺
杨逸明
万壑生风扫暮云,千峰翘首斗嶙峋。
夕阳分配金黄色,高富低贫也不均。
答:
“高富低贫也不均”是对转句的承接,进一步阐述了“夕阳分配金黄色”的结果,起到了深化主题、收束全诗的作用。句中连用四个动词(高、富、低、贫),将错落有致的夕阳下黄山景色描绘得壮观秀丽,景色高低不匀、多少不均,画面的层次感跃然纸上。
从整句来看,“高富低贫不均”是因为“夕阳分配”的结果,过渡自然,妙趣横生,且由景到情,情景交融,用词讲究,暗藏玄机;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通过对黄山夕照的生动描写,展现出了黄山夕阳下的壮丽景色,并巧妙地寓含了对自然的观察和人生的感悟。
(老师评语:分析得细致,鉴赏水平有进步。)
第8讲作业:以“夏雨”为题目,续写一联七律的合句。可对仗可不对仗。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翼羽,牛羊入圈抖尘埃。
忽听唢呐随心唱,犹见蔷薇滴泪开。
洗出农家新气象,盈眸美景为谁裁?
(老师评语:转合衔接不错,以问结。5分)
第9讲作业:分析自己的《夏雨》起、承是如何安排的及起承的关系。 5分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翼羽,牛羊入圈抖尘埃。
忽听唢呐随心唱,犹见蔷薇滴泪开。
洗出农家新气象,盈眸美景为谁裁?
答:
起:即首联,以平起不入韵式开篇,运用“云、风、雷、电”四个自然意象,分别搭配“低、骤、急、惊”4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夏雨初来时的前奏和情景。诗人分别从视觉(低云急风及闪电)和听觉(雷声和雨声)上为读者带来震撼和冲击力。两句均运用了句中自对和叠词的修辞手法。“萧萧下”和“滚滚来”两个叠词和动词,形象逼真,运用自如,先声夺人,吸人眼球,直接点题。
承:即颔联,紧接首联,写夏雨来后,“燕雀归巢梳翼羽”“牛羊入圈抖尘埃”,承接自然,形象生动——鸟儿飞回巢中梳理着被雨淋湿的羽毛,家畜也回到圈中抖落身上的雨珠和灰尘。一幅农家雨中恬静的生活画面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归、梳、入、抖”等4个动词运用自然,特别是“梳”和“抖”两个动词,具体形象生动,把鸟雀和家畜淋雨后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整联对仗工稳,用词得当。通过这样形象细致的描写,作者的目的是想为读者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愿景。此联既承接首联,又为下文做好铺垫。此为分承。
(老师评语:通过对自己诗作的分析,基本已经掌握了起承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鉴赏作品。5分)
第10讲作业:分析自己《夏雨》转、结是如何安排的及其关系 5分
夏雨(平水韵)
云低风骤萧萧下,电急雷惊滚滚来。
燕雀归巢梳翼羽,牛羊入圈抖尘埃。
忽听唢呐随心唱,犹见蔷薇滴泪开。
洗出农家新气象,盈眸美景为谁裁?
答:
转:颈联“忽闻唢呐随心唱,犹见蔷薇滴泪开”,以转折词“忽”字转开,通过“一闻一见”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先声夺人,韵味即出,“唢呐”欢唱呈现出农家艺人在雨天自娱自乐的场景,院子里蔷薇花在雨中“滴泪”绽放,更加娇艳。颈联动中有静,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洋溢出农家欢乐祥和的气氛。也为尾联作足了铺垫。
结:尾联“洗出农家新气象,盈眸美景为谁裁”,紧扣诗题,以问作结,收束全诗,意味深长,尽在不言中。雨“洗”万物气象“新”,合理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不但为尾联增添了活力,也为全诗争添了亮点。一副雨中农村新貌跃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了作者和读者对大自然美景和新农村美好生活的憧憬。
全诗语言朴实,情景交融,节奏明快,中二联对仗较工,章法运用得当。
不足:造句、修辞手法和炼字功力尚浅,有待在此次培训中进一步提升。
(老师评语:起承转合的鉴赏有条有理,创作思路明明白白。也能看出自己的不足了。5分)
第11讲作业:以荷塘月色为主题,写一联五言对仗句,要求对仗工对(承句) 5分
答:
荷塘月色(平水韵)
隐约田田绿,依稀点点红。(承句)
(老师评语:对仗工整。5分)
第12讲作业:写一联五言对仗句,为五律的转句,要求宽对,和昨天的作业形成上下两联对仗变幻,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主题。题目自拟。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荷塘月色(平水韵)
隐约田田绿,依稀点点红。
人来惊白鹭,蛙鼓唱清风。(从视觉转换成听觉,节奏起伏变化)
(老师评语:对仗手法运用得当,两联有变幻。承句对仗工整,转句也能运用手法拓开。5分)
第13讲作业:写一联五言起句,为五律的起句,要求两句之间有变幻,和前两天的作业形成五律的起承转句,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主题。题目自拟。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荷塘月色(平水韵)
更深/鸟迹/空,夜静/月/朦胧。(句式节奏不同)
隐约田田绿,依稀点点红。
人来惊白鹭,蛙鼓唱清风。
(老师评语:明起,两句有变化。5分)
第14讲作业:写一联五言结句,要求用任意一种修辞手法,和前三天的作业形成一首五律,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主题。题目自拟。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荷塘月色(平水韵)
更深鸟迹空,但见月朦胧。
隐约田田绿,依稀点点红。
人来惊白鹭,蛙鼓唱清风。
谁在池边看,凭栏一老翁。(设问作结)
(老师评语:符合格律,合句可以再升华一些。5分)
第15讲作业:修改昨天的作业,并指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荷塘月色(平水韵)
更深鸟迹空,夜静月朦胧。
隐约田田绿,依稀点点红。
人来惊白鹭,蛙鼓唱清风。
谁坐池边语,相搀两妪翁。
答: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如下:
1.对偶(对仗):
“更深”对“夜静”,“隐约”(连绵词)对“依稀”(连绵词),叠字对:“田田绿”对“点点红”;“人来”对“蛙鼓”,“白鹭”对“清风”(且用了借音对)。“隐约”和“依稀”顺承“月朦胧”而来,
为月夜的荷塘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营造出一种恬淡幽静的朦胧之美境。
2.对比:
承联中“田田”与“点点”形成对比,是多(浓,密)与少(疏、淡)的对比,是面与点的对比,是“红”与“绿”的对比。
3.拟人:
转句中的“唱”字将“蛙鼓”拟人化了。
4.衬托:
因为“更深”,因而“鸟迹空”,因“鸟迹空”而“夜静”,互相衬托,此为正衬;还有反衬,即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夜静”更显得“蛙鸣”之响亮,而“蛙鼓”又反衬出月夜的宁静;“惊”字也反衬出月夜的静谧与深沉。
5.白描:
整首诗大多采用白描手法,将读者视线由朦胧的夜空,引向月夜的荷塘,使读者致身于美妙而神秘的幻境之中。
6.设问:
尾联以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按照评语老师的建议,作者对尾句进行了小改。原句是“谁在池边语,凭栏一老翁。
”,显得有些孤寂,且与“语”也不搭。改后的尾联更富于诗意,立意新颖,也升华了主题。特别是“相搀”的“两妪翁”坐在池塘边窃窃私语,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感觉,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老师评语:修改得比之前好了,修辞手法分析得当,有条理。已掌握了上节课的内容。5分)
第16讲作业:写一联七言起承句,为七绝的起承句,要求用任意一种复句句式,并注明,题目自拟,主题不限。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荷塘新韵
出水芙蓉乍露头,半开半闭半含羞。(承接复句;起句“出水”与“芙蓉”倒装,承句省略主语“芙蓉”)
(老师评语:昨天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运用贴切,合情合理。5分)
第17讲作业:写一联七言转合句,要求注意炼字,和昨天的形成一首七绝。题目自拟,主题不限。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荷塘新韵
出水芙蓉乍露头,半开半闭半含羞。
蜻蜓不解蛙声意,听任池中乱鼓喉。
(老师评语:启承转合不错,承句手法可以。5分)
第18讲作业:分析自己昨天的作业,并说明是怎样立意的? 5分。
荷塘新韵
出水芙蓉乍露头,半开半闭半含羞。
蜻蜓不解蛙声意,听任池中乱鼓喉。
答:
解析:
起句:“出水芙蓉乍露头”,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入题,写初荷从水面刚刚露出头角的样子。新生命的诞生,为全诗定下清新的基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感情寄托和美好希望。
承句:“半开半闭半含羞”,承接起句,进一步描写初生新荷的形态,并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含苞待放的初荷如同少女一样带着几分羞涩,十分可人。表现了作者对新荷的无比喜爱之情。
转句:“蜻蜓不解蛙声意”,引入两个物象,一静一动,运用拟人手法,且用“不解”否定语气作为转句转折词,转出了一定角度。把读者视线从新荷转向“蜻蜓”和“蛙声”,从视觉引向听觉。
结句:“听任池中乱鼓喉”,以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和省略语作结。“听任”二字虽略显无奈,却无法阻挡四面起伏的蛙声。“乱”字这个形容词自感也炼字到位了。荷塘新蕾初绽,娇如少女,蜻蜓悬空,蛙声如潮,有色有形有影有声,趣味丛生,美妙无穷。
立意的具体表现:
乍看这首小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语言朴实无华,并运用规则重字,修辞手法比较娴熟,运用得当。作者通过对夏日荷塘的描写,意在表现作者对荷塘的物象和优美环境的喜爱,旨在对新生生命的赞美,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
(老师评语:分析得有理,立意也积极,只是诗句一个“乱”字破坏了立意的美好情境。5分)
(修改:“乱”字改作“竞”字)
第19讲作业:写一首七绝,以参加本期培训班学习的感受为主题,即事抒怀,题目自拟,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 5分。
答:
听李老师讲课有怀
夜静风轻月洒光,柔声细语自衷肠。
荷田幸有甘泉润,茎壮叶肥花更香。
(注:诗中嵌入主讲老师的名字:月荷)
(老师评语:符合格律,并写出了所感。5分)
第20讲作业:写一首七律或五律(任选其一),以对参加本期培训班的人、事、感受为主题,题目《2024中级绝律诗班学后感怀》,借景抒情,默认新韵,平水韵请注明。5分
答:
2024中级绝律诗班学后感怀(平水韵)
荷塘月色总关情,夏雨屏前共仄平。
读学教评堪仔细,起承转合乍分明。
名师批阅卷中叹,好句拈来梦里惊。
一旦谋篇成律绝,不由暗笑两三声。
(注:诗中嵌入本次培训律诗两大题:《荷塘月色》《夏雨》及主讲老师的名字:月荷)
(老师评语:表达准确,写出了自己的感受。5分)
考试创作题:
四、以夏日为主题,请用新声列出十个相关词,必须和夏季有关联(10分,一个词组一分),并以其中部分相关词入句,做一副合格的七言对仗句,可以宽对。(5分)15分
答:
1.荷塘,2芙蓉,3.酷暑,4.蛙鼓,5.蝉鸣,6.蜻蜓,7.烈日,8.薰风,9.夏雨,10.闪电。
对仗句:薰风吹醒蝉鸣梦,夏雨淋湿蛙鼓声。
五、以第四大题的七言对联为起承句,转句以设问,结句可答或不答,作一首合格合律的七绝。(15分,符合格律和题目要求10分,错一个字1分,转合结构衔接自然3分,设问2分)15分
答:
夏日荷塘
薰风吹醒蝉鸣梦,夏雨淋湿蛙鼓声。
试问蜻蜓却无语,缘何屡吻水芙蓉?
六、鉴赏第五大题自己写的七绝,分析起、承、转、合是怎么体现的,都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20分,起、承、转、合答出要点各5分,要答出用了具体哪种方式起、承、转、合,具体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炼了哪个字,立的什么意。一个1分。)20分
答:
起句:“薰风吹醒蝉鸣梦”,运用“薰风”和“蝉”两个夏日常见意像,直接点题,先声夺人,且运用拟人化修辞手法,“吹醒”了夏蝉的美梦,让它欢快地叫着夏天。意在预示新一天的到来,为全诗定下欢快的基调。
承句:“夏雨淋湿蛙鼓声”,以与起句对仗的形式,描写夏天天气变化无常,时风时雨,一场不算大的夏雨不请自来,淋湿了荷塘里彼起此伏的蛙声,无理而妙。此句继续摹景,亦运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夏日荷塘之雨景,既有视觉,亦有听觉,形成对比。如果说起句是写“风”景,那么承句就是写“雨”景。有静有动,动静结合。
转句:“试问蜻蜓却无语”,以设问之形式,将读者视觉和听觉从“风、雨、蝉、蛙”几个夏日意像中拉回来,“问蜻蜓”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作者不直接表达对荷塘的喜欢,而是借景借物抒情,把自己对夏日荷塘风景和雨景的喜爱之情寄予另一个夏日荷塘的物像——蜻蜓。含蓄而富有情趣。
结句:“缘何屡吻水芙蓉”?以反问作结,收束全诗。升华了主题。
修辞手法运用方面,主要有:
白描,拟人,比拟,对偶,设问,反问。
练字方面,主要有:
动词的运用,如:吹,醒,淋,鸣,鼓,吻,特别是醒字和吻字炼得比较到位;形容词的运用,如:薰,湿等。尤其是湿字,也炼得比较到位。
纵观全诗,立意积极,语言朴实,修辞手法运用得当,描写自然,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整首诗以景起笔,声情并茂,把对夏日荷塘的风景和雨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把个人对夏日荷塘的喜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融于笔端,抒发了作者热爱和钟情于大自然的欢快心情。
(老师评语:分析得细致有条理。答出了要点,只是可以更详细一些,修辞手法应该分析出来,可以参照一下标准答案的分析,更细致地鉴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