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9/29 9:34:02
阅读:25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八)


東郭道人

‌   “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

注,
1,下联大意是:一个人带着长槊到阳朔去卖,不慎被盗失,经过努力查找,终于在盗人的藏匿处强行地拿回了长槊。
2,阳朔~阳朔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3,长槊~一种长杆兵器。”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珠联璧合:从“锡壶西湖”到“长槊阳朔”的文字奇缘


中国楹联艺术中,有一类“谐音对”以其精妙的语音游戏和巧思妙想独树一帜。其中,“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这则上联,堪称千古绝唱的谐音巧对。

相传北宋文豪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一日与文人雅士同游西湖。侍从手提锡制酒壶(古称“锡壶”)随行,不慎将壶落入湖中。此情此景触发了苏东坡的文思,他脱口而出:“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此联一出,满座皆惊,却无人能对。

这十六个字构成了一场精妙的语音魔术:“锡壶”“西湖”“惜乎”三词在江南官话中音近形异,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场景从“提”到“游”再到“掉”,最后以感叹词“惜乎”收尾,叙事完整,情感自然。更妙的是,四个分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具体物象(锡壶)、地理名称(西湖)与情感抒发(惜乎)完美融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续对,但都难以达到原联的浑然天成,使得这半副对联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对”。

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先生以“带长槊,到阳朔,长槊失阳朔,藏索长槊”的妙对,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

陈先生的下联在技巧上与上联严丝合缝:“长槊”对“锡壶”,皆为器物;“阳朔”对“西湖”,同是地名;“藏索”对“惜乎”,都是表达情感的动词组。更难得的是,下联同样运用了“长槊”“阳朔”“藏索”的音近关系,延续了上联的谐音之美。

然而,陈永烽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上的匹配。他为下联构思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某人带着长槊(古代长柄兵器)前往阳朔,长槊不幸失窃,经过一番追索,最终在藏匿处找回。这个情节赋予了楹联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张力,使静态的文字产生了动态的故事感。

从意境上看,上联是文人雅士的伤怀,下联则是江湖客的冒险;上联是瞬间的遗憾,下联是失而复得的欣慰。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呼应,拓展了原联的情感维度。

陈永烽的“古绝今对”不仅是对古典名联的技术性回应,更是对传统楹联艺术的创造性传承。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古人留下绝唱,今人亦可和鸣。在这个智能手机取代文房四宝的时代,这副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我们:汉语的魔力从未消失,只待有心人去唤醒那些沉睡的音韵,让古老的文字游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

当锡壶沉入西湖的千年之后,长槊在阳朔失而复得——这不仅是楹联的对仗,更是中华文脉的延续,是古今文人共同编织的一场关于汉字之美的永恒梦境。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