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10/2 8:06:02
阅读:5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一)


東郭道人


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下联:

           1,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2,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3,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


这三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巧联成双喜,妙对越古今

一,故事——王安石搬联获双喜

北宋仁宗年间,二十岁的江西才子王安石,背负行囊与梦想,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一日傍晚,他行至马家镇,但见一处大宅院前人头攒动,喧闹非凡。好奇心驱使他上前,只见门前高悬一盏精致的走马灯,灯影流转,光彩夺目。灯上赫然书有一行清秀的字迹: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原来,这是马员外家的千金为遴选佳婿而出的上联。此联构思精妙,运用了“顶针”修辞,前后句首尾蝉联,如流水不断。更绝的是,它巧妙地捕捉了走马灯“灯动则马行,灯灭则马止”的动态瞬间,既写实,又暗含机锋,一语双关,仿佛在说:若无人能对出下联,我这选婿之事,便如灯息马停,只能搁置。

王安石伫立灯前,冥思苦想,虽觉此联精妙无比,一时却难觅佳句。赶考事大,他只好将这半副绝联深藏于心,带着一丝遗憾,继续奔赴京城。

科考之日,王安石在考场中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主考官欧阳修亲临巡视,见其答卷,心中已生赞赏之意。为试其才思敏捷,欧阳修随手一指考场外的飞虎旗,信口出一上联: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此联与马家镇那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顶针格,同样描绘了“旗展虎现,旗收虎隐”的动态画面。王安石福至心灵,马家镇那盏萦绕心头的走马灯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他当即朗声对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欧阳修一听,此联对仗工稳,意境相合,堪称珠联璧合,不禁拍案叫绝,对王安石的才华更为赏识。

科考完毕,王安石归心似箭,再经马家镇。他惊喜地发现,那走马灯上的上联依然无人能对。于是,他整了整衣冠,径直走向马府,以欧阳修的“飞虎旗”一联应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下联一出,满座皆惊。马员外即刻唤出女儿,小姐在帘后窥见此生风度翩翩,才学出众,心中暗许。一段美好姻缘,就此缔结。

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正当王安石沉浸在成婚的喜悦中时,京城的捷报飞驰而至——他高中进士!一日之内,人生两大喜事同时降临,王安石欣喜若狂,提笔在红纸上挥就一个大大的“囍”字,并赋诗一首: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自此,“囍”字便成为中华文化中吉祥幸福的象征,而王安石“搬联获双喜”的传奇,也随着这副“走马灯”与“飞虎旗”的千古名联,流传至今。

二、赏析:陈永烽新对出三联

千年之后,网络时代又现“绝对”热潮。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走马灯”原联为母本,先后抛出三组下联,被联坛誉为“古绝今对”。兹分别赏析如下。

(一)选婿姐,姐选婿,姐愿婿进门  


1. 顶针回环与动词层进


   “姐”与“婿”三次交替,与“灯/马”手法一致;但情感上由“选”到“愿”,再到“进门”,层层推进,把“择婿”写得波澜横生。  


2. 视角翻转


   原联以“物(灯)”控“马”,此联以“人(姐)”控“婿”,由物境化入人情,符合“对联招亲”的本事,恰是对故事的“内视角”呼应。  


3. 现代语感


   “选婿”“进门”皆口头语,古联形式注入当代汉语气息,雅俗共赏,易诵易传。

(二)点将台,台点将,台离将上阵  


1. 空间-时间-动作三位一体


   “点将台”是静态空间,“台点将”是动态行为,“台离将上阵”则把时间拉长到“将已出征”,节奏迅捷,画面感极强。  


2. 文武映照


   上联“走马灯”本是民间灯彩,柔美温馨;下联“点将台”却为沙场军仪,阳刚肃杀。一柔一刚,灯影与刀光并置,审美张力陡增。  


3. 格律精工


   “台”“将”两次转品:名词→动词→名词,与“灯/马”词性转换路径完全一致,可谓“亦步亦趋”而“自出新意”。

(三)打敌炮,炮打敌,炮响敌消遁  


1. 顶针+谐音+夸张


   “炮”与“敌”回环,且“炮打敌”口语铿锵;“炮响敌消遁”用夸张手法一笔勾销敌人,气势酣畅淋漓。  


2. 科技意象


   把冷兵器时代的“走马灯”一下子拉到热兵器乃至信息化战场,完成时空穿越,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当代意识。  


3. 情感色彩


   上联“灯息马停”是温柔落幕,下联“炮响敌遁”为胜利凯歌,情绪由静转动,由收放,形成强烈对比,读来令人血脉偾张。

三、小结:从“双喜”到“三联”——对联生命力的现代转换

王安石以“飞虎旗”赢得“双喜”,陈永烽则以三组新对再响千年。此笔诗意油然而生,赋诗一首:


“安石搬联获双喜,永烽新对出三联。

  巨儒驻足名青史,新秀跃马时代前。”


两才子共同点是:严格恪守顶针、复字、词性转换、因果逻辑等“硬格律”;差异处在于:陈联引入了女性自主意识、沙场点兵气概和现代战争科技,完成了“题材—情感—语境”的三重刷新。  

“千古绝对”之所以“绝”,不仅在于它曾经高悬难对,更在于每一代人都可借助汉语的弹性与时代的新意,让其“绝处逢生”。

陈永烽的“古绝今对”证明: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等待下一位过路人的“走马灯”——灯一转,马即驰,故事便生生不息。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