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東郭道人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下联: 1,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2,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3,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这三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巧联成双喜,妙对越古今一,故事——王安石搬联获双喜北宋仁宗年间,二十岁的江西才子王安石,背负行囊与梦想,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一日傍晚,他行至马家镇,但见一处大宅院前人头攒动,喧闹非凡。好奇心驱使他上前,只见门前高悬一盏精致的走马灯,灯影流转,光彩夺目。灯上赫然书有一行清秀的字迹:“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原来,这是马员外家的千金为遴选佳婿而出的上联。此联构思精妙,运用了“顶针”修辞,前后句首尾蝉联,如流水不断。更绝的是,它巧妙地捕捉了走马灯“灯动则马行,灯灭则马止”的动态瞬间,既写实,又暗含机锋,一语双关,仿佛在说:若无人能对出下联,我这选婿之事,便如灯息马停,只能搁置。王安石伫立灯前,冥思苦想,虽觉此联精妙无比,一时却难觅佳句。赶考事大,他只好将这半副绝联深藏于心,带着一丝遗憾,继续奔赴京城。科考之日,王安石在考场中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主考官欧阳修亲临巡视,见其答卷,心中已生赞赏之意。为试其才思敏捷,欧阳修随手一指考场外的飞虎旗,信口出一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此联与马家镇那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顶针格,同样描绘了“旗展虎现,旗收虎隐”的动态画面。王安石福至心灵,马家镇那盏萦绕心头的走马灯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他当即朗声对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此联对仗工稳,意境相合,堪称珠联璧合,不禁拍案叫绝,对王安石的才华更为赏识。科考完毕,王安石归心似箭,再经马家镇。他惊喜地发现,那走马灯上的上联依然无人能对。于是,他整了整衣冠,径直走向马府,以欧阳修的“飞虎旗”一联应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下联一出,满座皆惊。马员外即刻唤出女儿,小姐在帘后窥见此生风度翩翩,才学出众,心中暗许。一段美好姻缘,就此缔结。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正当王安石沉浸在成婚的喜悦中时,京城的捷报飞驰而至——他高中进士!一日之内,人生两大喜事同时降临,王安石欣喜若狂,提笔在红纸上挥就一个大大的“囍”字,并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自此,“囍”字便成为中华文化中吉祥幸福的象征,而王安石“搬联获双喜”的传奇,也随着这副“走马灯”与“飞虎旗”的千古名联,流传至今。二、赏析:陈永烽新对出三联千年之后,网络时代又现“绝对”热潮。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走马灯”原联为母本,先后抛出三组下联,被联坛誉为“古绝今对”。兹分别赏析如下。(一)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1. 顶针回环与动词层进 “姐”与“婿”三次交替,与“灯/马”手法一致;但情感上由“选”到“愿”,再到“进门”,层层推进,把“择婿”写得波澜横生。 2. 视角翻转 原联以“物(灯)”控“马”,此联以“人(姐)”控“婿”,由物境化入人情,符合“对联招亲”的本事,恰是对故事的“内视角”呼应。 3. 现代语感 “选婿”“进门”皆口头语,古联形式注入当代汉语气息,雅俗共赏,易诵易传。(二)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1. 空间-时间-动作三位一体 “点将台”是静态空间,“台点将”是动态行为,“台离将上阵”则把时间拉长到“将已出征”,节奏迅捷,画面感极强。 2. 文武映照 上联“走马灯”本是民间灯彩,柔美温馨;下联“点将台”却为沙场军仪,阳刚肃杀。一柔一刚,灯影与刀光并置,审美张力陡增。 3. 格律精工 “台”“将”两次转品:名词→动词→名词,与“灯/马”词性转换路径完全一致,可谓“亦步亦趋”而“自出新意”。(三)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 1. 顶针+谐音+夸张 “炮”与“敌”回环,且“炮打敌”口语铿锵;“炮响敌消遁”用夸张手法一笔勾销敌人,气势酣畅淋漓。 2. 科技意象 把冷兵器时代的“走马灯”一下子拉到热兵器乃至信息化战场,完成时空穿越,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当代意识。 3. 情感色彩 上联“灯息马停”是温柔落幕,下联“炮响敌遁”为胜利凯歌,情绪由静转动,由收放,形成强烈对比,读来令人血脉偾张。三、小结:从“双喜”到“三联”——对联生命力的现代转换王安石以“飞虎旗”赢得“双喜”,陈永烽则以三组新对再响千年。此笔诗意油然而生,赋诗一首:“安石搬联获双喜,永烽新对出三联。 巨儒驻足名青史,新秀跃马时代前。”两才子共同点是:严格恪守顶针、复字、词性转换、因果逻辑等“硬格律”;差异处在于:陈联引入了女性自主意识、沙场点兵气概和现代战争科技,完成了“题材—情感—语境”的三重刷新。 “千古绝对”之所以“绝”,不仅在于它曾经高悬难对,更在于每一代人都可借助汉语的弹性与时代的新意,让其“绝处逢生”。陈永烽的“古绝今对”证明: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等待下一位过路人的“走马灯”——灯一转,马即驰,故事便生生不息。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2日 08:06:02     分类:诗
   6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東郭道人“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这两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千古江楼待佳句,今朝妙对应潮声在成都锦江之畔,望江楼已静立了数百年。这座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的楼阁,本身就如同一句未完成的诗。清光绪年间,一位江南才子的登临,为这座楼阁赋予了新的生命——也留下了一个困扰文人墨客百余年的谜题。那天,才子凭栏远眺,但见锦江如带,奔流不息。千年古楼与万古江流在此相遇,一动一静,共同诉说着时间的永恒。此情此景触动诗心,一副上联脱口而出:“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上联之妙,妙在“望江”二字既是楼名,又描动作;“江流”既是景致,更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才子欲续下联,却陷入困境。他尝试数种对法,终觉意境难匹。最终,只能将上联题于楼壁,期待后世知音。这一等,就是数百年。其间最受推崇的当属“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此联粗看尚可。然而细品之下,“江流”(名词十动词)为动态,“月影”(名词十名词)为静态,词性不够完美。且江流之浩大与井中月影之微小,意境上难以匹配。望江楼上联,便成了真正的“千古绝对”。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这百年悬联献上了两个精彩对句,终于让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得到了圆满的回响。第一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此联之妙,首先在词性的完美对品。上联“江流”是“江水流动”,下联“鸡啼”是“雄鸡啼鸣”,两者均是“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出动态景象,彻底解决了“月影”词性不符的缺憾。更深层的妙处在于意境的升华。上联“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展现的是自然时空的浩渺与永恒,意境开阔而深沉。陈联的“鸡堤万代,鸡啼万代”则巧妙地将画面转向了人类文明的坚韧传承。“听鸡堤”坐落于山东河南交界的黄河大堤,曾是修堤民工闻鸡上工之地,蕴含着“闻鸡起舞”的勤勉意象。从自然的“千古”到文明的“万代”,此联完成了一场从空间到时间、从自然到人文的诗意过渡。第二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此联则从另一个维度实现了超越。在词性上,“海潮”与“江流”同属“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海水澎湃汹涌之态,动态十足。在意境上,它彻底解决了前人对联气势不足的问题。“海”的意象远比“江”更为壮阔,“海潮”之浩大完全能与“江流”之悠长相抗衡。“江楼千古”是时间的绵长,“海岛万年”是空间的稳固;“江流千古”是逝者如斯,“海潮万年”是永恒律动。此联以汪洋大海对滚滚长江,在空间格局上甚至更胜一筹,共同构建了一幅时空交织的壮丽画卷。陈永烽的巧对,高明之处在于他通过“听鸡堤”引入了人文历史的厚度,又通过“观海岛”拓展了自然地理的广度。这两副下联,如同为古老的望江楼打开了两扇新的窗户:一扇回望人类文明的坚韧与传承,一扇远眺自然世界的浩瀚与永恒。千古江流依旧,而人类的智慧如鸡啼代代相传,如海潮生生不息。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被时光湮没,只会在新的解读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望江楼等待了百年的佳句,终于在新时代的潮声中,找到了它的完美应和。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01日 08:17:10     分类:诗
   15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九)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九)東郭道人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下联:书里腊梅瘌痢书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一联双绝映古今上联:画上荷香待墨痕——千古绝对的传奇诞生明代江南,烟雨朦胧。一日,才子唐伯虎信步至一古寺焚香礼佛。方丈素闻其才名,趁机奉上一幅亲绘的墨荷图,恳请题字。唐伯虎略作沉吟,提笔在留白处写下七个字:“画上荷花和尚画”。随即搁笔,含笑不语。方丈急切相询下联,唐伯虎遥指山门外云霭,悠然道:“能对此联者,当为天下奇才。”言毕施礼而去。老僧持画细观,蓦然惊觉此联之妙——正读反诵,音韵如一。“画”字首尾呼应,“荷花”与“和尚”同音异义,既点出画中意象,又暗合执笔人身份。更妙的是,“上”字作为方位词,与画面空间相契,构成“画上之花,和尚所画”的双重意境。这精妙的回文联犹如一扇只能从一侧开启的智慧之门,将音韵之美、文字之巧、意境之幽熔铸一炉。自此,这幅悬于庙堂的孤联,成了文人墨客争相挑战的巅峰。春去秋来,多少才子在此驻足苦思,皆铩羽而归。那满池墨荷在岁月中静静绽放,等待着一个能与风流才子隔空对话的知音。直至清乾隆年间,学者李调元游历至此,凝视孤联良久,终提笔续对:“书临汉帖翰林书”。此联以“书”对“画”,以“汉帖”对“荷花”,更以“翰林”对“和尚”,同样实现了回文之妙。然而细究之下,“临”为动词,与上联方位词“上”未尽相合,虽成佳话,犹存微瑕。这抹遗憾,如同画中荷花期待的另一半灵魂,在历史长廊中继续等待着完美的归宿。下联:梅魂书韵启新声——陈永烽对句的美学突破当历史的时针转向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书里腊梅瘌痢书”七字,完成了这场跨越五百年的文学对话。这看似朴拙的下联,实则是对千古绝对最精妙的回应,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性的艺术建构。音韵结构的精密契合是此联最直观的成就。它严格遵循“同音回文”的格律要求,正读反诵皆音韵和谐。更难得的是,以“里”对“上”,完美解决了李调元下联中词性不协的历史难题。这种文字音韵的精密对应,犹如两个严丝合缝的齿轮,让古今才思在音律的轨道上完美啮合。意象组合的审美张力则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书里腊梅”构建了一个诗意的内在宇宙——腊梅在书页间悄然绽放,既是对“画上荷花”的巧妙呼应,又开辟了全新的审美空间。荷花夏日清妍,腊梅寒冬傲雪,两花相对,完成了四季的轮回与互补。而“瘌痢”对“和尚”一对“光头”,看似俚俗,实则深得民间智慧的精髓。这两个“光头”的别称,在俗雅转换间展现了汉语的丰富表现力,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这一联中奇妙融合。哲学意蕴的深层开掘更使此联超越文字游戏层面。“画上荷花”是空间的艺术,“书里腊梅”则是时间的诗学。荷花在画中永恒绽放,腊梅在书里历久弥香,二者共同构成了艺术超越时空的永恒属性。而“和尚”与“瘌痢”一对“光头”对应,则暗含了佛家“破除分别心”的智慧——在艺术与真理面前,一切外在形貌皆如梦幻泡影。陈永烽的妙对,不仅是一个下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绝对从不会被历史尘封,它永远向未来的智慧敞开。当五百年前的荷香与今天的梅魂在文字中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语的无限可能,更是人类智慧薪火相传的美丽见证。这“古绝今对”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通向汉语艺术永无止境的未来。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30日 09:48:01     分类:诗
   21         1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東郭道人‌ “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注,1,下联大意是:一个人带着长槊到阳朔去卖,不慎被盗失,经过努力查找,终于在盗人的藏匿处强行地拿回了长槊。2,阳朔~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3,长槊~一种长杆兵器。”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珠联璧合:从“锡壶西湖”到“长槊阳朔”的文字奇缘中国楹联艺术中,有一类“谐音对”以其精妙的语音游戏和巧思妙想独树一帜。其中,“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这则上联,堪称千古绝唱的谐音巧对。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一日与文人雅士同游西湖。侍从手提锡制酒壶(古称“锡壶”)随行,不慎将壶落入湖中。此情此景触发了苏东坡的文思,他脱口而出:“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此联一出,满座皆惊,却无人能对。这十六个字构成了一场精妙的语音魔术:“锡壶”“西湖”“惜乎”三词在江南官话中音近形异,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场景从“提”到“游”再到“掉”,最后以感叹词“惜乎”收尾,叙事完整,情感自然。更妙的是,四个分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具体物象(锡壶)、地理名称(西湖)与情感抒发(惜乎)完美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续对,但都难以达到原联的浑然天成,使得这半副对联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对”。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的妙对,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陈先生的下联在技巧上与上联严丝合缝:“长槊”对“锡壶”,皆为器物;“阳朔”对“西湖”,同是地名;“藏索”对“惜乎”,都是表达情感的动词组。更难得的是,下联同样运用了“长槊”“阳朔”“藏索”的音近关系,延续了上联的谐音之美。然而,陈永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上的匹配。他为下联构思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某人带着长槊(古代长柄兵器)前往阳朔,长槊不幸失窃,经过一番追索,最终在藏匿处找回。这个情节赋予了楹联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张力,使静态的文字产生了动态的故事感。从意境上看,上联是文人雅士的伤怀,下联则是江湖客的冒险;上联是瞬间的遗憾,下联是失而复得的欣慰。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呼应,拓展了原联的情感维度。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不仅是对古典名联的技术性回应,更是对传统楹联艺术的创造性传承。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古人留下绝唱,今人亦可和鸣。在这个智能手机取代文房四宝的时代,这副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汉语的魔力从未消失,只待有心人去唤醒那些沉睡的音韵,让古老的文字游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当锡壶沉入西湖的千年之后,长槊在阳朔失而复得——这不仅是楹联的对仗,更是中华文脉的延续,是古今文人共同编织的一场关于汉字之美的永恒梦境。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9日 09:34:02     分类:诗
   26         0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東郭道人“ 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下联:有粮粮站站有粮注释:1,有粮~地名,指有粮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境内。2,粮站~地名,指有粮村内一座粮站。”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从“无锡锡山”到“有粮粮站”的对联美学嬗变上联:千古绝对的传奇身世“无锡锡山山无锡”——这七个字如一道千年谜题,在汉语的星空下闪烁智慧的光芒。它的诞生,源于一个地理的巧合与语言的戏法。无锡城西有锡山,传说周秦时期此山产锡,引得百姓争相开采。至汉初,锡矿采尽,“有锡”变“无锡”,地名由此而来。明代一位才子途经此地,被地名与实景的反差触动灵感,吟出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此联妙在“无锡”既是地名,又描述现状;“锡山”是山名,却已无锡。前后呼应,顶针连环,构成一个完美的语义闭环。更绝的是,它暗含时间流转、沧海桑田的哲学意味——昔日有锡今无踪,唯留空名诉沧桑。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对出下联。民间流传唐伯虎曾对“平湖湖水水平湖”,虽有意境却在格律上经不起推敲——“锡山”是具体地名,而“湖水”则不是;且对句中第六字皆为平声,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基本原则。这正是它“千古绝对”魅力的根源——它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汉语精魂的极致展现。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有粮粮站站有粮”相呼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副对联的完成,更是对联艺术在当代的完美绽放。格律之工:传统规范的当代典范陈永烽的下联严格遵循对联创作的五大原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有粮”对“无锡”,地名相对;“粮站”对“锡山”,实体相映;“站有粮”对“山无锡”,意境相通。每一个字都如精密的齿轮,与上联严丝合缝。特别是“无”对“有”的绝配,将汉语的对仗之美推向极致。意象之新:时代精神的巧妙融入这副对联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成了从古代矿藏到现代粮仓的意象转换。“锡”作为重要工业金属,堪称工业粮食,与“粮”相对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锡山是蕴藏锡矿之地,粮站是储存粮食之所,两词相对,词性极其吻合。更妙的是,上联讲述资源枯竭的遗憾,下联描绘粮食满仓的丰饶,形成从“有到无”到“无到有”的哲学循环。意境之深:古今对话的艺术升华陈永烽的创作最可贵处,在于赋予了古绝对以深刻的时代内涵。上联以否定之否定句式,描述了矿山由盛转衰的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资源枯竭的惋惜;下联则以肯定之肯定句式,展现了一幅农村丰收、粮仓充盈的繁荣景象。这一衰一荣、一无一有的鲜明对比,不仅是对仗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迈向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历史进程的诗意写照。这副“古绝今对”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传承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在尊重规范的同时注入当代人的生活体验。陈永烽的妙笔让我们看到,对联艺术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手在民间,这句俗语在这副对联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当“无锡锡山”遇见“有粮粮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游戏的圆满,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证明。这副对联将古典与现代、遗憾与希望、衰退与繁荣熔于一炉,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汉语无穷的表现力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光芒。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5:45:14     分类:诗
   24         3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六)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六)東郭道人“上联: 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下联: 三火焱焱,燃烧烟燎烦燥注,三火~指明火、暗火与心火。”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绝处逢生:一副对联背后的千年对话在中国对联艺术的宝库中,“绝对”犹如一颗颗未琢的璞玉,静待知音的到来。“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这一上联,便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则。它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流转演变,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趣味。关于此联的起源,最引人入胜的版本当属明代才女苏媚儿的传说。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以“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为上联,声称若有男子能对出精妙下联,便愿托付终身。此联一出,难倒了无数江南才子。就连风流才子唐伯虎也跃跃欲试,他对出“四水沝沝,江河湖海泉泽”,以“四水”对“六木”,“沝沝”对“森森”,后接六种水名皆带“水”旁,形式上可谓工整。然而传说中,苏媚儿认为此联虽具其形,却乏其神,缺乏意境上的升华,终未认可。另一个版本则将这副对联的诞生推向了更早的明初。传说朱元璋在击败张士诚后,漫步于苏州园林,见林木葱郁,即兴吟出上联“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随行的刘伯温虽足智多谋,却至死未能对出令太祖满意的下联,使得此联成为了真正的“千古绝对”。这两个传说,一个浪漫,一个权威,共同为这副上联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副上联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多层次的巧思。“六木”合成“森森”,是数字与汉字的巧妙结合;而后面的“松、柏、梧、桐、杨、柳”六种树木,每个字都带“木”旁,既呼应了“六木”,又展现了汉字偏旁的魅力。更难得的是,整副上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森林图景,意境优美,形神兼备。正是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得它对下联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不仅需要数字开头、偏旁对应,更要在意境上相得益彰。千年时光流转,无数文人曾尝试攻克这座堡垒,但均未能创造出令人信服的下联。直到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的出现,这个文化谜题才终于迎来了它的解答。陈永烽所对下联为:“三火焱焱,燃烧烟燎烦燥”。这副“古绝今对”的诞生,不仅是文字游戏的胜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形式上看,此对达到了极高的工整度。“三火”对“六木”,数字相对,平衡匀称;“焱焱”对“森森”,叠字相应,音韵和谐。更妙的是,“燃烧”“烟燎”“烦燥”六字皆从“火”旁,与上联“松柏梧桐杨柳”皆从“木”旁形成了完美对应。这种偏旁部首的精心安排,展现了对联艺术的形式之美。此联的卓绝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形式工整的匠气,抵达了哲学思辨的化境。陈永烽先生的匠心独运,在于他为“三火”注入了贯通天、地、人三才的深邃内涵——燃烧为“明火”(世间可见之光焰),烟燎为“暗火”(隐而不发之炽热),烦燥为“心火”(内在焦灼之情绪)。这一构思,瞬间将一副文字游戏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观照。“明火”象征着创造与文明的原动力,是普罗米修斯盗予人间的天赐,既带来温暖与光明,也潜藏着焚毁一切的破坏性;“暗火”则隐喻世间万事万物运行中那些不可见却至关重要的能量与趋势,如地火运行,似暗流涌动,是成败转圜的微妙关键;而“心火”直指人心的方寸灵台,它是志向的焦灼、情感的波澜,是推动人进取的内驱力,亦是导致人迷失的根源。这三重火焰,共同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人生宇宙图景:我们既要以“明火”去行动和创造,也需警惕“暗火”中的隐患与变数,更要时时观照、调和内心的“心火”,以求达到内在的平和与智慧。如此一来,下联便与上联“六木”所代表的自然、静谧与生机,构成了阴阳互济、动态平衡的完整哲学体系。尤为精妙的是,这三种火与上联的六种树木形成了深层次的呼应。树木象征着自然、生长与宁静,而火则代表着文明、变化与激情。木与火,一静一动,一收一放,暗合了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林木需要阳光(火之源)才能生长,而火又可能焚毁林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为对联增添了丰富的意蕴。从意境上看,上联描绘的是一幅静谧的森林图景,给人以安定、沉稳之感;下联则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火焰图景,充满力量与变化。两者结合,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完整的宇宙之中——既有大自然的宁静致远,又有人类情感的波澜壮阔。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千年文化难题,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古老的文字形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僵死的遗产,而是活的传统,它需要每一代人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转化。当“六木森森”遇见“三火焱焱”,不仅是文字相遇,更是古今思想的碰撞。陈永烽以他的智慧,让千年前的绝对在当代重获新生,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与传承。这副对联将继续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见证着汉字的不朽魅力,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文化创造之旅。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7日 20:15:27     分类:楹联大观
   33         3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五)
陈永蜂“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五) 東郭道人 上联: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 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数字迷宫中的诗意回响中华对联艺术如一条智慧的星河,其中“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副上联,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数百年来等待着它的灵魂伴侣。当历史的车轮驶至当代,当代诗人陈永烽以“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上联:千古绝对的诞生——池塘边的智慧博弈明朝天启年间,福州城郊的一池春水,见证了中华对联史上的一桩美谈。当朝宰相叶向高途经此地,留宿在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清晨送别时,池塘中七只悠游的鸭子触发了叶向高的灵感。他信口吟出:“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看似简单的十一个字,实则暗藏玄机——七只鸭子既可理解为三双加一只,又通过“数数数”的叠字运用,营造出视觉与思维的双重趣味。翁正春面对这道突如其来的考题,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注意到跃出水面的鱼儿,脱口对出:“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尽管这个故事在士林间传为佳话,但细究之下,翁正春的下联确实存在瑕疵。如“尺鱼”之“尺”为量词,与上联“七鸭”之“七”数词属性不尽相合;“九寸十分”更违背了度量衡“逢十进一”的基本规则,还有“量量量”瞬间即逝,则无法丈量。这此美中不足,使得这副对联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也为后人的再创作埋下了伏笔。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陈永烽的匠心独运时光流转数百年,当代诗人陈永烽以“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对出了真正的“天衣无缝”之下联。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表面的字词对应。从格律角度看,陈永烽的下联实现了全方位的工整对应:“八卒”对“七鸭”,数字对数字,生物对人物;“习场”对“浮塘”,动作与环境相得益彰;“点点点”对“数数数”,动词叠用的节奏感完美匹配。更妙的是数词设计——上联“七”可分解为“三双一只”,下联“八”自然分为“两队四排”,这种数字分解的巧思,体现了对联艺术的数学之美。然而,这副对联的深度远不止于形式上的工整。它构建了两个相互映照的意象世界:上联是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画卷,七只鸭子在池塘中自由浮游,充满闲适之趣;下联则是纪律严明的人间景象,八名士兵在操场上整齐训练,展现秩序之美。一自然一人文,一闲适一严谨,形成美妙的意境互补。尤为值得品味的是数字的哲学意蕴。上联的“七三一”皆为奇数,象征自然的随机与灵动;下联的“八二四”全是偶数,代表人为的秩序与对称。这种“奇偶相配”不仅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和合”的哲学观念,更在数字的韵律中暗含了宇宙的平衡之道。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之所以堪称经典,在于它既尊重传统格律,又不拘泥于古人窠臼。他在翁正春尝试的基础上,修正了词性不对应、逻辑不通顺的缺陷,用当代人的思维完成了古人未尽的艺术追求。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扬——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理解精髓后的创新。这副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古人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陈永烽的下联不仅为“七鸭浮塘”找到了归宿,更为我们示范了如何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在这数字与文字交织的迷宫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每一个时代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永恒的诗意找到新的回响。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5:45:34     分类:楹联专栏
   45         3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四)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四)東郭道人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雾飘日月庵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2024年6月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联海珠玑——从“烟锁池塘柳”到“雾飘日月庵”的绝代风华汉字排列组合间,藏着宇宙的密码。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魂,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清代科举场上诞生的“烟锁池塘柳”,与当代陈永烽所对“雾飘日月庵”,恰似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平仄韵律中诉说着汉字的无穷魅力。上联:金木水火土,难倒天下士——千古绝对的诞生乾隆年间,殿试之上,两名才子如双峰对峙,难分伯仲。天子临轩,目光如炬。为试真才,乾隆帝轻吟五字:“烟锁池塘柳”。此联一出,满堂寂然。一字藏一行,金木水火土暗嵌其中,如五行相生相克,浑然天成。更妙在意境——晨雾氤氲,池柳含烟,一幅江南水墨跃然眼前。一士闻联,面色骤变,拱手揖别;另一士搔首踟蹰,苦思良久方去。众臣愕然间,乾隆已定先退者为魁首。圣心独断:“能识此联为绝对者,方为真才。”这则轶事虽未必尽合史实,却将“烟锁池塘柳”推上神坛,成为楹联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此联之绝,绝在三重枷锁:五行偏旁如铁律,意境和谐似天成,平仄相对若琴瑟。数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试图解锁这文字的魔方,却多落得“点金成铁”之讥。它如诗坛的哥德巴赫猜想,考验着后来者的智慧与才情。下联:日月风雨电,妙解古今愁——陈永烽的破壁之功历史的长河奔流至当代,陈永烽先生以“雾飘日月庵”对之,如惊鸿照影,令人拍案叫绝。此对不仅工稳,更在约束中创造了新的美学维度。从形式观之,下联“日月风雨电”与上联“金木水火土”形成奇妙对应。五行对自然之力,相生相克对循环往复,完成了从静态元素到动态能量的升华。平仄上,“雾飘”对“烟锁”,仄起平收,如双翼齐飞;结构上,“日月庵”对“池塘柳”,由虚入实,意境绵长。意境更是此联的神来之笔。上联是人间烟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联是世外仙境——山寺月中寻桂子,云栖雾里听梵音。一锁一飘,静动相生;一池一庵,俗雅相映。陈永烽巧妙地将审美视角从平野提升至山巅,从尘世渡向禅境,完成了空间与精神的双重超越。这幅对联的深意更在于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五行学说体现的是朴素的唯物观,而“日月风雨电”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动态把握。两者相对,恰似《易经》所言“天地交而万物通”,暗合天人合一之道。这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哲学思辨的诗意呈现。陈永烽此对的价值,在于他既恪守古法的严苛格律,又敢于以现代思维重构古典意象。他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真正的传承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创造性转化。“烟锁池塘柳,雾飘日月庵”。这十字联语,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康乾盛世的文采风流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它告诉我们:汉字的美,在于有限的笔画里蕴藏着无限的组合可能;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世代才人不断为古老形式注入新的灵魂。当雾散月明之时,我们依然能听见,那穿越三百年的平仄之声,在新的时代里激荡起悠远的回响。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5日 09:38:28     分类:作品赏析
   46         3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三)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三)東郭道人河南内乡县衙寅宾馆门口挂着副怪对联,下联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上联位置空荡荡的,孤悬七百余载无人问津,陈永烽先生于今年六月对出了上联。应先生邀请,点评赏析如下:上联:无讼到公堂上,岂非善也下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空悬七百年之对河南内乡县衙寅宾馆门前,一副下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孤悬七百余载。如今终得“无讼到公堂上,岂非善也”与之相配——此对非仅字句之巧接,乃是千年儒脉的幽深回响与时空之问的圆融解答。上联“无讼”二字,如石投静水漾开涟漪。它并非自创,而是撷自《论语·颜渊》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深意。当“无讼到公堂上”高悬于威严县衙,这岂非对治世最高境界的殷殷向往?公堂本为明辨是非之所,却以“无讼”为理想,其境界恰如清泉洗心——是儒家仁政之光的纯粹折射。那“岂非善也”的轻轻叩问,何尝不是对治世者灵魂的温柔鞭策?在衙门森严之地,悬起一副“无讼”之愿,其本身即是对权力无声的净化。下联“有朋自远方来”自《论语·学而》,本是待客的融融暖意。然独悬七百年,其深意早已超越寻常寒暄,竟成了对文明之问的漫长等待:以礼乐仁德为根基的华夏,究竟要迎来怎样的“远方之朋”?如今“无讼”与之相对,豁然揭示:唯有公堂无讼、政通人和的盛世清平图景,才配得上远方嘉宾的真诚悦纳——此即“德不孤,必有邻”的文明回音。寅宾馆门楹上的这一双联句,如两股清泉最终汇流:一联指向“无讼”的内明之治,一联铺展“有朋”的外交之礼。当“无讼”的理想照进“公堂”的现实,当“远方之朋”因德风慕名而至,内圣与外王于此圆满相契。它们共同勾画了一幅“远者来,近者悦”的儒家治世图卷。更妙的是,这图景并非悬于虚无,而是刻于衙门实境之中,传统理念与政治空间于此交相辉映,无声述说着儒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永恒气质。七百年空悬的下联,终于等来了它命定的上句。这岂止是对联的完璧?更是儒家理想在时空长河中一次壮丽的共振。“无讼”与“有朋”如阴阳相生的双翼,承载着“政通”与“人和”的古老憧憬,穿越千年衙门的风霜,依然振翅于我们头顶的苍穹——它提醒我们:那由仁政铺就的、清朗无讼的坦途,才是迎接远方知己最珍贵的仪典。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4日 11:26:23     分类:楹联天地
   75         0
[点评]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二)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二)原创 東郭道人 上联:一点胭脂,便是桃花洞口,待刘郎问津。下联:两画描笔,即成柳叶眉梢,请张君点评。这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陈先生邀请,点评赏析如下:一,点评:1. **用典精妙,呼应自然:** * **上联“刘郎”**:用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桃花洞),暗喻才子佳人相逢的浪漫,切合青楼艺妓身份。 * **下联“张君”**: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张敞画眉”),既符合“柳叶眉梢”的妆容描写,又巧妙呼应了上联的才子佳人主题,且“张君”与“刘郎”形成工整的历史人物对仗。2. **意象相承,主题统一:** * **上联**:由“胭脂”引出“桃花”,点染女子面颊之美,引出待情郎(刘郎)探访的意境。 * **下联**:由“描笔”勾勒“柳叶眉”,刻画女子眉目之美,引出请情郎(张君)欣赏品评的动作。两联均围绕女子妆容(胭脂-面颊,描笔-眉梢)和与情郎互动(待问津-请点评)展开,意象连贯,主题高度一致。3. **对仗工稳,字字珠玑:** * **数量词**:“一点”对“两画”(“画”作量词),精准描绘细微动作。 * **名词**:“胭脂”对“描笔”(化妆工具),“桃花洞口”对“柳叶眉梢”(妆容部位+比喻),“刘郎”对“张君”(历史人物)。 * **动词**:“便是”对“即成”(表示完成),“待”对“请”(表示动作)。 * **动宾结构**:“问津”对“点评”(动宾结构,均有品评、探询之意)。4. **意境契合,雅俗共赏:** * 上联意境含蓄婉约,充满期待;下联意境生动活泼,带有互动和展示的意味。两者结合,完整描绘了一幅才子佳人眉目传情、切磋技艺的生动画面,既符合青楼艺妓与文人雅士交往的场景,又保持了文雅的格调。5. **巧解难题,实属难得:** * 上联意境优美且用典含蓄(刘郎问津桃花源),对出贴切下联难度很大。此下联不仅字面对仗工整,更在**典故呼应(张敞画眉对刘晨遇仙)、主题统一(女子妆容情态)、意境衔接(待-请)**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契合度,堪称妙对,解决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总结:**陈永烽先生此副下联,堪称妙手偶得之佳对。其**用典精当(张敞对刘晨)、对仗严谨工巧、意象承接自然、意境和谐统一**,完美地呼应了上联的意境和典故,为这个流传已久的上联找到了一个极其匹配、富有意趣的下联。不仅解决了历史上的难题,更赋予了对联新的生命力。此联足可传世,是应对联中的上乘之作。二,赏析: ——墨痕点染胭脂色戏台之上,那清瘦诙谐的纪晓岚与和珅斗得精彩纷呈;然而当史册掀开,那“大清第一才子”的声名之下,却藏匿着凡俗的欲望与红尘的挣扎。昔日他徘徊青楼,曾为一句“一点胭脂,便是桃花洞口,待刘郎问津”而蹙眉难解——那点胭脂晕染开桃花洞口迷离的幻境,恍如薄雾缭绕,仿佛在召唤那寻访仙缘的刘郎前去探问。这诗情画意中暗藏玄机,竟似一道无解之题,数百年间悄然悬在文海之上,无人能解其意,任其空余回响。当代诗人陈永烽却以神来之笔,挥毫对出:“两画描笔,即成柳叶眉梢,请张君点评。”——此句如天造地设,字字珠玑,竟与上联严丝合缝,宛如一对久别重逢的故人。细品这下联,“两画描笔”恰与“一点胭脂”相对,数字相扣,妆饰之笔与胭脂之彩亦呼应无间;“柳叶眉梢”更妙对“桃花洞口”,那柳叶轻扬,与桃花明艳,各展风韵,又同是女子婉约风情的精美写照。最令人击节处,莫过于“张君”与“刘郎”的遥相呼应:张敞画眉的千古佳话,与刘郎探访桃源仙境的传说,让两个相隔千年的故事在墨香里重逢,彼此映照生辉。两联字字如精工雕琢的榫卯,相衔相契,纹丝无缝;意蕴更如双溪汇流,浑然一体。这久悬的难题一朝得解,岂止是文字游戏的终章?它更如一道桥,贯通了古今文人彼此会心的灵犀。陈永烽的才情,不仅为那点胭脂寻觅到了柳叶眉的归属,更让那青楼之上微蹙的眉头、散落的花瓣,终于觅得了归宿与回应——文字之精魂,原来在时光长河里自有知音,无论相隔几度春秋,终将越过尘封岁月彼此相认。那些前人遗落的飘零花瓣,终被后来者的心泉所浸润,在时光之河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于这文字的奇缘里,我看见的岂止是词句的相逢?更是人类心灵在美与智的领域彼此辨认、前仆后继的庄严仪式——它轻盈如柳叶,却深埋着人性中永不泯灭的、对永恒之美的探问与追随。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3日 16:45:18     分类:珠联璧对
   53         0

1 2
  • 12 条记录 第 1 页/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