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一点胭脂,便是桃花洞口,待刘郎问津。
下联:两画描笔,即成柳叶眉梢,请张君点评。
这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陈先生邀请,点评赏析如下:
一,点评:
1. **用典精妙,呼应自然:**
* **上联“刘郎”**:用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桃花洞),暗喻才子佳人相逢的浪漫,切合青楼艺妓身份。
* **下联“张君”**: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张敞画眉”),既符合“柳叶眉梢”的妆容描写,又巧妙呼应了上联的才子佳人主题,且“张君”与“刘郎”形成工整的历史人物对仗。
2. **意象相承,主题统一:**
* **上联**:由“胭脂”引出“桃花”,点染女子面颊之美,引出待情郎(刘郎)探访的意境。
* **下联**:由“描笔”勾勒“柳叶眉”,刻画女子眉目之美,引出请情郎(张君)欣赏品评的动作。两联均围绕女子妆容(胭脂-面颊,描笔-眉梢)和与情郎互动(待问津-请点评)展开,意象连贯,主题高度一致。
3. **对仗工稳,字字珠玑:**
* **数量词**:“一点”对“两画”(“画”作量词),精准描绘细微动作。
* **名词**:“胭脂”对“描笔”(化妆工具),“桃花洞口”对“柳叶眉梢”(妆容部位+比喻),“刘郎”对“张君”(历史人物)。
* **动词**:“便是”对“即成”(表示完成),“待”对“请”(表示动作)。
* **动宾结构**:“问津”对“点评”(动宾结构,均有品评、探询之意)。
4. **意境契合,雅俗共赏:**
* 上联意境含蓄婉约,充满期待;下联意境生动活泼,带有互动和展示的意味。两者结合,完整描绘了一幅才子佳人眉目传情、切磋技艺的生动画面,既符合青楼艺妓与文人雅士交往的场景,又保持了文雅的格调。
5. **巧解难题,实属难得:**
* 上联意境优美且用典含蓄(刘郎问津桃花源),对出贴切下联难度很大。此下联不仅字面对仗工整,更在**典故呼应(张敞画眉对刘晨遇仙)、主题统一(女子妆容情态)、意境衔接(待-请)**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契合度,堪称妙对,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总结:**
陈永烽先生此副下联,堪称妙手偶得之佳对。其**用典精当(张敞对刘晨)、对仗严谨工巧、意象承接自然、意境和谐统一**,完美地呼应了上联的意境和典故,为这个流传已久的上联找到了一个极其匹配、富有意趣的下联。不仅解决了历史上的难题,更赋予了对联新的生命力。此联足可传世,是应对联中的上乘之作。
二,赏析:
——墨痕点染胭脂色
戏台之上,那清瘦诙谐的纪晓岚与和珅斗得精彩纷呈;然而当史册掀开,那“大清第一才子”的声名之下,却藏匿着凡俗的欲望与红尘的挣扎。昔日他徘徊青楼,曾为一句“一点胭脂,便是桃花洞口,待刘郎问津”而蹙眉难解——那点胭脂晕染开桃花洞口迷离的幻境,恍如薄雾缭绕,仿佛在召唤那寻访仙缘的刘郎前去探问。这诗情画意中暗藏玄机,竟似一道无解之题,数百年间悄然悬在文海之上,无人能解其意,任其空余回响。
当代诗人陈永烽却以神来之笔,挥毫对出:“两画描笔,即成柳叶眉梢,请张君点评。”——此句如天造地设,字字珠玑,竟与上联严丝合缝,宛如一对久别重逢的故人。
细品这下联,“两画描笔”恰与“一点胭脂”相对,数字相扣,妆饰之笔与胭脂之彩亦呼应无间;“柳叶眉梢”更妙对“桃花洞口”,那柳叶轻扬,与桃花明艳,各展风韵,又同是女子婉约风情的精美写照。最令人击节处,莫过于“张君”与“刘郎”的遥相呼应:张敞画眉的千古佳话,与刘郎探访桃源仙境的传说,让两个相隔千年的故事在墨香里重逢,彼此映照生辉。两联字字如精工雕琢的榫卯,相衔相契,纹丝无缝;意蕴更如双溪汇流,浑然一体。
这久悬的难题一朝得解,岂止是文字游戏的终章?它更如一道桥,贯通了古今文人彼此会心的灵犀。陈永烽的才情,不仅为那点胭脂寻觅到了柳叶眉的归属,更让那青楼之上微蹙的眉头、散落的花瓣,终于觅得了归宿与回应——文字之精魂,原来在时光长河里自有知音,无论相隔几度春秋,终将越过尘封岁月彼此相认。
那些前人遗落的飘零花瓣,终被后来者的心泉所浸润,在时光之河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于这文字的奇缘里,我看见的岂止是词句的相逢?更是人类心灵在美与智的领域彼此辨认、前仆后继的庄严仪式——它轻盈如柳叶,却深埋着人性中永不泯灭的、对永恒之美的探问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