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对格律诗的一些试验 [诗论]

童诗     发布时间: 2025/7/18 16:07:33
阅读:69次      分享到

简介:本文以原创的格律诗为主体,做了一些新写法的试验。

主词:原创格律诗  新写法  试验


目录

一、调句排列

二、使用外来诗句

三、现代事物入诗

四、口语入诗

五、外语入诗

六、“起承转合”只是习惯,不是规则

七、自由风旧体诗

八、少女诗的一种写作手法

九、少女生活的神话诗歌

十、仿格律诗


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诗歌也是不断发展的。本文以作者原创的格律诗为主,探讨一下今天格律诗的试验。


一、调句排列

“调句”(调:读“吊”)是本文作者的自创概念。这个概念并非十分准确。但是由于一时还想不出更好的词,只好先这样用吧。

从“起调”的角度看律诗和绝句的句子,本文作者称为“调句”。

调句的标志是起调字,也就是每句的第二个字(通称其为各句的“首字”),简称“调字”。

调句排列:全篇各句的调字排列顺序。

我们以“七绝”为例。正体的调句排列,调字是“平仄仄平”(即“平起”)和“仄平平仄”(即“仄起”)排列。例如:


平起(平仄仄平)——

七绝·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又题《白帝下江陵》)


仄起(仄平平仄)——

七绝·绝句(4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但是即使在唐朝,李杜同时代或稍后时代,就有了另一种调句排列。调字是“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


平起(平仄平仄)——

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起(仄平仄平)——

七绝·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样的调句排列,是不是“折腰体”?我还不懂(大型诗歌网站《诗词云》称其折腰体)。但相对于正体绝句,我称为“跳体”(起调字隔句声调相同),也许可以?

既然古人可以改变调句排列。我们今天试试再把调句排列改一下,行吗?

本文作者目前试验的调句新排列有两种。一种是“双叠体”:“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另一种是“同调体”:全平或全仄。

双叠体或称“压书体”,就像两本平放的书上下压着。

同调体或称“瀑布体”,就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古人的“双叠体”虽然极少,但是毕竟不是没有。例如:


双叠体,平起(平平仄仄)——

五绝·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双叠体,仄起(仄仄平平)——

五绝·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我自己学做的“双叠体”,例如:


双叠体,平起(平平仄仄)——

七绝·春懒

红裙似水映春池,

清风暖暖燕啼时。

谁在亭边撩我梦?

一朵桃花探柳枝。

——选自社会诗歌集《花间诗歌·书香集》


双叠体,仄起(仄仄平平)——

七绝·秋夜,阳台听海

椰影轻摇秋夜浓,

点点街灯点点星。

月光漫洒裙如雪,

依依相伴海涛声。

——选自旅游诗歌集《江山多娇》(大学三年级,海南)


古人的作品中,我还没有发现同调体,但是我自己试着做一下。例如:


同调体,平起(平平平平)——

五绝·扎龙丹顶鹤保护区

鹤鸣秋雨后,

鹤乡苇叶肥。

闻说仙鹤女,

翩翩伴鹤飞。

(中华新韵)

扎龙丹顶鹤保护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仙鹤女:扎龙护鹤员徐秀娟烈士。

——选自旅游诗歌集《江山多娇》(高中三年级,黑龙江)


同调体,仄起(仄仄仄仄)——

七绝·天佛瀑布

碧水飞天落翠崖,

合掌观音水畔家。

菩萨慈悲应佑我,

佑我诗心美似花。

天佛瀑布:在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卡定沟景区。

合掌观音:卡定沟景区是天然的山石画区,高山自然形成千奇百怪的石画,“合掌观音”是其中之一。

——选自旅游诗歌集《江山多娇》(大学一年级,西藏)


本文认为,所谓“格律”,就是在声调上形成明显的某一规律。例如调句,既有正体的规律,也有折腰体的规律。然而,既然只是为了“形成某一规律”,今天的人们新创规律,似乎也可以。

多一些格律形式,对今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写格律诗,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本文作者写这些“改革诗”也不是特意的。而是写的时候,觉得这个格律更方便,别的格律写不通。


二、使用外来诗句

自己的诗歌却使用别人诗歌的句子,在特定条件下是允许的。这个条件是,对这个句子,所有读者都有3个知道:它是“来自外诗、故意使用、特殊用途”。

“读者全知”的这3条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这3条展开地说就是,所有读者都知道:

1、这个句子来自其他的诗歌,而不是本诗作者的原创。

2、这个句子是作者故意使用。

3、作者之所以故意使用这个句子,是为了对本诗实现特殊的用途。

古人有些诗歌使用别人的句子,但是不同时符合“读者全知”的这3个条件。所以哪怕是名篇,似乎也令人觉得“差点儿意思”。例如: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北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是名篇,而且其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名句。但就这个名句,却是直接使用唐朝诗人翁宏《五律·春残》的句子:


五律·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

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

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

萧飒暮蝉辉。


那么,怎样使用别人的句子,才能达到前面说的“读者全知”的3个条件呢?我认为,最安全的方法是使用名句(如果不是名句,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注明),而且放到突出的位置。例如:


七律·游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今日我登黄鹤楼。

江岸昨宵飞细雨,

钢城十月正金秋。

遥观鄂塔挥天笔,

欣见长桥横浩流。

岭上青枝高百尺,

新莺更唱柳枝头。

注:第一句“鹤”出律。但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不管它。

鄂塔:湖北电视台发射塔。

浩流:浩浩江流,指长江。

——选自少年儿童诗歌集《春苗》(高中三年级,湖北)


踏莎行·婉拒(步韵寇准先生)

莫送玫瑰,

休攀月老,

红红今日人还小。

只知嫩柳伴香裙,

琵琶声里诗音袅。


细雨丝丝,

青山杳杳,

奉还远寄翩翩照。

先生勿恋一枝花,

天涯何处无芳草。


(原词)踏莎行·春色将阑

(北宋)寇准

春色将阑,

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相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小红妹》(高中二年级)


七绝·我是春天第一燕

——正学做少年儿童旧体诗,读到瞿秋白烈士“我是江南第一燕”。

每读万卷憾群芳,

自古诗无小小郎。

我是春天第一燕,

敢衔旧叶试新光。

(中华新韵)

注:第三句的“第一”两个字出律。但因直接套用,所以不改。

自古诗无小小郎:中华民族传统诗歌3000年至今(其实外国诗歌同样如此),各种题材百花争艳,唯独少年儿童诗歌很少。一些看来好像“少年儿童”的诗歌,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实际并不是少年儿童诗歌,而只是点缀了“儿童”元素的成年人诗歌。另外一些诗歌,例如“锄禾日当午”、“两个黄鹂鸣翠柳”虽然适童,但毕竟不是少年儿童诗歌。

——选自少年儿童诗歌集《春苗》(高中二年级)


三、现代事物入诗

现代事物(器物、制度、文化)入诗,例如微信、超市、情人节、机械化、革命、民主、火车……,早在黄宗羲、梁启超一辈“诗界革命”就提出的问题,直到今天却仍在争论应否,真是怪哉。

本文作者觉得,现代事物入诗很正常。例如:


七绝·疫期封控在家

爸爸依然书稿里,

爷爷画画老鹰飞。

妈妈微信学糕点,

网上我学ABC。

(中华新韵)

——选自少年儿童诗歌集《春苗》(小学四年级)混体《回忆疫期》2首其一。


七绝·减肥

裙儿浅浅小蝶飞,

娇巧身儿欲减肥。

A4纤腰今更瘦,

桃花笑问为阿谁。

(中华新韵)

A4:据说少女的腰断面宽度应该像一张竖起的A4纸。

——选自大学诗歌集《开心湖畔小姐姐》(二年级)《青春梦》


七绝·坐火车

一路江山看未足,

车轮滚滚走长途。

妈妈不让观风景,

命我拿出英语书。

(中华新韵)

——选自少年儿童诗歌集《春苗》(小学六年级)


四、口语入诗

把社会上的“俗词”用于诗歌,应该算“口语入诗”吧?例如:


渔家傲·春游宝鸡

绿树荫荫云浅浅,

草丝埋脚酥酥软。

花满关山春乱染。

羞红脸,

清风撩我裙儿散。


礼乐城头钟鼓远,

太白林野莺歌暖。

离了老妈侦警眼。

无人管,

疯玩哪怕天将晚。

(中华新韵)

礼乐城:中华礼乐城。

太白: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选自旅游诗歌集《江山多娇》(初中二年级,陕西)


五、外语入诗

“外语入诗”的情形有多种。例如:


七绝·问蝶

开心湖畔柳绵绵,

笑向蝶儿问一言:

道是爱花or爱我?

飞飞落落小裙边。

(中华新韵)

——选自大学诗歌集《开心湖畔小姐姐》(研究生)《春歌》


外语入诗,涉及到外语单词的声调问题。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以汉语对这个单词的习惯读音确定声调。这样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从汉语读音来看,一些外语单词的读音可以平仄两读,从而在格律诗的声调中可以任意使用。例如:


七绝·深圳,AI与童诗三题

项目的独创性

落笔三千幼子诗,

风骚之后第一枝。

AI可自深城起,

助力童诗天下知?

(中华新韵)

风骚之后第一枝:中华民族传统诗歌,题材多彩,唯少童诗。作者大量写作旧体童诗,是为首创。


AI在文创产业中的作用

超高计算缘何用?

优在传播劣在诗。

纵是当今新李杜,

若无AI几人知?

(中华新韵)


AI文创的商业价值

岂止传知与树人,

莫言文产不多金。

童诗亦可鲲鹏赋,

AI鹏城再创新。

(中华新韵)

注:“I”依每篇各自的格律规则,分别读平声或仄声。

——选自大学诗歌集《开心湖畔小姐姐》(研究生)《春歌》


六、“起承转合”只是习惯,不是规则

“起承转合”是绝句和律诗最常见的句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起承转合”毕竟只是习惯,而不是绝句和律诗的句组规则。

例如杜甫这首诗,就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七绝·绝句(4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这首诗,4句的意思各自独立,并立而成。这样的句组关系,不妨称为“并立”关系。

绝句和律诗的句组关系,除了类于杜甫这首诗的并立关系外,还可能有其他。例如:

1、一带三(第一句带出后三句):


七绝·温课时分最想啥

温课时分最想啥?

草坪风戏小裙纱。

船边嫩脚拍溪水,

追着蝴蝶采野花。

(中华新韵)


2、一托三(第四句托起前三句):


五绝·严防死守

妈妈守后房,

姐姐掩西窗。

保姆堂前睡,

岂容流暗香?

(中华新韵)

——选自组诗《家庭攻防战》2首其一。


七、自由风旧体诗

自由诗的风格,却遵守格律。例如:


虞美人·情人谷

歌声一串毡房后,

赶起羊儿走。

爱人还不醒来吗?

看看天山多美的朝霞。


一年又是春来早,

墓上青青草。

爱人还不醒来吗?

看看爹妈和我幸福家。

(中华新韵)

情人谷:新疆昭苏县夏塔风景区“情人谷”传说:哈萨克牧羊少女在夏塔古道遇到黑熊,柯尔克孜青年舍命相救。以后每天草原的第一缕阳光,少女都要赶着羊群,去那个青年的墓地探望。

——选自旅游诗歌集《江山多娇》(研究生,新疆)


自由风旧体诗,其实本文作者是受到网上一首诗歌的启发:


木兰花慢·着魔

胭脂雪

守尘缘如翼,

那么疼,

那么薄。

在寂寞深更,

伤情时候,

有雨滂沱。

他说:

“那年遇见,

恰风清云淡水无波。

是你青裙素袜,

轻轻踩疼心窝……”


着魔,

想你太多,

挥不去,

是折磨。

画半城烟柳,

三分和泪,

三分如歌。

如何,解心的锁,

在深深俗世里逃脱?

你若哪天路过,

握紧我手行么?

(中华新韵)


八、少女诗的一种写作手法

无顾忌示美和无边界示美,是少女诗的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任何女人都希望宣示自己的美。但是从诗歌的角度看,成年女性示美要含蓄,幼女示美还没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少女,例如中学生和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已经足够,却是青春将绽或初绽。因此从诗歌的角度看,她们既无须含蓄,又可以充分想象自己的美。

特别是“无边界”示美,是少女的专利。其他的人,哪怕是健壮俊美的男子,示美也是有边界的。今天写诗歌,一个男子无论怎样宣示自己的健壮美,也不能“担山逐日”,而少女示美却只受诗人想象力和诗力的限制。例如:


七绝·春风来我家

春风轻绕柳枝斜,

吹入山村水畔家。

只为窗前偷看我:

小红真的像桃花?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春蕾》初中诗歌《小花》(二年级)


五绝·莲花

照水盈盈玉,

迎风淡淡香。

莲花真像我,

不饰女儿妆。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小红妹》(高中一年级)


七绝·谁是小红妹?

何处佳人翠柳中,

春风一朵玉婷婷。

桃花含妒偷声问:

可是芳名叫小红?

(中华新韵)

注:这是小红妹在诗坛和大家对诗开玩笑,其他诗友的诗歌丢啦。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小红妹》(高中二年级)


九、少女生活的神话诗歌

格律诗写现代生活,能不能写点儿神话因素?本文作者作了尝试:


七绝·天女散花

春风吹我小红裙,

飞上蓝天五彩云。

朵朵鲜花飘洒下,

山河田野遍清芬。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春蕾》儿童诗歌《小丫头时代》(四年级)


七绝·谪仙人(原创大学女诗)3年级(叙事)

瑶台一朵小花枝,

最喜仙音唱旧思。

偏被缪斯谪下界:

人间少女爱情诗。

(中华新韵)

谪:读zhé,哲。

——选自大学诗歌集《开心湖畔小姐姐》(三年级)《莺莺曲》


十、仿格律诗

格律诗的规则和限制太多,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写格律诗增加了很大困难。不过另一方面,格律诗的规则虽然太多,但是只有唯一一个规则对初学者难度大,就是“非尾字声调”。

非尾字声调,就是律诗或绝句的某句中,除了最后那个字以外的各字的声调。

例如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第一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除了最后那个平声字,其余6个字的声调,就是诗句的“非尾字声调”。

非尾字声调对任何初学者都挺难。但是除了非尾字声调,律绝的其他规则,对初中以上、懂汉语拼音的初学者都很简单,是“多而简”。只要多观察生活、多练习、多交流,很快就能上手。

所以初学者可以先学着仿格律诗。就是说,除了不管“非尾字声调”的规则,其他一切规则都依照格律诗做。写熟了以后,再慢慢适应非尾字声调。反正吧,当时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仿格律诗最好先仿七绝。例如:


仿七绝·桃花女儿看桃花

桃花女儿看桃花,

红如火焰灿若霞。

身披红霞千万朵,

知是女儿知是花。

——选自少年儿童(女生)诗歌集《小红妹》(高中一年级)


2025年7月18日

新疆·乌鲁木齐

字数:5550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