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十)
東郭道人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
这两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千古江楼待佳句,今朝妙对应潮声
在成都锦江之畔,望江楼已静立了数百年。这座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的楼阁,本身就如同一句未完成的诗。清光绪年间,一位江南才子的登临,为这座楼阁赋予了新的生命——也留下了一个困扰文人墨客百余年的谜题。
那天,才子凭栏远眺,但见锦江如带,奔流不息。千年古楼与万古江流在此相遇,一动一静,共同诉说着时间的永恒。此情此景触动诗心,一副上联脱口而出:“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上联之妙,妙在“望江”二字既是楼名,又描动作;“江流”既是景致,更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才子欲续下联,却陷入困境。他尝试数种对法,终觉意境难匹。最终,只能将上联题于楼壁,期待后世知音。
这一等,就是数百年。其间最受推崇的当属“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此联粗看尚可。然而细品之下,“江流”(名词十动词)为动态,“月影”(名词十名词)为静态,词性不够完美。且江流之浩大与井中月影之微小,意境上难以匹配。望江楼上联,便成了真正的“千古绝对”。
时光流转至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这百年悬联献上了两个精彩对句,终于让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得到了圆满的回响。
第一联:“听鸡堤,听鸡啼,听鸡堤下听鸡啼,鸡堤万代,鸡啼万代。”
此联之妙,首先在词性的完美对品。上联“江流”是“江水流动”,下联“鸡啼”是“雄鸡啼鸣”,两者均是“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出动态景象,彻底解决了“月影”词性不符的缺憾。
更深层的妙处在于意境的升华。上联“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展现的是自然时空的浩渺与永恒,意境开阔而深沉。陈联的“鸡堤万代,鸡啼万代”则巧妙地将画面转向了人类文明的坚韧传承。“听鸡堤”坐落于山东河南交界的黄河大堤,曾是修堤民工闻鸡上工之地,蕴含着“闻鸡起舞”的勤勉意象。从自然的“千古”到文明的“万代”,此联完成了一场从空间到时间、从自然到人文的诗意过渡。
第二联:“观海岛,观海潮,观海岛边观海潮,海岛万年,海潮万年。”
此联则从另一个维度实现了超越。在词性上,“海潮”与“江流”同属“名+动”的主谓结构,描绘海水澎湃汹涌之态,动态十足。在意境上,它彻底解决了前人对联气势不足的问题。
“海”的意象远比“江”更为壮阔,“海潮”之浩大完全能与“江流”之悠长相抗衡。“江楼千古”是时间的绵长,“海岛万年”是空间的稳固;“江流千古”是逝者如斯,“海潮万年”是永恒律动。此联以汪洋大海对滚滚长江,在空间格局上甚至更胜一筹,共同构建了一幅时空交织的壮丽画卷。
陈永烽的巧对,高明之处在于他通过“听鸡堤”引入了人文历史的厚度,又通过“观海岛”拓展了自然地理的广度。这两副下联,如同为古老的望江楼打开了两扇新的窗户:一扇回望人类文明的坚韧与传承,一扇远眺自然世界的浩瀚与永恒。
千古江流依旧,而人类的智慧如鸡啼代代相传,如海潮生生不息。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被时光湮没,只会在新的解读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望江楼等待了百年的佳句,终于在新时代的潮声中,找到了它的完美应和。