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五)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9/26 15:45:34
阅读:44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关键字
/

陈永蜂“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五)    


東郭道人    


上联: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 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数字迷宫中的诗意回响


中华对联艺术如一条智慧的星河,其中“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副上联,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数百年来等待着它的灵魂伴侣。当历史的车轮驶至当代,当代诗人陈永烽以“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上联:千古绝对的诞生——池塘边的智慧博弈


明朝天启年间,福州城郊的一池春水,见证了中华对联史上的一桩美谈。当朝宰相叶向高途经此地,留宿在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清晨送别时,池塘中七只悠游的鸭子触发了叶向高的灵感。他信口吟出:“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看似简单的十一个字,实则暗藏玄机——七只鸭子既可理解为三双加一只,又通过“数数数”的叠字运用,营造出视觉与思维的双重趣味。


翁正春面对这道突如其来的考题,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注意到跃出水面的鱼儿,脱口对出:“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尽管这个故事在士林间传为佳话,但细究之下,翁正春的下联确实存在瑕疵。如“尺鱼”之“尺”为量词,与上联“七鸭”之“七”数词属性不尽相合;“九寸十分”更违背了度量衡“逢十进一”的基本规则,还有“量量量”瞬间即逝,则无法丈量。这此美中不足,使得这副对联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也为后人的再创作埋下了伏笔。


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陈永烽的匠心独运


时光流转数百年,当代诗人陈永烽以“八卒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对出了真正的“天衣无缝”之下联。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表面的字词对应。


从格律角度看,陈永烽的下联实现了全方位的工整对应:“八卒”对“七鸭”,数字对数字,生物对人物;“习场”对“浮塘”,动作与环境相得益彰;“点点点”对“数数数”,动词叠用的节奏感完美匹配。更妙的是数词设计——上联“七”可分解为“三双一只”,下联“八”自然分为“两队四排”,这种数字分解的巧思,体现了对联艺术的数学之美。


然而,这副对联的深度远不止于形式上的工整。它构建了两个相互映照的意象世界:上联是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画卷,七只鸭子在池塘中自由浮游,充满闲适之趣;下联则是纪律严明的人间景象,八名士兵在操场上整齐训练,展现秩序之美。一自然一人文,一闲适一严谨,形成美妙的意境互补。


尤为值得品味的是数字的哲学意蕴。上联的“七三一”皆为奇数,象征自然的随机与灵动;下联的“八二四”全是偶数,代表人为的秩序与对称。这种“奇偶相配”不仅符合传统文化中“阴阳和合”的哲学观念,更在数字的韵律中暗含了宇宙的平衡之道。


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之所以堪称经典,在于它既尊重传统格律,又不拘泥于古人窠臼。他在翁正春尝试的基础上,修正了词性不对应、逻辑不通顺的缺陷,用当代人的思维完成了古人未尽的艺术追求。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扬——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理解精髓后的创新。


这副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古人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陈永烽的下联不仅为“七鸭浮塘”找到了归宿,更为我们示范了如何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在这数字与文字交织的迷宫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每一个时代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永恒的诗意找到新的回响。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