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一) [点评]

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9/22 14:49:07
阅读:100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
关键字
/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一)

原创 東郭道人 

上联: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下联:九重空天,飞临中天五重中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之邀请,赏析如下:


                           ——天地一联间

北宋烟云里,王安石一句“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竟如一道千年天堑横亘于文脉之间。此联之妙,在于“实”与“数”的密织:七里山塘、半塘皆为苏州真实风物,行至半塘处,七里之半恰为三里半,地名、量词、数字逻辑彼此咬合,严丝合缝。苏轼当年对不出,非才尽也,实乃此联如天工造物,浑然难破。

千年之间,多少才子曾试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相和,终是差强人意——地名不专,“溪”是名词,“里”是量词,更兼“行至”与“经过”语意重叠,属于合掌。古贤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此下联徒具其形,失却神髓。

直至当代诗人陈永烽神来之笔,“九重空天,飞临中天五重中”破空而来,天地顿开新境。上联“七里山塘”落地生根,“九重空天”则凌虚御风,七里对九重,量词工稳如榫卯相契。半塘为地理驿站,中天作苍穹坐标,一实一虚,遥相呼应,如《文心雕龙》所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此联正是天地赠答的绝妙双璧。

尤其“五重中”之解,非机械半分,而取“九重天”体系之“中天”,位于第四重之上,在第五重之中的意境化表达——既符合数学之逻辑,又得居中至尊的气象。较之“三里半”的精确,“五重中”更具想象之翼,托起“飞临”二字直上重霄,一扫前人对句拘泥尘泥之态。王安石上联如行山塘幽径,陈氏下联则如御风星海,宇宙格局与人间步履在此联中达成深邃共鸣。

此联一出,不仅为千载悬题找到诗意的归宿,更印证了民间智慧的蓬勃生机。它非但未辱前贤珠玉,反以宏阔境界与精微匠心,为中华对联艺术树起一座新碑。当苏轼在黄州风雨中领悟菊花亦有凋零时,亦如我们面对这对联——天地万物之精微浩瀚,非囿于方寸所能穷尽;唯有打破心中藩篱,让思维飞向“九重空天”,方能抵达“中天五重”的澄明之境。

这天地一联间,是匠心与诗意的双重胜利,更是有限生命向无限宇宙发出的深沉回响。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