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夕赋
吴桂林
夜幕四合,清辉初覆;疏风叩牖,爽气徐来。
树影摇阶,飒飒含幽趣;虫声绕砌,柔柔透静怀。
星眸点点,凝空垂霭;万籁沉沉,敛景藏埃。
遥瞻穹宇,萤火翩跹:
纤躯曳彩,舞出烟霞之态;弱翅流光,织成锦绣之篇。
缀落英而弄影,笑靥粲然;穿芳径而寻幽,风姿婉然。
遂伸素手,欲揽星天:
愿撷明珠盈抱,暂慰尘心之渴;若随银汉同舟,长留清梦之绵。
心与星遥,相拥生绮念;情随景洽,凝思起微澜。
忆里韶光,总漾甜甜之笑;眉间暖意,常融脉脉之欢。
《窗夕赋》字词典故注释
1. 窗夕:“窗”指的是窗户,“夕”通常指傍晚时分。因此,“窗夕”指傍晚时分的窗户边,或者透过窗户所见的黄昏景色。
2.夜幕四合:“四合” 指四方合拢,形容夜色从四面八方向中间笼罩,是古典文学中描写暮色降临的常用语,如晋代陶渊明《饮酒》诗中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亦有类似 “天地合拢” 的暮色意境。
3.清辉初覆:“清辉” 特指月光(或夜色中柔和的微光),“覆” 即覆盖,此句写夜色初临时,柔和的光影开始笼罩大地,“清辉” 一词常出现在咏月、咏夜的诗文里,如唐代杜甫《月夜》“清辉玉臂寒”。
4.疏风叩牖:“疏风” 指轻柔的风,非狂风暴雨,突出风的舒缓;“叩牖(yǒu)” 中 “牖” 即窗户,“叩” 是敲击,以拟人化手法写清风轻拂窗户,如人轻叩窗棂,营造灵动的画面感,类似宋代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中对 “风” 的轻柔描写。
5.爽气徐来:“爽气” 指清爽、宜人的气息,多形容秋夜或暮色中的清凉感;“徐来” 即缓慢到来,强调气息蔓延的舒缓,与 “疏风” 呼应,共同营造宁静惬意的氛围,化用了宋代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中 “徐来” 的意境。
6.树影摇阶:“阶” 指庭院中的台阶,是古典宅院中常见的意象,“树影摇阶” 写树影在台阶上晃动,细节处凸显夜色中的静谧,类似唐代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中对庭院夜景的细腻刻画。
7.飒飒含幽趣:“飒飒(sà)” 是拟声词,模拟树叶晃动的声音,精准传达风吹树叶的动态;“幽趣” 指清幽、含蓄的意趣,点明树影晃动中蕴含的雅致韵味。
8.虫声绕砌:“砌” 与 “阶” 意近,均指台阶,“绕砌” 写虫鸣声在台阶周围萦绕,以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是 “以动衬静” 的写法,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清泉声衬山林静。
9.星眸点点:“星眸” 是比喻,将星星比作人的眼眸,“点点” 形容星光稀疏却明亮的样子,拟人化手法让星空更显生动,类似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中对星光的形象化描写。
10.凝空垂霭:“凝空” 指(星光)凝聚在夜空中,“霭(ǎi)” 本指云气,此处泛指夜色中淡淡的雾气或光影,“垂霭” 写雾气轻轻垂落夜空,营造朦胧的夜色美感。
11.万籁沉沉:“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虫声、树叶声等),“沉沉” 形容声音低沉、渐息,“万籁沉沉” 即 “万籁俱寂”,是古典文学中写深夜安静的经典表达,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2.敛景藏埃:“敛(liǎn)” 指收敛、收起,“景” 指夜色中的景物,“埃” 指尘埃,此句写夜色渐深,景物渐渐隐去,尘埃也仿佛被夜色掩藏,进一步强化 “万籁俱寂” 的静谧感。
13.遥瞻穹宇:“遥瞻” 即远望,“穹宇(qióng yǔ)” 指天空、苍穹,是古典文中对 “天空” 的雅称,比 “天空” 更具文学厚重感,如汉代张衡《归田赋》“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中 “云间” 与 “穹宇” 均为对天空的雅称。
14.萤火翩跹:“翩跹(piān xiān)” 形容轻盈起舞的样子,多用于描写蝴蝶、萤火虫等小生物的飞舞姿态,如唐代杜甫《西阁曝日》“流离木杪猿,翩跹山巅鹤”,以 “翩跹” 写鹤的轻盈。
15.纤躯曳彩:“纤躯” 指萤火虫纤细的身体,“曳(yè)彩” 指拖着彩色的光(萤火虫尾部的荧光),“曳” 字精准传达荧光随虫身移动的动态,如宋代朱淑真《七夕》“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 中 “度” 字对动态的细腻刻画。
16.烟霞之态:“烟霞” 本指烟雾和云霞,此处形容萤火虫荧光如烟雾云霞般缥缈绚丽,“态” 指姿态,以宏大的 “烟霞” 喻微小的萤火,形成反差美,凸显萤火的灵动。
17.弱翅流光:“弱翅” 指萤火虫柔弱的翅膀,与 “纤躯” 呼应,突出其小巧;“流光” 指流动的光,写翅膀扇动时,荧光仿佛在流动,进一步强化萤火的动态美。
18.锦绣之篇:“锦绣” 指精美的丝织品,常用来比喻绚丽的景物,“篇” 本指文章,此处借指萤火虫飞舞形成的画面,将动态的 “飞舞” 比作静态的 “锦绣篇章”,化动为静,凸显画面的精致。
19.缀落英而弄影:“缀(zhuì)” 指点缀、停留,“落英” 指飘落的花瓣(呼应 “暮色” 中可能的花木场景),“弄影” 指萤火虫在落英间晃动影子,“弄” 字拟人化,仿佛萤火虫在故意摆弄影子,活泼灵动,类似宋代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中 “弄影” 的拟人手法。
20.笑靥粲然:“笑靥(yè)” 指笑容(原指女子脸颊上的酒窝),此处将萤火虫的荧光比作 “笑容”,“粲然(càn)” 形容笑容灿烂,再次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萤火活泼、愉悦的情态。
21.穿芳径而寻幽:“芳径” 指长满花草的小路,是古典园林或自然场景中常见的意象,“寻幽” 指寻找清幽的地方,以拟人化写萤火虫在花径间穿梭,仿佛在主动探寻幽静之处,增添画面的意趣。
22.风姿婉然:“风姿” 指风度、姿态,“婉然” 形容柔和、优美,既写萤火虫飞舞姿态的柔美,也暗合 “寻幽” 的清幽意境,与 “翩跹”“弄影” 形成呼应。
23..遂伸素手:“遂” 指于是、就,表承接上文(见萤火后产生的动作),“素手” 指洁白的手,是古典文中对女子手部的雅称(也可泛指洁净的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以 “素手” 显雅致。
24.欲揽星天:“揽” 指用手拥抱、摘取,“星天” 即星空,写 “伸手捞星” 的动作,化用了汉代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摘取)” 中 “摘星摘月” 的浪漫意象,凸显抒情主人公的天真与浪漫。
25.愿撷明珠盈抱:“撷(xié)” 指采摘、摘取,比 “摘” 更具文学性,“明珠” 比喻星星(因星光如珍珠般明亮),“盈抱” 指抱满怀中,与原文 “捞一把星星放进怀里” 对应,“明珠” 是古典文中对 “星”“月” 的常见喻体,如唐代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
26.暂慰尘心之渴:“尘心” 指尘世中的凡心、俗念,“渴” 指心理上的渴望(渴望美好、渴望宁静),此句写 “抱星” 的愿望,是为了暂时慰藉尘世中疲惫的心灵,“尘心” 一词常出现在表达超脱、闲适心境的诗文中,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中 “蓬莱宫” 即对应 “尘心” 之外的清净地。
27.若随银汉同舟:“银汉” 指银河,是古典文学中极具浪漫色彩的意象,代指星空、宇宙,“同舟” 即同乘一船,想象与星星一同在银河中乘船,化用了 “牛郎织女渡银河” 的经典传说,增添浪漫与虚幻感,如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8.长留清梦之绵:“清梦” 指清新、美好的梦,“绵” 指绵长、悠长,写 “与星同舟” 的想象能让人留下悠长的美梦,“清梦” 是古典文中常见的梦境意象,如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 “梦” 虽壮烈,却与 “清梦” 同属对 “梦” 的文学化表达。
29.心与星遥:“遥” 指遥远却心意相通(非物理距离的 “远”),写心灵与星星虽相隔遥远,却能产生情感共鸣,类似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 “天涯共此时” 的心意相通。
30..相拥生绮念:“绮念(qǐ)” 指美好的、浪漫的念头,“绮” 本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 “美好”,写 “心与星相拥” 的想象催生了浪漫的思绪,“绮” 字强化了情感的细腻与美好。
31. .情随景洽:“洽(qià)” 指融洽、契合,写情感与眼前的夜色(景)相互契合,即 “情景交融”,是古典文学中核心的抒情手法,如唐代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 “浮云”“落日” 衬 “游子意”“故人情”,正是 “情随景洽”。
32.凝思起微澜:“凝思” 指集中思绪、深深思考,“微澜” 指微小的波澜(原指水面波纹,此处喻指心中的情感波动),写沉浸在夜色中时,思绪引发了心中淡淡的情感涟漪,以 “微澜” 喻 “情”,细腻且含蓄。
33.忆里韶光:“韶光” 指美好的时光(多特指青春岁月或难忘的过往),是古典文中对 “时光” 的雅称,比 “回忆里的时光” 更具诗意,如宋代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中 “春来” 时光即 “韶光” 的一种。
34.脉脉之欢:“脉脉(mò)” 形容情感含蓄、温柔的样子(如 “脉脉含情”),“欢” 指欢乐、愉悦,写回忆中的温暖情感含蓄而深沉,“脉脉” 一词精准传达了 “甜蜜微笑” 背后的细腻心境,如唐代温庭筠《菩萨蛮》“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中 “离情” 的含蓄,与 “脉脉之欢” 的含蓄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